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與科學(P· L· Dhar 教授)

  法與科學

  

  P. L. Dhar 教授

  

  追根究底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特質。打從出生開始,兒童就想了解周遭的世界。等他長大了,他開始了解不同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按下開關燈就會亮,冰塊放入飲料中就會冷卻,把手放到火上就會熱---而且我們會說,孩子藉此學習,獲得知識。科學,基本上是人類利用感官,將外在世界所獲得的知識的系統化。

  

  等孩子長大成人,並經驗了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遲早他會開始疑問:「這些事情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出生、求學、賺錢、生子、養家、變老、最後死去﹖爲什麼這麼苦---生病、年老、與所愛的人分離、與『壞人』在一起等等的苦?」他開始思考並了解他自己的真正本質,他受苦的真正原因,還有解脫的方法,因此他變得更有智慧。法其實就是人類所得到全部智慧的系統分類。

  

  如此看來,法與科學是人類努力的兩個互補層面。如同《依沙奧義書》(Isa-Upanishad)所說,「心靈智慧(法)和世俗知識兼具的人,用後者阻止死亡接近,用前者來體驗永生」。

  

  科學(尤其是它的實用面,科技)讓我們知道如何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法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存目的,知道自己「在哪兒」。顯然的,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爲了個人的和諧發展---適當地統合法與科學是必要的。在現今科技大大增強我們力量的時代,這一點特別重要。然而,由于缺乏「智慧」,缺少法,這種科學的進步只帶來逐日增加的悲哀:土壤、空氣、水和我們的心靈都汙染中毒。

  

  

  

  對法的誤解

  

  「法」字面上意指「自然的法則」。因此法是闡釋我們內在世界的法則,就如同科學是闡釋外在世界的法則。科學和法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只是探究領域的不同---就好像科學中不同學界間的差異,如物理、化學和植物。但科學和法之間有一不相容的認知。

  

  有許多因素造成這個認知,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對法和對科學的誤解。今天,對大多數人而言,法和宗教教派與神職工作是同義字;他們認爲法就是一堆符咒字眼和繁複的儀式典禮,能夠挑起鄰裏之間兩敗俱傷的攻讦爭執,即使他們可能已如兄弟般生活在一起好幾代了。更有甚者,法已代表了頑固地拒絕任何對宗教信仰的邏輯推敲。難怪今日的年輕人對它非常厭惡。一個有理性,不因權威而接受任何事物的現代人---不論是宗教導師或聖書〔經典〕的權威---很可能因而完全地拒絕法;即使是他迫切須要的生命方向之永恒真理也一並拒絕了,就這樣玉石俱焚。這過程又因科學的本質,亦即全然的物質主義---在各種動力影響之下的物質運動,難道科學不能解釋這些現象嗎?因此,任何人談起超越感官知覺的實相之存在,就往往被貼上不科學的標簽---被人視爲一個活在他自己幻想中的傻瓜。在這種情況下,要統合科學與法顯然是不可能的。

  

  要改變這種狀況,顯然必須把法當作一種科學,依照科學的方法,排除所有外在的社會政治關連以及行上學的推測。科學態度要求「由事實歸納,而非由教條演繹。我們應該面對事實並從中得出結論,而不是由結論出發去玩弄事實」2。第二,我們也要了解,十九世紀科學傳承下來的物質主義是否能被現代科學支持。很幸運的,近來的科學發展正在質疑這種傳統的世界觀,正確地暸解這些發展可以刺激科學與法的統整過程。

  

  

  

  法爲應用科學

  

  湯姆生描述出科學方法的精華:「科學的目的是要用盡可能精確盡可能簡單,盡可能完整,而且是可證實的語詞,去描述與人無關的經驗事實。」[1]

  

  爲了要成爲一門嚴謹的科學,法必須呈現出能夠被所有人,而不僅是少數特選的人經驗到的「法則」。任何主張應該要先視爲假設,只在經過經驗證實後才能被接受,而不是由權威決定--即便是個人或主觀的經驗*。而且這些主張應該是理性而合邏輯的。(注解*:以研究的本質而言,心靈經驗是個人的;但是並非私有的事實。它在別人的個人經驗中,是可預測也可證實的。)

  

  佛陀最偉大的心靈科學家之一,他的教誨正符合這些要求。他不斷對弟子重複的話,正如同一位人道的現代科學家對年輕學生所說的話:

  

  ‧ 不要只因爲別人告訴你,或只因是傳統,或你自己想象就相信。不要只因爲你尊敬老師就相信他告訴你的話。但是,經過適當的檢驗和分析,不論你發現什麼可以帶給衆生好處、利益與福祉,就要相信而且堅持這個信念,並以它爲指引。

  

  法的精要,所有的開悟者明確描述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說法簡要,不帶任何奧秘字眼,有時可能會使人忽略其深意。然而它的實際用處及普遍適用性卻很明顯。在這種觀點下,將低層的心靈本能淨化,就是法的精髓,因爲這會自然地導向善行的實踐。它也會導引我們培養出對生命基本特質的洞察力。這個淨化的過程並非常人所無法理解的神秘知識。它純粹是一種科學方法,開放給任何有意學習並去證實的人。

  

  

  

  內觀---法的精髓

  

  淨化心靈的過程就如同洗滌混濁的湖水。有兩種可能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一種外來的沈澱劑像明礬,藉化學的力量讓所有的不淨都沈到湖底。另外,我們也可以進入湖中---找出每一種不淨,確實把它拿出來。很顯然,後者一定比較麻煩而費工,但它的好處很明顯。用第一種方法的話,我們只是在壓抑不淨,它們仍然留在湖底。大風暴或攪動一來,就會再度把這些不淨帶到湖面上。相對的,用第二種方法,我們已確實清除掉不淨,只要我們不再增加新的不淨進去,湖水就會保持清潔。古時的大師們公認有這兩種方法,一種是壓抑,一種是清除心靈的染汙。

  

  如果我們在染汙*出現時將注意力移開(例如借著聽音樂,飲酒,唱頌聖人之名,或某種崇高的自我暗示),這種負面情緒的強度就會很快減退,我們也就立刻解脫。然而,這些染汙並非真正去除,只不過是被壓抑下來。現代心理學一致認爲這些烙印其實被留在心的底層,留在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注解*:諸如憤怒、仇恨、報複心、絕望、懊惱、傲慢、貪婪、羨慕、色欲、驕傲等等)

  

  要除去內心的不淨,顯然必須客觀地覺察到它們,這種對身心構造的超然觀察結果適足以去除這些不淨。Vivekananda大師生前發生的一件事正好可以說明這一點。有一天,他在瓦拉納西的街上行走,有幾只猴子開始追逐他。起先大師試著跑開,但猴子緊跟上來,甚至還攻擊他。此時一位老人大聲說︰「面對這些畜生」。 大師轉身面向猴子,猴兒們反而退後逃開了。

  

  內心中的不淨就如同這些猴子,唯一去除的方式就是正面面對它---不作反應地觀察不淨。然而我們要如何觀察這些染汙呢?例如,我們如何觀察憤怒而不被憤怒壓倒呢?

  

  古時的大師們以深刻的洞察力解開身心現象的奧秘,他們發現一個重要的事實︰不論心中升起什麼,感受都會伴隨著升起(sabbe dhamma vedana samosarana)。5 他們也發現,人對不同情況的各種反應,事實上都是內心潛意識對身體上的感受所起的反應。雖然要客觀地去觀察像憤怒、激情等抽象情緒是非常的困難,要訓練心來超然地觀察感受(它帶著這些情緒的印記),相對而言卻比較容易。持續練習客觀觀察這些身上的感受,就是內觀靜坐的核心。慢慢地,但肯定地,它會碾磨出內心深處埋藏了一輩子的習性---渴求愉悅的經驗,規避不愉悅的而忽略中性的經驗。于是它逐漸揭開了面紗,那模糊所有身心現象之真實特性的面紗:無常、不盡人意、無我的特性。

  

  要能夠觀察不斷在身體上各部位出現的感受,顯然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注,如此才能不輕易被外界及內在的雜音--現代生活的印記--所幹擾分心。要加強心的專注有各種鍛煉方法。在內觀法門中,專注的對象是自己的呼吸。這種方法叫做Anapana,字面上的意思是入息與出息。它需要以堅定、平穩的注意力,完全不緊張地,如實觀察正常、自然的呼吸。選擇呼吸作爲專注的對象,並沒有奧秘,而是有許多正當的理由。首先,呼吸並非某種教派獨有,是大家普遍都可接受的。而且它任何時候都在,是一個中性的對象:沒有人對它抱著任何渴求或厭憎。當然,由于我們目前的性情只想藉愉悅的對象尋求刺激,要將注意力長時間持續集中在呼吸這個對象,是很困難的。但是有系統的,持續的努力,確實能扭轉這頑固的習性。

  

  結果我們會預先嘗到平靜的果實---伴隨著心的敏銳而來的一種平和、甯靜的自然感覺。靜坐者也可能選擇自己喜愛或尊敬的事物,來作爲專注的對象。因爲自然會被喜愛對象吸引,要專注會比較容易。但很顯然的,這麼做只會加重內心渴求的習性,使我們遠離內心完全淨化的目標。

  

  這種訓練中,一個明顯的先決條件是嚴格遵守基本的道德規範---尤其要戒絕殺生、偷盜、妄語、不善的性行爲、以及致瘾的煙酒毒品---因爲有意觸犯這些規範會導致激烈的內心翻騰,而無法再客觀觀察身心的複雜情況。內觀修行者便這樣由經驗中,學到道德規範對他們自己福祉的重要性。因爲這樣,道德與倫理便成爲一種科學的紀律,人們基于自身的經驗而接受它,不是由于社會壓力或對老師的尊敬。這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的願望:「道德的基礎不應倚賴神話或任何權威,以免一旦懷疑神話或權威的合法性時,便會危及良好判斷與行動的基礎。」

  

  由上面對內觀基本特性的描述,可以明顯知道它是一門應用科學,一種開發內在的技巧。就真正的科學精神而言,內觀只需要專注的觀察,不攙雜任何成見或主觀判斷。就…

《法與科學(P· L· Dhar 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