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叁、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今雲棄愛樂舍,當在四禅以上,而叁禅以還,亦可概知。色界有身,無色界有心,既有身心,便有愛著,其所愛著者,即所修之禅定是;故雲還滋愛本。雖知愛可厭,而未能離愛,即是未能解脫,所現善果,終屬有爲;但較之欲界善,已漸增上。
“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渴愛。
總結上文所說惡種性,善種性,不動性,皆輪回性,以答幾種性之問,故雲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以下,勸斷。斷欲即先去其助力,斷愛即以除其根本,此乃欲脫生死免輪回之所務也。渴愛者,喻愛心如渴之欲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此釋疑也。恐疑者謂:菩薩之有父母妻子,必是真有欲愛,真有生死。故先說明菩薩只是變化示現于世間,了知叁界如幻化,我及我所皆空,無可愛著,是故非愛爲本。
庚叁 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問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自此至是名五性差別,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舍欲除愛,即是從輪回根本上用功夫,使輪回性不得再起,故雲永斷輪回。清淨心,即不帶無明垢幻,已斷輪回性之心,一方面斷輪回根本,一方面求圓覺境界,即可于此清淨心上開悟圓覺,故雲:于清淨心,便得開悟。複次、便得開悟者,意即修佛菩提,本無所謂差別,只要斷輪回求圓覺便得開悟,如此直截了當,乃爲本經頓教大乘之旨。苟能頓斷頓悟,盡可不問差別,如其不能,乃有下文依二障顯五性之說。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淺深。
此先總標五性。此五性何由顯出?即是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是以顯出五性。此五性差別不等,其不等之程度依何判斷?即依二種障而現淺深。
此中衆生之界說,仍須說明。衆生、約具叁義:一者、流轉生死之凡夫爲衆生,與異生義同,此與證聖相對,如小乘初果,大乘初地,即非衆生。二者、從無始來受衆多生死,現仍未盡者,如菩薩、羅漢,尚有變易生死,仍爲衆生。此義較廣,即是除佛以外,余皆衆生。叁者、謂衆法和合而生,謂之衆生。依于此義,則佛亦爲衆生,如應化身乃衆多無漏功德集合而生故。又如圓滿報身,乃以智慧福德積集而成故。但此中衆生之義,非一非叁,乃爲第二對佛而言之衆生,即指菩薩以還之九法界衆生而言。衆生之義如是,可知苟有少分無明未盡,仍未能失衆生之名。而無明之發揮,由于本有之貪欲,貪欲有所不同,故一切衆生,以遇佛法不遇佛法,在修斷上乃有五性可言。複依二種障或少或伏之淺深,而現其差別不等。二障、五性,下文自釋。
“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理障、亦名所知障,如真理乃可知之法,迷而不知,故稱爲障,此從被障法上立名。正知見、即正覺,梵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障之法即真理,能障之法即無明,無明即無知。一切事理性相苟有一毫不知,即有一分無明未除,而心之力量功用未得圓滿。蓋以明不透澈,知不究竟,仍爲偏謬,是以障礙正知。事障、亦名煩惱障。衆生不了和合假法,執爲有我,而成四倒。執我爲癡,因癡有貪,違我有嗔,恃我有慢,起諸煩惱,故能爲障,此從能障法上立名。正爲障體者煩惱,被障即有無爲諸無漏功德。蓋煩惱心發動而造種種有漏不淨之業,善生人天,惡墮叁塗,業報循環,故雲:續諸生死。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先由未得斷障之異生性說起。異生性即凡夫性,以凡夫性如璞玉未經雕琢,雖有本具圓覺,本來佛性,但以未知斷障,未能斷障,只可名未成佛,不入五性之數。如前文言,五性差別,依二種障而現淺深,凡夫既未斷障,故雖有異生性之名,實非五性中之一性也。
理障者,法執;事障者,我執;破二執乃得離二障。凡夫雖亦有一切世間善法,但仍說不到斷障。譬如世間賢聖功夫,能使貪、嗔、慢等微薄,而我執猶在,不離于癡,不出人天乘法,故斷障爲超人天之事。五性差別,既依二障而現淺深,異生性既無斷障之修德,而本具之性德亦因之未顯。以無修德,故不能與已修者較其淺深;以具性德,故可名未成佛。複次、五性差別,但說依二障者,可見非說種子之有無,不可誤會。可參看成唯識論種子義。下文正明五性。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明五性中之二性:一、聲聞性,二、緣覺性;通稱爲二乘性。二乘致果雖等,而修法不同,故立二性:以一分立爲聲聞性,一分立爲緣覺性。永舍貪欲,即使由愛而起之生死相續永斷,故能斷除續諸生死之事障。此等衆生,雖舍我執,先除事障,而法執猶在,故雲未斷理障。其所悟入之境界,若依四谛而修斷者爲聲聞性,若依十二因緣而修斷者爲緣覺性,均未能至菩薩境界,故雲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明五性之叁,菩薩性。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即欲求圓覺。譬如泛海,發此泛海大心者,即是欲由凡夫地,渡到如來地之人;而菩薩階位乃爲此等衆生之過程。其修習、先當發起勤斷二障之願,故雲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在此勤修斷勤功夫之時,其現行與習氣必是次第分伏,如叁賢位人;至于二障已伏,是爲登地菩薩,故雲即能悟入菩薩境界。然已伏未斷,是仍在由衆生至佛之過程中,故名菩薩性。事理障已永斷滅者,礙正知見之理障斷滅,即爲滿足菩提;續諸生死之事障斷滅,即爲滿足大涅槃。滿足菩提,是爲智德;滿足涅槃,是爲斷德。菩薩雙伏雙斷,至于究竟,即爲佛果,故雲即入如來微妙圓覺。不立如來性者,修習功夫已至究竟,非可更論差別,故菩薩性即如來性。
複次、有我執者必有法執,而理障斷者,事障必斷。故小乘可以但悟人空,只斷事障;大乘菩薩,根器猛利,故可二障同伏同斷,成直從伏斷理障而斷事障。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四、不定性。一切衆生,通指能知圓覺本具從事修習之人,故雲皆證圓覺。此等衆生欲求斷障,必求善知識以爲師友。善知識所作之因地法行爲何,即依之修習。譬如遇聲聞乘之善知識,則修四谛;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故雲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但此等衆生,若遇如來教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皆可得成佛果,初不因其夙習之大小而有異。故有心求道之人,不可不慎擇師友也。不定性與凡夫性不同者,一則不知求道,未解修習;一則已能發心,欲求斷障。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五、闡提性。有心向道不得善友,隨所遇邪見之人,依其不正之行,雖有修習,亦成邪見,故雲未得正悟。邪悟不能入于正道,故名外道。修佛菩提者,求斷二障已難,況複入于邪悟?邪悟既成,其心決定,故名外道種性。
上來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雖有大小之異,但皆正悟,堪爲成佛之因。獨外道種性違反成佛正因,名斷佛種,必俟果滿,始能轉變,故以闡提稱之。此等誤謬修習,胥由邪師各自以爲得無上道,自誤誤人。求道者誤入歧途,非其本願,故雲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總結五性。五性差別,但依斷障淺深故非指種子。又依斷障淺深故,故凡夫不與。單指修佛菩提者,遇何等緣而成差別;大小邪正之分,胥在乎師友之緣。彌勒之問,饒益于末世衆生者,固深且遠也。
庚四 答回入塵勞度生方便問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節正答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大悲者,同體悲心。菩薩入塵,以大悲心爲主而起種種方便。世間非一,故雲入諸世間。入世爲開發未悟,開發不僅言教,故雲乃至示現等。種種形,如觀音現叁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之類。種種相,或現慈悲,或現威嚴之類。修諸正行名順境界,作諸非法名逆境界。與其作同類之事,則親近易化,最後則在令成佛果。其基本惟在因地所發之願力,故雲皆依無始清淨願力。此答若謂:菩薩入塵度生,惟以大悲心爲主,而方便多門雖不一定,其大致則或用言教以開發,或示形相以觀感,或與同事以攝化,其目的在令成佛果,其基本在度生大願。
己四 勸修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放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增上心者,不以現在所得爲足,必求增長上進之謂,即向上而求之心。既起增上心,即當發大願。願我今者以下諸言,即大願也。既發大願,即依願起修。二障之中,仍有重重之障,故雲諸障。諸障必漸伏漸斷,故雲漸斷。障盡即解脫,願滿即莊嚴,全文義意可知。
戊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丙二 行抉擇
丁一 行位…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