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的技能 法的寶藏

  法的寶藏

   世間珍寶,只在我們呼吸尚存時能夠擁有。一旦死了,它們就去別人那裏。死神不停地改變我們的外表: 眼睛、頭發、皮膚等等,警示我們即將撤離到另一個國度。如果不備好資糧,撤離令到達時,我們會有麻煩。

  *

   我們從世間借用的這個身體: 不知不覺,原來的主人不停地來一點一點取回。譬如我們的頭發: 他們一次取一兩根,使它變成白色。我們的眼: 他們一次取走一只,使它們模糊起來。我們的耳,他們一點一點取走,使它們逐漸失聰。我們的牙齒,他們一只一只取走。一只牙開始松動,停一陣,又開始松動。最後它悄悄對牙醫說,把全部牙齒都拔去吧。原主人一點一點削去我們的肌肉,使它慢慢萎縮,使皮膚松弛起皺。我們的脊柱,他們不停地朝前拉扯,直到彎得令我們直不起腰。有人不得不爬著走,或者拄著拐杖、跌跌撞撞、摔倒爬起、景象淒慘。最後主人回來,把整個色身收回,我們把這稱爲“死亡”。

  *

   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會看見裏面除了四種惡趣,什麼好東西也沒有。

   第一個惡趣是動物界: 即生活在我們的腸胃、血液、毛孔裏的一切蠕蟲、細菌。只要有它們的食物,它們總會跟我們一起住,拼命繁殖,使我們生病。體 表有跳蚤、虱子。它們喜歡跟那些不會保持清潔的人一起住,使他們的皮膚紅腫酸痛。生活在血管、毛孔裏的生靈,會使我們發起皮炎與感染。

   第二個惡趣是餓鬼界: 即體內的地、水、火、風。它們先是太冷、然後太熱、接著病了、再想吃這吃那。我們必須不停地爲它們服務,到處找東西給它們吃,從來沒功夫停下來歇一會。它們從來沒有夠的時候,就像餓鬼,死後挨餓,沒人給他們東西吃。這些元素不停地糾纏你,無論怎麼做,永遠不能讓它們高興。先是食物太燙,于是你加冰。接著太涼,于是你放回竈上。這一切歸根結底是四元素[四界]的不平衡,時好時壞,永遠不在正常狀態,這使我們受各種形式的苦。

   第叁個惡趣是怒魔界[阿修羅界]。有時我們生病或者失去理智,好似怒魔附體一般不穿衣物到處跑。有的人經曆手術,拿掉這個、切掉那個、吸走這個,于是揮著手,極其淒慘地呻吟。有的人太窮了,沒東西吃,瘦得肋骨、眼球凸起,似怒魔一般受苦,他們看不見世界的光明。

   第四個惡趣是地獄。地獄是惡業深重的生靈之家,它們給火烤、給紅熱的鐵釘戳、給荊棘紮。我們吃肉時,動物給殺死、煮熟,來到我們的胃裏集合,接著在體內消化,數目有多少。如果你去數一數,會有整整一個雞圈的雞、成群的牛、半個海裏的魚。我們的胃不大,可無論你吃多少,永不滿足。還得給它吃熱的,好像地獄的居民,必須得在火焰裏。沒有火,不能活。因此就有一個大銅炒鍋給他們用。我們吃掉的所有那些生靈,都在我們的胃這個大銅炒鍋裏聚集起來,給消化之火吞沒,之後對我們作祟: 它們的力量滲透我們的血液,升起了貪、嗔、癡,使我們扭來扭去,也像在地獄之火裏燒烤一般。

   因此,看一看這個身體。它真是你的嗎

   它從哪裏來

   它是誰的

   無論你怎樣照顧它,它不會長久跟著你。它必須回到原處: 地、水、火、風四界。它跟你呆一陣,完全是因爲有呼吸。當呼吸不存在時,它開始腐爛,那時沒人會要它。你走時不能帶著它走,沒人帶著他的胳膊腿、手腳一起走。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色身非我。它屬于世間。心才是行善行惡者,隨業輪回。心是不死的。是它在經曆一切的喜與痛。

   因此,你意識到這一點時,就要盡量爲自己的緣故多做好事。佛陀同情我們,這般教導我們,可是我們對自己卻沒多少同情心。甯可讓自己滿心是苦。其他人教我們,是不能跟自己教自己相比的,因爲別人只能偶爾教一下。成爲動物、人、天神、甚至涅槃的可能性,都在我們自身,因此我們必須選擇要成爲什麼。

   你作的福德,將來走時,會跟著你。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我們,要禅定、觀想色身、升起離欲。它是無常、苦、非我的。你借用它一陣,然後得還回去。色身不屬于心,心也不屬于色身。它們是相互依賴的不同事物。你能夠看清這點時,就不再有擔憂與粘著。你可以放開色身。這叁大堆鏽物——自我觀念、對戒律與修持的執取、對聖道的疑惑[身見、戒禁取、疑,入流者所解脫的叁種束縛]: 會從你的心裏落下。你看見一切善惡來自于心。如果心地純淨,那是世上最高的福德。

  §有一次,有人向阿姜李請教。朋友對他說:“如果色身非我,爲什麼我們不能打你

  ” 阿姜李讓他這樣回答:“聽著,它不是我的。我借了它,因此必須好好照顧它。我不能讓你們虐待它。”

  *

   法不屬于任何人。它是公共財産,好比無主之地: 如果我們不開墾擁有它,它只是空曠、未開墾、不長莊稼的荒地。如果我們想擁有它,讓它成爲自己的,必須依照確立的原則修練。等到貧窮、痛苦、疾病、死亡等困難升起時,我們有東西保護自己。但如果我們還不曾依照確立的原則修持,等到這些事發生時,卻怪佛、法、僧或者福德不幫我們。那樣會妨礙我們,難以增長一點內在福德。

   心在生命中最重要,在世上最重要,因爲它是我們內在福德的基礎。如果心不明亮、不清淨,陰暗、有雜染,無論我們怎樣努力修布施、守戒、禅定,不會有結果。佛陀知道,我們早晚得出國(即死後開始新的生命),因此他教導我們培養內在福德,了解怎樣准備資糧。我們必須知道怎樣去想去的地方、怎樣穿著得當、怎樣講那裏的語言。我們還必須把錢存入銀行,兌換那裏的貨幣。

   “把錢存銀行”,意思是借著贈送與慈善活動行布施。學習他們的語言,意思是會說我們歸依佛、法、僧。戒德圓滿,意思好比有時興衣服穿。然而,即使有錢兌換、有好衣服穿、知道怎樣講他們的語言,可基本上是個瘋子,也就是我們的心到處遊蕩、無定力根基,還是不能過關。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要我們盡量培養心智,使它純淨、明亮。當我們的財富與內在福德這般准備好了,會傳給我們的孩子,以及周圍其他人。

   人人都可以有內在福德,不過凡是不會擁有它、培養它的人,不會從中得到一點益處。

  *

   人間珍寶並不重要。小偷與傻瓜毫不費力便可以得了去。但是重生于人界的珍寶,無戒德者卻不能夠得到。

  *

   佛陀教導說,尊貴的財富[ariya-dhana,聖財],多 得者不窮,哪怕只得一點,也不窮。重要的是在你內心升起它來,便常有富足。比方說,如果你下決心給佛教捐贈一件物品,它立即在你內心轉爲布施的尊貴財富。你守戒,在言行上不作惡,它們就轉成戒德的尊貴財富。這樣一來,財富在你心裏,不在別處。你的布施存在內心,你的戒德,也就是約束感官之欲的美德,就在你的眼、耳、口。當你的財富如此存于內心時,就好比把錢存在自家口袋,不放在別人那裏。那樣不會有麻煩。你不必擔心他人欺騙、詐騙你。錢在自己的口袋裏,怕什麼

  

  *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對事物占有欲太強。讓它們順其自然,只取其滋養。物質上的東西是糟粕與殘渣,它們的滋養,在于我們願意送掉它們時感受的喜悅。因此,不要吃糟粕。把它們吐出去,讓它們對人有用,對己有用,那才是來自布施的內在價值感。

  *

  

   我們必須盡快長養福德與波羅蜜,因爲我們對這些東西的信念還不確定。有的日子,它縮得看不見了。那叫做烏龜頭的信念。有的日子,它又伸了出來。因此如果它今天伸出來,就要去做。明天也許它又縮回去了。

  *

   兩條腿、兩條胳膊、兩只手、兩只眼、一張嘴: 這就是你的波羅蜜。要善用它們。

  *

   不相信善的人,很少做善事,但是不相信惡的人,一直在做惡事。

  *

   惡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們作惡,它才發生。

  *

   佛陀教導我們藉修慈心禅,培養內在的善德。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獲得果報,必須全心全意去做。即便只做短暫一刻——大象之耳一扇、毒蛇之舌一閃——那點時間裏,也會升起驚人的力量,好比大象與毒蛇,眨眼間能置人獸于死地。不過,如果你修的時候並不真正用心,真法的力量不會在心裏升起,你不會有絲毫果報: 好比貓耳狗耳,盡可以一天到晚扇,誰也不怕。可大象之耳只扇一下,人們連滾帶爬、跑得腿幾乎掉了。或者,眼鏡蛇之舌只閃一下,人們嚇得昏倒。心在真正專注之下的力量會有那麼強。

  *

   念住與警覺,是佛陀的品質。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清涼之樂,那是法的品質。如果你保持那種清涼,直到它結成一塊冰——換句話說,你使那個善德在心裏堅實壯大,那是僧的品質。你一旦心裏有了那塊堅實強大的善德,可以拿它作任何用途。無論你說什麼,會有好果報。無論你做什麼,會有好果報。你那塊堅實的善德,會成爲如意寶石,給你一路帶來諸多喜樂。

  *

   作佛、法、僧的仆人,稱爲作尊貴家族的仆人,那樣的人,我們甘心爲仆。但是作我們的情緒——即渴求與雜染——的仆人,好比服侍盜賊。他們有什麼尊貴東西可以給我們呢

   不過,即使作佛、法、僧的仆人是對的,不如不作任何人的仆人,因爲“仆”的意思是我們尚無自由。因此,佛陀教導我們學會怎樣依靠自己: attahi attano natho,作自己的安居處。那時我們才能站起來,有自由,擺脫仆從狀態,再沒有人對我…

《解脫的技能 法的寶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