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愛之心者,即以此心而愛涅槃,複以暫伏我愛爲涅槃相,不知此即法愛。有憎心者,對于生死亦不憎惡,而不知愛涅槃之愛,真是生死之因,不知斷愛,而別用憎于生死,即名于法不解脫,即法愛也。此意蓋謂涅槃本是解脫之法,愛憎實乃系縛之因,暫伏我愛非真涅槃,因愛涅槃便成法愛。以似爲真,已屬妄認,且以愛涅槃故而憎生死,不知真生死根即是愛心,不斷愛根,別憎何益?如此修習,豈名解脫?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爲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首句即緊承前文而征法不解脫之相。征意:如謂涅槃是寂滅法,今愛涅槃乃求解脫,何以反名不解脫?善男子下釋,謂以微證爲清淨,未盡我相,即爲法不解脫。言微證者,上來證、悟、了、覺,皆有分證之功,故名微證,但不能自計以爲清淨耳。如果以己微證爲自清淨者,即是法執。不知壽命相中之覺,仍是業智,亦即我相之未盡者,故雲猶未能盡我相根本。下更舉事驗知。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所以說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者,尋常贊謗,容或不動喜怒之情,若遇贊歎所修之法門,是必生歡喜,遇誹謗所得之境界,是必生嗔恨,此爲修道之人難自覺察者。即此嗔喜之心,便可驗知內心我執尚在,故雲: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此深細之我相,乃潛依于第八識中,于諸根對境之時,即暗中作主用事,無時或息。故雲: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言遊戲者,操縱用事,極其自在之意。善男子下,以不除我相,結成妨道。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是故名爲可憐憫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更反覆推論。謂豈聞贊謗而生嗔喜者,可以驗知有我,即聞贊不喜,聞謗不嗔,亦不可認爲我空。如果真知我空,則雖聞謗亦不見有毀我之人,倘仍覺有毀我之人,則可反證尚有被毀之我未能斷除,故雲若知我空,無毀我者。又若真知我空,則不見有我欲濟度之人而我爲之說法,若尚有我說法之見,正是我相未斷,故雲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其余人相、衆生相、壽命相,亦可如是辨明。此等淺深我相,皆是修行上之病,應當斷除。但求道者,每每妄認我相爲涅槃,即是說病爲法,深可憐憫!如此修習,功愈勤則病愈深耳!後一句結成妨道之所以,故雲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再推論不了四相,必生二謬,一者、竊佛德以爲己功,二者、以少得而起增慢。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者,即指竊佛德以爲己功之人。此種人以爲經教所載如來解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修;如來行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行,附會如來之解行,謂是自己之解行境界。不知四相未空,但以分別識心附會言教,終不能成就清淨解行也。
或有下,即指以少得而起增上慢之人。此中未得二字,非謂毫無所得,但約少有所得或似有所得而言。未證亦然。意謂:又有一種人,實在未得清淨涅槃,但因證,悟、了、覺、諸境界少有所得,與涅槃相似,即自謂已得涅槃。實在未證圓覺菩提,但因已伏我執煩惱,與菩提相似,即自謂已得菩提。其未得、未證,非不自知,但以增上慢心而自謂已得,已證。此種人若見有勝于己而更求前進之人,其心必生嫉妒,即可驗知其實未得未證也。
由彼衆生未斷我愛者,彼指前兩種人。彼兩種人所以有嫉妒心者,皆因未能斷除細相我愛之故,後一句重行結成妨道之由,故雲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猛勇,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節複明示勸戒。無令下,叁句是誡。但當下至不墮邪見,是勸。後二句,仍結歸我見妨道。
誡意謂:末世修行之衆生,其目的是希望成道。希望成道,必須悟淨圓覺心;但所當知者,不可使其以爲求悟唯以增益多聞爲能事,故雲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因爲多聞乃名數文字之學,縱有知解,實非自悟淨心,反足以增長我見而爲求悟之障。
勸意謂,希望成道之人,但須急于降伏煩惱,即是先了四相皆空,發起猛勇之心。所有真實境中一切功德妙用,前未得者今務令得;所有顛倒境中一切障礙之法,前未斷者今務令斷。此可以自己征驗者,所得貪、嗔,愛、慢諸根本煩惱,谄曲、嫉妒諸隨煩惱,能夠對境不生;所謂彼我恩愛,尤爲生死根本,一切寂滅。寂滅者、乃本不生滅,非先有而後滅也。果能如是,即是進除四相而漸證法空,亦可知其觀行成就,故雲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更當求善知識,方能不墮邪見。然求善知識,只可取其正知見,不可別生憎愛之心。如對于所求之人,別有貧富、貴賤之分,如是之類,皆因我相之根本未除,足以妨道,故雲: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此二語更有諄諄告誠之意,而結歸妨道。
己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于心,谄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刹,先去貪、嗔、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刹、梵語刹多羅,國土世界之義,即境域也。悟刹、如雲悟境。既稱悟境,即法法屬悟,不複有迷。
戊二 邪師病──普覺章
邪執謬見,不但自心固有者難于斷除,由師友之熏陶而來者,其力亦大。修行之人,自以親近善知識爲尚,然而不知選擇,遇邪師邪友,亦一味盲從,必致反受其誤!且世間邪見之人,最好爲人知識,以其邪法自害害人,故師友不可不慎也!普覺菩薩,即是普能覺知一切邪見之人,深悲末世,故懸問及此。
己一 長行
庚一 啓請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禅病,即我、人、衆生、壽命、四相。前章于四相痛快淋漓說之,故雲快說禅病。說者既痛快,故能令聞者得未曾有,心意因之蕩然,而獲得安隱自在。世尊下,繼謝前益之後,重申詳請。末世衆生四句,承前章求善知識不墮邪見。先陳詳請之因,意即末世去佛漸遠,邪法增熾,不求師友,便是盲修。然而求善知識,必易墮邪見。以下五問,皆依此意。使諸衆生一語,直貫五問。一、衆生求善知識,當使求何等之人?二、當依善知識何等之法?叁、對于善知識當行何等之行?四、對于所求之人及所受之法,當自己除去何病?五、當如何發心,始免爲邪法轉移?請佛明示,使末世修行之人,不入邪途,故雲令彼群盲不墮邪見。群盲者,末世衆生,無有慧目,譬如盲人,易陷歧路。
庚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修行而得正知正見。譬如行路,有目可恃,前途無畏。
庚叁 正答
辛一 應求之人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之問。大心、揀非希望小果。修大乘者,以發大心爲正因,以求善知識爲正緣,故大心將發,必求善知識指導正修行路。此等衆生所當求之善知識,是要一切正知見之人。所謂一切正知見人者,可以順逆兩方面觀察而知:就順境觀察,則心不住相,一也;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二也。不住相,即是離于凡夫希冀人天福報之心;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即是離于二乘滯著小乘因果之心。若就逆行觀察,此善知識因爲利益衆生起見,雖自現塵勞之相,而其心則常清淨。塵勞者,勞倦于六塵也。凡夫爲六塵所勞,故心不清淨。今此不同,故雲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又有時雖亦示現有過,但不勉強說理以自飾其過,仍然贊歎梵行以明己之非。此善知識種種示現:或爲利益他人起同事攝;或有別緣,暫違律儀,坦白自承,不令觀感之人從而效法,而作不規則之事,故雲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不律儀,如雲不規則。求得如是之人,可爲正緣,由此正緣成就正因,故雲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豐抟、妻子眷屬?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見如是人者,如前揀擇。已得如此之人爲善知識,即當不惜身命以供養之,故雲應當供養,不惜身命。所以不惜身命者,求道之人以慧命爲重,身命爲輕。夫世間教理,尚有捐軀報國,殺身成仁之義,何況爲法求師?是以既得正知見之善知識,竭力供養,今其四事無缺;縱遇喪命因緣,亦不顧惜。彼善知識下,誡勿致疑。謂既揀擇如是之人爲善知識,若彼于行、住、坐、臥──四威…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