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儀中,常現清淨之順行,則虔誠敬事,自不待論;縱使示現過患,如殺、盜、淫等種種之逆行,亦不可對之稍有自起憍傲或輕慢于彼之心。蓋已明知此善知識之所示現,皆爲化導之方便。其示現順行,固令衆生作爲准則;其示現逆行,亦爲對彼過患衆生,與其同事而行攝化耳。故雲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乃至、如雲縱使。況複抟財妻子眷屬者,抟、謂抟食,財、謂資財。關于此語,有義:謂見彼過患如殺,盜、淫等非律儀事,尚無憍慢;況彼若僅貪著財、食,或是在家知識愛染于妻子眷屬,非爲大過,更應不起惡念。有義:事善知識,身命尚且不惜,何況財食等身外之物,二義均可通。

  若善男子下,結明獲益。彼善友、即前揀擇而事之善知識。不起惡念者,一則對于善友順逆諸行,決定了知其爲方便示現;二則可以證明自己心地清淨,正念純熟,故能爾也。即此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隨因感果,契合真心,故雲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從此慧光開發,稱體無邊,故雲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辛二 應依之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爲四?

  前節已明人之揀擇,此節明法之揀擇,以答依何等法之問。答意謂:彼善知識所證之法,應離下列四種之病,方可依之。妙法、指隨順圓覺各種觀行。但此中四病,與問中除去何病之病不同。四病乃專指善知識以其所證之法,爲人南針應離之病,即科目所標邪師病也。隨有一病未離,不堪爲師;而修行之人,即不當依其法以爲繩墨。雲何爲四?征起下文。

  “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自此以下四節,別釋四病。四節皆冠以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經文假設人言以明病之行相。意即苟作是言,即知是病。此節明作病之行相,即是欲求圓覺,而妄以起心造作爲能事,故其言曰:我于本心起種種行欲求圓覺。所謂起種種行者,蓋即誤會叁摩缽提觀中,所言一切菩薩從此起行,及備行菩薩清淨妙行等文;以爲用心用力、作諸佛事,所謂造塔、修寺、持咒、念經種種施爲,即是入道真實功德,不知有意造作,已違覺性。故經破雲:彼圓覺心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任者、任其自然,此任病與前作病適得其反。大疏雲:前則驅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此等人所持理由,謂我等現在不必去斷生死,亦不必去求涅槃。涅槃不忻,生死不厭,故無起滅之念。只是真聽其真,妄聽其妄,饑餐渴飲,各稱其心。所謂:任彼一切,隨諸法性;節以此任其自然之心求于圓覺。此乃誤會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及圓覺清淨本無修習等義。夫欲求圓覺而有任其自然之心,不知圓覺淨性實非任其自然之所能有,故雲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止、謂止息妄念,此則鑒于前者作病之起心,任病之隨情,不得覺性,故轉計于止。其言曰:一切法所以有差別之性不得平等者,以心有妄念故;我今于自心上息諸妄念,妄念永息,即得一切法性寂然平等,以此欲求圓覺。此蓋誤會奢摩他中取靜爲行,及由澄諸念等義,不知妄念愈息愈多,即此息妄之心仍是妄念。且見有妄念可息,即已乖彼無念之覺心,故雲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滅、謂心境俱滅,故與前者但息心念不同。其言若謂起惑造業,故有受報之身心,我今永斷一切煩惱,即無惑無業,而所謂受報之身心,更空無所有;根塵境界托于身心,今身心既空,何況根塵乃托于身心之虛妄境界,焉得不空?今斷煩惱,則身心、根塵一切永寂,以此寂滅之心欲求圓覺。此則誤會禅那中所言寂滅及斷煩惱等義而來;不知覺體靈明,寂照不二。今斷煩惱唯住寂滅,失彼明照,豈合覺相?故雲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此總結。謂若離于四病,則知此善知識所證妙法,乃爲清淨可依之法。不惟善知識所證之法應作如是觀察,即一切修行人亦當作如是觀。故雲: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實則四種行門所以爲病者,以其斷章取義偏執一行,言雖近是,理則全非故也。離四病者,但離遍執,非離其法;若能通達,則四皆清淨,非謂四法皆不可行。所依者、當在離病之法耳。

  辛叁 行何等行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行何等行之問,即既得所求之人,應如何事之之意。又菩薩行門無邊,要以事師爲尚,況末世邪法熾盛,尤須知識提攜,故親近善友,即修行之事。末世衆生欲修行者下,明應行之事。善友與善知識,名義上原無分別;只善知識中若爲同學道侶者,自屬于友,應當供養;若爲親近師承,即當執禮以師事之。盡此形命供養承事,無有少懈,故雲應當盡命。彼善知識,概指師友。師友欲來欲去,必有因緣。其欲來親近時,不可謂彼不待請而來,因而慢彼;亦不可謂彼尚欲來近我,因而自憍,故雲應斷憍慢。若師友欲遠離他去,亦不可因其舍我就彼而生嗔恨之心,故雲應斷嗔恨。俱雲應斷者,憍慢、嗔恨,皆爲障道因緣故。現逆順境者,清淨威儀名順境,種種過患名逆境,又遠離名逆境,親近名順境。總之、善知識示現或違己意或順己意之境界,此心亦不因而改易;譬如虛空之無變異,亦不見彼違順之相,故雲現逆順境,猶如虛空。所以然者,菩薩修行,應以同體悲智爲出發點,蓋即了知師友及諸衆生與己同體,體同圓覺,無有異視,故事師可以屈節,度生可以忘軀,如此始爲隨順覺性,故雲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辛四 應除之病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放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之問。問意、答意,皆從前章若于所求別生憎愛之義而來。但前但言人,此兼言法;前但現行,此明種子不同耳。答語先明病之所在,意謂:分別自他而起憎愛,即是難契圓明之病。末世之人所以不得成道者,因爲從無始以來,即有自他、憎愛一切的習氣,即一切種子也。此種種子未能解脫,是以觸處現行。譬如對于所求之人,別以愛憎爲重輕;對于所聞之法,亦別以愛憎爲取舍,皆足妨道。故此自他憎愛一切之種子,即爲諸病。

  若複下,明除病之方。意謂:要除去自他憎愛諸病,須是以平等之心觀人。譬如怨家乃最可憎者,父母乃最可愛者,如果有人將彼怨家當作自己父母看待,其心平等,無有二致;從此怨親平等之中,即知此人自他憎愛之種子已斷,故雲即除諸病。觀人如此,觀法亦然。若以平等之心觀法,則生死、涅槃無殊,故雲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辛五 雲何發心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雲何發心之問。本章五問,皆以末世去佛漸遠,邪法增熾爲緣起,而以令彼群盲不墮邪見爲歸結。而世尊答語,則首標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所謂將發者,蓋謂末世有志求道,欲發大心,但以恐墮邪見,未敢遽發。至此、則當求之人,當依之法,當行之行,當除之病,俱已明白顯示,今當教命發心,故直雲: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發心、即發願,如世俗所謂立志,蓋所以策引修行也。願切行專,方得成就故。

  盡于虛空至一切諸相,即發心之言,亦即應發之心相也。心相有四:一者、廣大心,二者、第一心,叁者、常心,四者、不顛倒心。與金剛經中開示雲何應住義同。盡于虛空一切衆生者,即廣大心。盡于虛空,則十方普及不以方域爲限;盡于一切,則四生俱赅,不以怨親爲差,故雲廣大。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即第一心。夫依衆生不覺而說始覺,覺已即同本覺;今令入于始本不二,乃爲究竟入于圓覺,故雲第一。于圓覺中無取覺者,即常心。所謂令衆生入覺者,實以依于幻化相上,說未入覺者名衆生;然衆生入已即名圓覺,非以圓覺爲所取之法,而衆生爲能取之人也。以是之故,雖雲令生入覺,而實無有取覺之人,如是乃契真常;若見有衆生因我令入圓覺之相,即非真常矣,故雲常心。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即不顛倒心。我、人、衆生、壽命諸相及度生等相,皆名顛倒;今除彼一切諸相,故雲不顛倒心。前二心爲大悲,後二心爲大智;悲智雙運,故四心圓發。如此發心以策修行,雖在邪法增熾之末世,亦不懼爲邪教邪宗所誘,故雲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己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常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正覺般涅槃。

  偈中有與長行文不甚同者,乃義頌也。

  丙四 行方便──圓覺章

  本經言行,前有普賢、普眼之設疑請問,後有威德、辯音之單複異同,義無余蘊,已可依之直達覺境。然而幹裏之程,始于跬步,則入手方便,尤應抉擇。譬諸建屋,基礎先固,大廈斯成。大抵法門深處尚…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