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貫通,而特殊工夫,轉在入手。本章開示道場加行,不特身心知所安頓,即初修之如何設備及環境之所關,並皆詳明。使末世求道,心無纖疑,蓋爲本經扼要之法門,亦即圓覺法門之特殊點。故發起本章之問者,正爲圓覺菩薩。
丁一 長行
成一 啓請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唯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本章專明入手之方便,故問意重在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所問有二:一、問如何安居修圓覺行?二、問叁種淨觀以何爲首?如何安居者,謂應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乃爲合法。
戊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戊叁 正答
己一 道場行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佛滅後者,概指正法像法之世。法末時、即末法之世。言法末者,如雲末法世之末。有諸衆生者,謂不論于何時。一切衆生之中,有一類之人大乘性者,約習所成性而說;謂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信心之根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者,大圓覺心乃生佛本有,但衆生爲無明所蔽,雖具圓覺而不自知,惟佛乃能發見、乃能證知、乃能究竟,如佛獨得之秘,故稱佛秘密。此就衆生邊說,若就佛邊說,則佛果境上圓覺既已顯露,即爲非秘密。且大圓覺心,雖雲生佛同具,若無諸佛發見,則終成秘密,以非至佛地不能證知,故雲佛秘密大圓覺心。信者,雖未能自己證知,而能依教信入。欲修行者,即發上求菩提之心而將從事于修圓覺行者。此數語,單爲指明此一類未悟之人。意即謂:一切衆生之中,不論佛住于世之時,成佛滅後正法、像法乃至末法最遠之時,有一類之人,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根性,雖未得悟圓覺,而能信佛秘密大圓覺心,發心欲修圓覺行者。若在下、結前已說。梵谙僧伽藍,乃和合僧衆同住之園,即今寺院叢林之義。謂此類欲修行者,若在伽藍中,因爲有安處徒衆等衆人緣上之事,不能專心修習,即可隨其自己可能之分量,將叁種法門思維體察。如我已說者,如普眼章所說。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自此至隨往無礙,正示雲何安居,修圓覺行。此節示道場期限。他事因緣者,指前安處徒衆及諸利他之事;成有兵燹等亦名他事。道場即行道之場所,建道場即結戒壇,乃就空間上立界限。當立期限,乃就時間上立界限。既莊嚴空間,又規定時間,乃使時空均有限製,得以精神貫注,誓必成就。如釋迦牟尼佛,以菩提樹下爲道場,自發誓願,不成正覺,不起于座之類。立期久近有二意:上根力勝,可任長期百二十日之限;中根次之,可任中期百日;下根力弱,可任下期八十日?過此恐非所能勝,此一意也。又上根智力敏銳,修下期八十日可證;中根次之,須加二旬,百日乃證;下根智力贏劣,非長期百二十日,難期其證;此又一意也。然就經文若立長期雲雲,則世尊定此叁期,亦有隨人樂欲之意。不過示下期八十日不可再少,長期百二十日不必再多耳。安置淨居者,于道揚內另結小界,安置修淨之處所,使內外清淨也。
“若佛現在,當正思維。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叁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此明著手修習之行相:既設道場,複立期限,即可著手修習。佛現在者,即佛住世時,行者既入道場:不能往禮,應當正念思維,心存想處,即爲佛在。因爲法身遍一切處,不以空閑爲礙也。若佛滅後者,即無論正法、像法乃至末法之時,佛既去世,即應設備佛之形像,以爲心目專注之標的,對此形像心存目想,而生起正憶念。正憶念者,如觀佛相好,明記不忘之類。形像雖是雕塑繪畫,應當視同如來現在,須知法身常住,不以時間爲礙也,故雲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者,即將所設之壇場,懸旛懸華,莊嚴盡善,以作外緣。經叁七日者,初修之人,恐戒基未固,心未得淨,不能遽修定慧,故以開始入場叁七之日,禮佛忏悔。忏者,除去前愆,悔者,誓不再造。稽首十方諸佛,乃求哀憫加被我此忏悔之心,此如滌器令淨,備盛醍醐。叁七之中,一心行此,理可感應而得心淨。如在叁七之中,遇善根發現,即可自見瑞相而心得輕利安和。善境界者,如夢中見佛,或禮時光明等類,做雲遇善境界,得心輕安。此入壇最初叁七之事;遇此以後,即可一直修習叁種法門,故雲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此明結期遇夏,不能入衆安居,不爲犯律。夏首叁月安居者,佛製出家衆應每日巡化,出外乞食;但至夏季溽暑多雨,巡化不便,故在夏季叁個月中,集合一定人數結界安居,同修禅定,而在家信衆則從事供養。夏首、即初夏,以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爲叁個月,故雲夏首叁月安居。及叁月既滿,大衆出而聚會,各人有過,自行披露,亦可指出他人之過,重在忏悔,不可包藏。此安居製度,毗尼明定,聲聞必須遵守;而菩薩則不拘此律,現因結期修法,故爲辯明。意謂所立期限未滿,若遇夏首,即是聲聞叁月安居之期已屆,行者既發菩提心而修圓覺,即當爲菩薩之安居。止住、即安居也。清淨者,菩薩則心性清淨,聲聞則境界清淨,故雲當爲清淨菩薩止住。不必複念聲聞律製集衆安居,故雲心離聲聞,不假徒衆。但至夏首安居之日,應對佛陳詞,以明其意;我比丘下,即所陳之詞。某甲者,將欲白佛先自稱名也。若已出家,男則應稱比丘某甲,女則應稱比丘尼某甲,在家者男稱優婆塞某甲,女稱優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性清淨之安居,不同小乘,故許在家二衆得與。今我所依是大乘菩薩之法,故雲踞菩薩乘;所修是真如本不生滅之行,故雲修寂滅行。真相者,即真如實相,在本經即指圓覺。以契入圓覺爲安居,故雲同入清淨實相住持。假定大圓覺性爲我修行證果之處所,故雲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指前五識身,心、指第六意識,既住持于清淨實相,用五識不妄緣外塵,六識無妄想分別,故雲身心安居。五識身安即成所作智,六識安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第七識,內計第八識爲我,違平等理,與前六識如浪翻動,今則前六安居,第七亦轉爲平等性智。七識波浪既不翻動,而第八識亦歸真如清淨實相,于四智中則爲大圓鏡智,亦即爲我伽藍之大圓覺性也。涅槃自性,即本來不生不滅之真如自性。系屬者,小乘安居,必著意于處所之清淨,而涅槃自性別無系屬。故者、總上自踞菩薩乘起至此而言。以此之故,今我于佛前敬請,不依聲聞之律,我當與十方諸佛及諸菩薩同作叁月安居之法。我所以不假徒衆者,乃爲欲修圓覺妙行之因緣,是以不拘小節,故雲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仍以叁期爲限。因菩薩示現安居,本不同于小乘依律之安居,故不必以夏首至叁月爲限,只以叁期中自立之期限爲准。過此期限,即使未到夏限之七月十五日,不妨隨意他往,故雲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己二 加行修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節先示誡取一切邪證。行者誓志克期,加功用行,固以求證爲事;然若貪取境界,不辨邪正,則易招魔,故所證必須與所聞之境界相應,方名爲正。所聞者,親聞于佛或善知識之教,以及經教所載者是也。夫求道之人,無非因聞生信,因信起修,因修有證,故所證者,即是所聞、所信、所修之果,亦必與所聞相應。若不相應,則無論發見一切善惡之境界,皆爲魔事,故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于將示修證之前,諄諄诰誡,良有以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止。先取至靜,乃示修止應如何入手。不起思念,乃示修止應如何用心。靜極便覺者,即由澄諸念,靜慧發生,乃示此觀初成之相。奢摩他以靜爲體,以覺爲用,觀初成時,體上之靜先從一身靜而至一世界靜。覺亦如是者,觀初成時,用上之覺亦從一身覺而至一世界覺。靜與覺雖別爲說,但約體用,非關後先,以一身靜時當體即覺,即名一身覺也。善男子下,詳明發起功用,如文可知。又大疏雲:“知衆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衆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非彼所聞以下,重言以誡邪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觀。先當下二句,乃示修觀應如何入手。前修止是無相之觀,故先取至靜;今修…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