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 意識 [1]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Consciousnesses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英譯者注: 阿姜李去世前不到一年,一些弟子開始爲他的說法錄音。以下是現存九部根據錄音整理的開示之一,也是磁帶尚存的四部開示之一。這是一場極其別致的開示,既顯示了阿姜李特有的幽默與風格,也對"我"與"非我"的概念在修行中如何應用,作了一番生動的討論。]
在我們的一切行動之中,堅持與耐力是我們必須不斷對自己培育的素質。有的人本來文化程度低下,甚至讀寫都有困難,但他們埋頭苦練,後來發現能夠讀懂甚至背誦整段的文字,這種例子過去現在都有。他們當中甚至還有人獲得參加政府考核的資格,這類事也發生過。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地提醒自己,世上的一切[成就]來自努力與堅持。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聰明、愚笨、文化低、溝通技能差——只要你心裏有堅持、耐力這些素質,你就有希望。至于那些聰明、文雅、多聞的人: 如果缺乏堅持與耐力,不論在世間還是在佛法上,他們不可能達到目標。特別是對我們當中那些瞄准最高喜樂,也就是以涅槃爲目標的人來說,努力與堅持是把我們牽向目標的磁鐵。
當努力和堅持[2]在心裏存在時,耐力也必然得存在。爲什麼
當你對某件事下了功夫堅持時,必然會有障礙。如果你真正堅持下去,那些障礙必然得消失,也就是說,你一直也在用你的耐力。如果投入了精力,但沒有耐力,你不會成功。因此,我們應當把努力放在第一,耐力放在第二。一旦這些素質在你的內心連續協調地工作時,無論你的目標有多深多遠,佛陀預告說,你能夠達成你的心願。這就是爲什麼他說, Viriyena dukkhamacceti: 是透過努力與堅持,人們得以從世間解脫,達到涅槃。這是爲了確保我們正確地努力。 努力和堅持,是我們的根柢,或者說是把我們拉向涅槃的磁鐵。
那是佛陀說的。不過,我們自己的妄見,受雜染的左右,偏偏跟他的教導相抵觸。換句話說,人們不相信他。多數人相信自己,不肯相信智者的教導。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得繼續在這世間跌跌撞撞、爬來爬去的緣故。我們只相信自己,相信我們自己的見,但是所謂“我們的”東西,是由雜染構成的。佛陀告訴我們,是透過努力和堅持,人們才證得從苦中解脫,可是這個雜染,卻障礙我們信任佛陀的教言。我們只聽見字句,但是聽不懂。聽見的東西僅止于耳,沒有進入心。這說明,我們的意見與之相左。即使在你個人內心裏,也是自相矛盾。聽見的是一回事,想的是另一回事,兩者不一致。這種情形發生時,你開始疑惑不定。心不明事理。你的修行除了上下起伏,對錯變幻,什麼結果也沒有。
這是因爲人人的心……當然,每個人只有一顆心,但是這顆心怎麼這麼多事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爲什麼
因爲若是只看表面,我們會說,每個人只有一顆心。我們只知道這麼多。不過,如果換一種方式看,經文上告訴我們,心理意識之多,數不勝數。這就令我們思考,它是怎麼回事
當我們放下經文,轉過來真正觀察自己時,將會看見,人的身體不僅僅只有一種意識。它那裏面有許許多多的意識。真正你自己的意識,你卻很少找得著。在你的身體裏面,可以有多達叁類意識。第一類,是你自己的意識,它在你受孕時,進入你母親的子宮,那時候,沒有別的意識跟它混雜起來,共同進入。當時周圍有許許多多其它的意識,投生不成,都滅去了。那些意識究竟有多少,數也數不清,但是在投生的競爭當中,只有一個有那個福德,投生成功,剩下的大批意識全部退落到一邊。因此,受孕時,我們能進入人類的子宮,應該歸功于我們的福德,它讓我們有資格立足人界。
一旦我們的意識這樣得到確立,它就開始發育。身體在發育。隨著它的發育,別的意識開始不爲我們覺察地滲透進來。如果你想看一個明白的例子,可以看一看出生之後的人體。有時侯,兩尺長蟲會從腸中排出。它若不是來自一種意識,又來自什麼
還有那些微生物呢
有些疾病,實際上是小動物造成,是它們在體內造成囊腫與瘤子。傳統醫生常常說,我們的身體裏有八族,十二支致病的動物。它們來自哪裏
來自意識。如果沒有意識,怎麼會有動物
動物自意識升起。它們有些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譬如從傷口、眼、耳、鼻、牙、肛門口大量爬進來的那些東西,大群的東西。那它們是什麼
它們是一種意識的形式。
這類意識,你可以看得明白,不過,還有一類意識更有隱伏性,沒有你看得見的身體。只有修禅定,獲得特別能識時,你才能看見它們。那就是住在你體內的第叁種意識。
因此,一共有叁種: 你自己的意識只有一個。接下來是你的體內的許許多多的意識,它們潛伏在那裏,多得說不准有多少。那些擁有你能看見的身體的,多得很。至于那些沒有身體,但住在你體內的,那更是數不清。
正因爲它們的數量這麼多,帶著這麼多自己的目的,佛陀才教導我們,不要參與它們。它們不是我們,不是我們的,與我們無關。有時我們好端端坐在那裏,突然心裏一件事發作,開始引出一連串事。我們不要它發生,但那個心卻似乎在自作主張。這就是意識,這些瘋瘋癫癫的意識動作起來滲入我們自己的意識,迫使我們服從它們的一個明例。潛伏在我們體內,自己沒有身體的那些意識: 要知道,它們也會發怒。它們也會變得貪婪、癡迷、感受愛與恨,就和我們一樣。它們一旦開始像這樣有所感受,又緊靠著我們,于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就不自覺地跟著走。這就是爲什麼心裏這麼多事的緣故。
要知道,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方說,你的兩個孩子在你跟前吵架,足以令你自己的情緒惡劣起來。雖然你沒有一起吵,但這裏面存在一種關聯,到頭來你也有不少受傷的情緒。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 Yaṃ ve sevati tādiso。 你跟誰親近,結果就跟他們一個樣。
因此,經上教導我們,要分析事物。你的心裏有許多的心。其中一些是動物的心。攪動起來的不是你的心,是它們的心給攪動起來了,但它們就在你的心的旁邊,結果你就朝它們的方向傾斜。因此經上教導我們,它們是 anattā [非我],不是我。意識非我。因此不要參與進去。我們必須下功夫、堅持、耐心,把事情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控製之下。這些東西消失之時,就是心明亮、自在之際。因爲實際上,這種事在心裏的發生,不是我們造成的。是它們造成的。如果真是我們造成的,那麼當這些事在心裏發生時,我們應當感到喜樂滿足。當它們消失時,我們應當感到喜樂滿足。但實際上,當這些事在心裏發生時,只有在某些情形下,我們才對它們有喜樂。其它情形下,根本就沒有喜樂。心裏存在一種沖突。有時這些另類意識數目巨多,各有各的目的。 衆寡懸殊,我們就開始服從它們。這時候,我們做錯事,說錯話,結果後悔。這是因爲我們在行動上服從了它們,沒有服從我們自己的真心。
因此,你若想了解意識,就得把這點牢記在心。佛陀用極其簡單的言辭告訴我們,我們卻聽不懂。他說:“意識非我。”只有四個字,我們卻不懂。 怎麼可能懂呢
我們的心沒有在定中確立,因此把聽見的一切全混淆了。我們只知道,意識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只會這麼想,于是什麼都附和,站在同一邊。這是我們。那是我們。什麼都附和,因此我們不了解意識。
當我們開始仔細思考這些事,想知道自己真正的意識究竟是什麼樣子時,就會去檢查一下,看那裏面是不是有對我們誠信、忠實、無欺的東西。如果有一件你樂于做的事——你懂得它是合適的,你知道它是正確的——你去做了,把它完成了,那就是你可以信賴的。不過有些其它的事,你並不真正喜歡做——一部分的你想做,另一部分的你不想做——發生這類矛盾時,你應當了解,自己是在與愚者交往,是在同前來欺騙自己某些意識打交道。那時候,你必須抵製、堅持,把那個念頭關起來。換句話說,你必須注意觀察那個意識,看它屬于哪一類。它是你自己的意識嗎?還是另一種潛伏著的意識,是它在刺激你服從它?如果你服從了它,結果做了事後後悔的事,那就叫做被意識欺騙。
當佛陀告訴我們,意識不是我,它是anattā [非我]的時候,我們聽不懂。只有一種意識真正是我們的。真正是我們的那個意識,是對我們忠實、誠信、無欺的。譬如,你心裏決定,明天想去寺院聽一段法。去寺院聽法是你樂意做的一件善事。你真正從中得益。這一點你自己是明白的。可明天到來時,你的心卻變了,因爲——它就是變了。這種情形發生時,你應當認識到,是你的意識與某些別的意識混淆了。你應當那樣看。不要把它真當成是你的意識。那個駁回了你原來想法的新想法,並不真是你的。它是在欺騙你。它並不真正是你。一般來說,如果什麼東西真是你,它不會騙你。它必須對你誠信,忠實,服從你。你一旦下決心做什麼善事,必須堅持下去,直到成功,讓你感受到喜樂爲止。那樣的思考才真正是你自己的意識。它是誠實的。它不欺騙你。
不過,多數人欺騙自己。實際上,也不是他們自己騙自己。他們本來沒事,卻被這些另類意識滲透,結果受騙。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我們,a…
《意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