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改善這種現象,總理也當衆宣布,將落實全國成人教育計畫,並同意立即撥出經費給相關部門,以利該項計畫的順利推動。
老師雖然也全力支持此項德政,但由于該筆經費與國家預算支出項目不符,因此,只能斷然否決。雖然置總理于尴尬處境,但烏巴慶做出此項否決是有法律依據的,因爲計畫支出均須透過法定流程撥款,而非直接指定預算用途。
老師的決定雖然被認可,但總理已做出承諾了,所以仍必須達成。後來,總理找到解決辦法,他找來仰光賽馬俱樂部官員,請他們共同合作來協助成人教育計畫的推動,並建議由他們主辦一場募款的特別賽馬會,將門票收入全數捐出,作爲該項計畫之用。有誰會拒絕總理的提議呢?他們也都欣然同意,並遵照指示辦理,這場特別賽馬會,讓賽馬俱樂部募得了巨額捐款。
然後又籌備了一場大型公開典禮,由賽馬俱樂部將該筆捐款的支票正式遞交給總理,再由總理親手將支票送給相關部門。
然而,當整件案子被送到老師那裏時,又被打了回票,這時,總理也不知所措了,畢竟這攸關到他個人聲望,但老師爲何又否定了該筆支票款項呢?這已無關政府預算了啊!他有何權力予以否決?原來老師所指的是,賽馬收入所得有部分屬于政府稅收,因此必須先繳完稅之後,其余的才能拿來做爲成人教育計畫之用。對此,總理當然無話可說,但仍欣然接受了烏巴慶的決定。
能免于憂悲喜樂,或像父親般擁有超然慈愛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正因爲老師凡事秉公處理的大無畏精神,所以也無偏袒之心。下列就是彰顯其特質的衆多典範之一。
老師所指導的內觀學員當中,有一位是主計部門的基層職員,這位學員非常謙卑,也樂于助人,對老師的服務總是滿心歡喜,老師對他就像父親一樣地充滿慈愛。然而,即使像父親般的慈愛,但這並沒有妨礙老師在職務上的公正。
到了年底,職員晉升提名時,這位基層職員被推舉爲晉升名單中的首位,他之所以獲得晉升,是因爲他被公認爲該部門最資深的職員。其實,如果老師有所偏袒的話,早就推薦他了,但老師並沒有這麼做。
就他而言,晉升資格除了年資外,也必須考量一個人的工作效率能力,而這位職員,雖然許多資格都符合,但卻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因此,老師把他找來,非常親和地告訴他,只要他通過會計考試,就能獲得晉升。這位學員接受了老師的建言,經過兩年的努力苦讀之後,終于通過了考試,老師這時才同意他晉升。
無私與無畏都是難人可貴的特質,但老師卻都具備了。畢竟,能免于憂悲喜樂,或像父親般擁有超然慈愛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柔軟如花,堅實如鑽,這就是老師所具有的特質。能在這樣一位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正法,我感到非常幸運。僅以上述這些光明特質,向老師致意。
無宗派分別的正道之師
老師對正法的闡釋,毫無宗派之分,這也是我越來越親近他的原因之一。法的教導是宇宙通用的,不但所有來自不同派別與社群的人們都適用,而且都能體驗到它的利益。我從未見過老師要人們成爲這個正式的佛教組織成員。雖然他自己生來就是佛教徒,且以此爲榮,但對他而言,佛教的精髓在于正法,唯有修持正法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他樂于幫助人們在正法,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之中自我精進;告訴人們如何將自身的痛苦轉變爲喜樂。如果有人已經曆了此種由不淨染濁轉變成純淨的過程,並且也願意稱呼自己爲佛教徒,那麼老師當也樂見于此;但重點在于此人確實從生活中改變,而不只改變自己的稱謂罷了。
老師甚至還會告誡那些急切于將他人變成佛教徒的熱衷人士,「唯一要改變人們的是讓他們在正法,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中精進。同樣地也應該幫助他人得到精進。然而,當你自身都還未能在戒、定、慧中得到精進,那你又有何理由嘗試去改變別人呢?你或許也稱自己爲佛教徒,但除非你精進地修持戒、定、慧,否則在我看來,你並非佛教徒。但是,如果有人修持戒、定、慧,那麼即使他不稱自己爲佛教徒,但事實上,他才是佛陀教導的真正追隨者,而不在于他如何稱呼自己。」
另一個例子,也同樣彰顯出老師這種無宗派之分的態度。某次,有位忠誠的基督教徒來參加老師所指導的禅修課程,當老師說明課程開始的形式時,這位學員開始憂心會被要求改信佛教;他因爲出于此種毫無根據的恐懼,而拒絕皈依佛陀。他向老師表示,「我可以皈依基督,但不可以皈依佛陀。」老師微笑地答說,「很好,那就皈依基督,但你必須了解到,你真正皈依的是基督的特質,這是爲了你自身也能發展出這些特質。」這名學員因此開始用功,到了課程結束時,他才了解到他做出的排斥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爲他害怕成爲佛教徒的事,並未發生。
權力當中的善德樸實之人
當時老師所在的緬甸,只要擔任政府的高層職務,就等于確保該任職者可享有安逸的余生,並不只是享有優渥的薪俸,更重要的是來自當時行賄風氣蔓延的額外收入。因此,這些官員最終都變得相當富裕。然而,老師到退休時,他的積蓄仍相當微薄,而且因爲在整個公職生涯中,都住在公家的宿舍,因此,也沒有自己的房子。即使他曾同時擔任四個部門的主管,他也只領取一份薪水。而且,從來不曾收受過任何非法贈與。
爲了讓家人有安身之處,他請我幫忙安排建屋工程,但是在工程進行當中,卻發現還短缺一萬盧比的費用,否則就可以完工了。老師要從哪裏找來這筆錢?當然,他是不會向人請求的,因爲我曾向老師表示,由我來付這筆錢根本是輕而易舉,但他卻婉拒了,而且堅持所有學員的捐款都只能用在正法上。于是我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以借貸形式把錢給他,心想事後在告訴他不用還錢就是了。他接受了我的建議,房子也總算完工了。
然而,之後,當他每個月收到退休金時,他總是分文未動地立即送來給我,而我卻是非常痛苦地收了下來,因爲一萬盧比對我根本不算什麼,但我所收取的卻是老師每個月僅有的收入。總算,一直到最後只剩五千盧比。
此時,正好是我姨母(她早已將我認做幹兒子,而且也跟隨老師學習內觀)臨終前的那段時間。她跟隨老師禅修的七年當中,早已有了很大的進步,而老師也一直鼓勵她。由于在東方國家的習俗中,不僅要在父母生前,善盡照顧他們責任,而且要在他們往生後,以他們的名字行善,以爲追念。所以在她臨終前,我都一直陪著她,並問她想要布施給誰,她回答說,「你想捐給誰都可以,」于是我就列了幾所醫院、慈善機構等名單。我又問她,「還有其他你想布施的嗎?」然後,她說她想捐給老師個人五千盧比,我聽了之後相當高興。如此一來,剛好可以解除我收取老師每月退休金的尴尬處境。心想,老師一定會接受一位臨終學員捐獻的願望,並用來償還所欠余額。
幾天之後,到了她臨終時刻,老師來到她身旁,知道她是在安詳,以及覺知無常的平等心中往生後,才到禅修中心告訴其他學員,她臨終前的最後幾分鍾,是如何充滿了知無常的智慧。然而,當我告訴老師,姨母希望他收下五千盧筆的遺願時,他卻回答說,「這樣吧,這五千盧比就當成是她所布施的」。並且將這筆錢用于法的服務!沒想到我的希望又破滅了,真令我感到驚訝!
此後每個月,我都會收到老師的退休金,而且一直持續到全部償還爲止。我想有如此崇高原則的人,應該就是公務機關中,正直道德的表彰。
走過充斥著貪汙的權力走廊,是可以輕而易舉地累積財富的,但此處卻有這麼一位視錢財爲身外之物且不受染汙的正直之人。
無盡的慈悲
老師本身就是悲憫與慈愛的表征。盡管他專心致力于負起公務上的責任,但是他總是充滿熱誠的爲更多人提供法的服務。對于所有來找他學法的人,即使造成諸多不便,他仍堅持將法傳授給他們。有時就算只有一、兩位學員,他依舊非常盡心盡力,並沒有因課程人數多寡而有所不同,他對每位學員都充滿慈悲,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樣。在他過世前叁天,他還指導了全部的課程,而且直到他臨終的那一天,他都還在爲法服務。
他對一切衆生都充滿著無盡的愛與慈悲。在他的禅修中心裏,即使是蛇、蠍,也都受到他無盡的慈愛所感染。中心裏的所有一切物質都散發著他的慈愛。而且,由于他對一草一木,也都慈悲照護,因此,在這塊神聖之地上結出來的果實,總是特別的香甜,而且所開的花朵,也都特別鮮豔、芬芳。
有一年,緬甸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現象。令人震驚的是,像緬甸這種農作向來豐收的國家,居然發生饑荒,而且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由于糧食産量嚴重縮減,政府只好實施米糧配額,人們也因此深受影響。當時,老師就將無限的慈悲散發給痛苦的同胞們。他不僅傳達慈悲的念誦,全身每個毛細孔也都散發出相同的波動:「願所有的人都繁榮富足,願所有的統治者都良善正直!」
後來印度也發生了饑荒,而且約長達兩年的時間。老師也同樣地傳送他無盡的慈悲。在中心裏的一個角落,他設置了一座喜馬拉雅山群峰的模型,以隨時提醒自己,而且每天都會在那裏禅坐,不斷地將善的意念傳送到印度:「雖然我無法記得我究竟在印度出生過多少次,但我曾在這個終年覆蓋著白雪的地區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不斷地修持、精進。如今,那個國家的人們正處與苦難之中,但願他們內心都能安靜、祥和,願所有一切都得到法的護持!」
老師終生的願望:將佛法傳回印度
老師對內觀長久以來流傳的一項預言,佛滅後2500年,法將再度在其發源地印度生起,而且也會從那裏流傳廣布到世界每個角落,深信不疑。他常說,「內觀的鍾聲已經敲響了!現在法就要從緬甸傳布開來了。」他自己也非常投入這項傳法的重任,也就是法將再度回到印度,並從那裏開始傳…
《憶恩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