..續本文上一頁等信仰,但都未形成強大的宗教勢力或系統的學說。當佛法以一種高度嚴密完整的思想體系傳到蘭卡島時,很快就被蘭卡人民所接受,並逐漸形成以上座部佛教爲主體的新哈勒文化。
佛滅叁百年,上座部佛教由受到正式傳統教育的馬興德等上座長老們傳入斯裏蘭卡,很快被蘭卡人民完整地接受。此後,蘭卡的上座部大寺派比庫們又以維護佛陀正法、律的純潔自居,排斥各種後起的佛教思想學說,使得上座部佛教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仍然保持了到目前爲止最接近于佛陀時代的經典、教法、禅修、生活方式等。
爲了維護佛陀正法、律的純潔性與正統性,這一學派始終都保持著嚴格、謹慎的態度,因此稱爲「上座部」。正如律的複注《去除疑惑》(Vimativinodan
-
kà)中說:
`Sabbaü Theravàdan”ti dve sa
g
tiyo àru
hà pà
i. Sà hi Mahàsa
ghikàdibhinnaladdhikàhi vivecetuü Theravàdo”ti vuttà. Aya¤hi vibhajjavàdo Mahàkassapattheràd
hi asa
karato rakkhito àn
to càti Thervàdo”ti vuccati. ”
「所有的上座之說是指收錄于兩次結集的聖典,它不同于大衆部等部派主張,故稱爲『上座部』。又此分別說部是由馬哈咖沙巴長老等無混雜地保持下來的,稱爲『上座部』。」
律的複注《心義燈》(Sàratthad
pan
-
kà)中也說:
`Sà hi Mahàkassapapabhut
naü mahàtherànaü vàdattà Theravàdo”ti vuccati. ”
「它是指由馬哈咖沙巴以來的諸大長老之說,故稱『上座部』。」
叁、上座部佛教經典
1 叁藏聖典的結集
第一次結集
佛滅當年,即公元前544年,時間在佛陀入般涅槃之後的叁個月,地點在馬嘎塔國都城王舍城郊的七葉窟(Sattapa
i guhà),由當時的國王未生怨王(Ajàtasattu)爲外護。有500位阿拉漢比庫參加,以馬哈咖沙巴長老(Mahàkassapa)爲主持,由伍巴離尊者與阿難尊者分別誦出律藏和經藏。
根據《律藏》記載,促成這次結集的原因是馬哈咖沙巴尊者爲了預防非法、非律的蔓延。當在佛陀在古西那喇城(Kusinàrà)入滅的時候,馬哈咖沙巴尊者並不在場,他帶著大比庫僧團正趕路想見佛陀,結果在半途中得知佛陀已經入滅的消息。那些還沒有離欲的比庫很傷心,但是有一個名叫蘇跋達(Subhadda)老年出家人聽到佛陀入滅的消息感到很高興,說道:“好了,賢友們,你們不要憂愁、不要悲傷,我們已擺脫那個大沙門了,他常使我們起煩惱:“允許你們這樣,不允許你們這樣。”現在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馬哈咖沙巴尊者聽了之後,決定在非法興盛、法衰落之前,非律興盛、律衰落之前,在非法說者強、法說者弱之前,在非律說者強、律說者弱之前,舉行法與律的結集。
到了結集的時候,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詢與會大衆的意見:“賢友們,我們首先結集什麼?是法還是律呢?”那些比庫說:“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壽命,律住世時,教法才住!所以我們先結集律。”
于是,大家推舉持律第一的伍巴離尊者負責誦出《律藏》,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負責誦出《經藏》。結集采用問答的方式,由馬哈咖沙巴尊者從第一條“巴拉基咖”開始問起,每條皆以因緣、人、製、隨製、犯、不犯而問了《大分別》和《比庫尼分別》兩部分別,伍巴離尊者則逐一作回答。如是將兩部分別、篇章和附隨收錄編集爲律藏,一切皆由大咖沙巴長老問,伍巴離長老回答。問答結束後,五百位阿拉漢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誦結集。
之後,繼續由馬哈咖沙巴尊者從《長部》的第一經《梵網經》開始問起,逐一問了經藏的五部,並由阿難尊者作回答。五部是指《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小部》是指除了四部之外的其余佛語。
由于這第一次結集有五百位阿拉漢參加,所以稱爲“五百結集”(Pa¤casatika sa
g
ti)。又因爲在王舍城舉行,故稱“王舍城結集”。
第二次結集
時間在佛滅100年,即公元前444年,地點在韋沙離城,因韋沙離城的瓦基子比庫提出十事,有700位比庫參加,以薩拔咖彌大長老(Sabbakàmi Mahàthera)爲主持,判定十事爲非法,會後又誦出律藏和經藏。
第叁次結集
佛滅二百多年,即公元前3世紀,地點在馬嘎塔國的都城巴嗒厘子城,由當時的國王阿首咖王爲外護。有1000位阿拉漢比庫參加,以摩嘎離之子·帝思長老爲主持,完整地誦出叁藏。
第四次結集
時間在佛滅約450年,約公元前73年,地點在斯裏蘭卡馬答勒鎮(Matala, Malaya)的光明寺(Alu-vihàra,
lokavihàra),有500位博學比庫參加,以拉奇答大長老(Rakkhita Mahàthera)爲主持。本次結集的成果是把曆代口口相傳的叁藏聖典與義注寫在棕榈葉上。
第五次結集
時間在佛滅2400年,即公元1871年,地點在緬甸的曼德勒,由當時的國王明東王爲外護。有2500位緬甸比庫參加,以Jàgaràbhivaüsa mahàthera爲主持。本次結集的成果是把一直以來記錄在棕榈葉上的叁藏聖典刻寫在729塊大理石上,每塊經板爲6×3英尺。現在這些石經仍然收藏在曼德勒山腳下,成爲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書。
第六次結集
時間在佛滅2498年,即公元1954年,地點在緬甸首都仰光的世界和平大石窟(Kabàye Mahàpàsàna guha),有2500位來自緬甸、泰國、斯裏蘭卡、寮國、柬埔寨的上座部比庫參加,以Nyang Yan Sayadaw Bhaddanta Revata長老爲主持,大會由Mahàs
Sayadaw bhanddanta Sobhana爲詢問者,由叁藏持者Mingun Sayadaw Bhan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誦出叁藏。
2 巴利語叁藏聖典
南傳上座部的巴利語叁藏聖典分別是:
1、《律藏》(Vinaya-pi
aka),乃世尊爲諸弟子製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規則。
依照緬甸的傳統,《律藏》分爲五大冊。第一冊叫《巴拉基咖》、第二冊叫《巴吉帝亞》。這兩個部分統稱爲「經分別」(Sutta-vibha
ga),主要是解釋比庫、比庫尼的戒本。這二冊偏重在「止持」,即爲佛陀所禁止的行爲,比如不能殺害動物,不能非時食,不能接受金錢等等。
第叁冊叫《大品》(Mahàvagga),第四冊叫《小品》(Cullavagga)。這兩冊一共有二十二個篇章。篇章,古代翻譯爲犍度,偏重在應當作的,比如有人來請求出家時,應該如何讓他出家;僧團誦戒要怎樣進行;袈裟應當怎樣裁剪,怎樣縫製,怎樣保護;對于缽食,哪些是允許,哪些是不允許的食物;住所應該怎樣建造,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行的。這些應當做的叫「作持」,收錄在篇章的《大品》與《小品》裏面。
第五冊叫《附隨》(parivàra),相當于附錄,一共分爲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前面的戒律內容。
律藏是所有的比庫與比庫尼都應詳細研讀並認真遵行的。
2、《經藏》(Sutta-pi
aka),爲世尊以及聖弟子們的言行集。《經藏》共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⑴.《長部》(D
ghanikàya)。因爲收錄的經文篇幅比較長,所以稱爲《長部》。共收錄《梵網經》等34部。
⑵.《中部》(Majjhamanikàya)。因爲收錄的經文篇幅不長不短,中等的,所以稱爲《中部》。共收錄《根本法門經》等152部。
⑶.《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相應的意思是按內容分門別類,比如把佛陀所說的五蘊法編爲一相應、六處法編爲一相應、界法編爲一相應、四聖谛編爲一相應、緣起法編爲一相應相應等等,所以稱爲《相應部》。一共有56相應,收錄《越渡暴流經》等7762部。。
⑷.《增支部》(A
guttaranikàya)。增(uttara),是增加、更上的意思;a
ga的意思是支、部分、因素。增支的編輯方法有點像法數,將佛陀所講的跟數目有關的經文彙編在一起。將一法編爲一集,將二法編爲一集,將叁法編爲一集。比如說「二法」有止、觀,名、色等等。「叁法」有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由一法一直編到十一法,因此《增支部》共有十一集,收錄《心遍取經》等9557部。
⑸.《小部》(Khuddakanikàya)。這裏的「小」並非指篇幅小,或者微不足道,而內容龐雜的意思。《小部》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經典都收編進去。比如說《法句》,如果要編在前面四部的話,不知道應該編在哪一部,于是就編在《小部》。《小部》是《經藏》五部中數量是最多的,凡是不屬于前面四部的,全部都歸在《小部》裏面。
《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們是《小誦》、《法句》、《…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