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庇護處▪P2

  ..續本文上一頁晚上,劃回雇主家裏,滿船的犁頭、鏟子、鋤頭,一件也沒有賣出。于是雇主只給了每人一塊錢,作爲那天的工資。其中一個回家把錢交給了太太,她看見平常有四塊錢,這天只得一塊,很吃驚。心想:『也許他把錢給了另一個女人。』于是就罵了起來。怎樣解釋也不聽。丈夫就要她去問雇主,若 有作假,甘願頭上挨她一記。可是那位太太怒不可遏地說:『不行,讓我先打你了再問。』 邊說邊去拿鏟柄,只抓到一根趕狗棍,于是就在丈夫腦袋上敲了叁下。後來,她當然知道了真相,但已經遲了,丈夫的頭上已經挨了叁記。

   這個故事說明失去正念會帶來的傷害。你要是讓自己的心從正在做的事情上遊蕩開去,結果就可能陷入困境。

   如果我們做一個類比,站在船頭的那個人代表比丘。站在船尾的那個人代表居家人。暗樁指的是貪、嗔、癡,沙洲指的是五蓋。如果我們不能夠謹慎地保持正念,如果我們讓心糾纏于雜染之中、被五蓋所遮蔽,我們的佛法修持很難成功。

   感官層次上的善巧,好比一輛沿路奔跑的車、或一艘沿河航行的船,不過兩者的好處,都不及一輛止歇在倉庫的車、或一艘止歇在碼頭的船。當然,正在跑路和航行的車船有它們的好處: 一是可以運載客貨。二是可以收取運費。不過當我們把車船停在倉庫、碼頭時,好處會多出幾倍: 第一,可以休養疲勞的筋骨。第二,我們得以卸下所有的舊貨、裝載起新貨。第叁,如果經常停在同一個碼頭,我們會同管碼頭的和本地的人越來越熟,最後達到他們會與我們分享食物不要飯錢、或者准許我們過夜不要房錢的地步。這是因爲我們相互越來越親密、越來越熟稔,他們開始喜歡我們。最後他們會如此信任我們,以至于讓我們在他們家裏過夜。這個情形下,我們也許可以問一問他們的家庭秘密: 妻兒有多少、怎樣賺錢、在何處保存家産。他們什麼都會告訴我們。

   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停止追逐種種所緣,定駐在碼頭——也就是身體內——我們會獲得同樣的叁種益處。第一,心將會得到休息,從疲倦中恢複。第二,它會載起一種甯靜、愉快、自在之感。第叁,它會對四元素[四界,四大]越來越熟悉,那些東西就好比本地居民。我們將會徹底了解身與心的運作。當我們跟地元素住在一起時,將會了解地元素的事。當我們跟水元素住在一起時,將會了解水元素的事。當我們跟風在一起時,將會了解風元素的事。當我們跟火元素在一起時,將會了解風元素的事。我們會升起叁種智、八種能識。我們會通曉身體的一切事件,直到不再有疑的地步。那將使我們能夠放開色身。

   依照標簽、依照書本、依照人言的知識,是仿摹的覺知,不是真東西。它好比覺知的影子。真正的覺知是你自己內心升起的。它是 paccattaṃ: 完全對個人升起。這種覺知不能教、不能傳告。它必須從你的內在升起。只有那時,你才知道什麼是無常、苦、非我,什麼是常、樂、我。種姓智 同時看見這兩方面,同時又放下這兩方面。法的真谛是法住[Dhammaṭhiti],即長住不變的心的那個側面。心的動態與特相,只是覺知的影子與仿摹。修法時,你要的是真知。如果你不認真修,只會得到法的影子。因此,我們應當修到讓內心升起真知。

   我們的這個身體,有的部分恒常、有的部分無常,既有自在也有苦、既是我也是非我。舉例說,地、水、風、火是恒常的,意思是,它們從來不會變成別的。地元素從來不變成水、水元素從來不變成風、風元素從來不變成火。它們從世界生成時是什麼樣,就一直是那樣,直到世界破壞。拿水作例子: 即使人們把它凍成冰塊,或者放進綠色、黃色、紅色染料,它照樣是水。甚至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也有恒常的一面: 我們的手從來沒有變成腳,胳膊從來沒有變成腿,眼睛從來沒有變成耳朵,下唇從來不會拱上來,變成上唇。這是常、我的那些側面。至于無常的部分,那只是這些東西的特相,不是他們的真實屬性。

   地、水、風、火四元素,好比四個人。如果你不斷地試著結識他們,過一陣,他們會成爲你的朋友。

   一開始,他們不大熟悉你,他們不信任你,因此先要考驗你。比方說,你開始坐禅時,他們會拿根棍子,在你的大腿、小腿上戳,于是你開始腿疼、麻木。如果你趴下,他們會捅你的後背。側身躺著,他們又會捅你的腰。如果你再坐起來,他們又會來考驗你。或者也許會悄悄地對你說,放棄吧。如果你聽從了他們,魔羅會笑得下巴痛。

   你應當樂觀地面對困難,忍受一切、堅持到底。要不斷地與所有四元素交談。即使開始它們不回應,你必須繼續與它們說話,問這問那。過一陣,它們會回你一個字。你就繼續攀談,接下來它們的答複會越來越長,最後你們成了熟人,可以正兒八經地交談了。從那以後,它們就成爲你的知交、密友。他們會喜愛你、幫助你、把秘密告訴你。你成了有朋友的人,不再孤獨。你們會一起吃、一起睡,無論去那裏、你們一起去。你會有安全感。無論坐多久,不會酸痛。無論走多遠,不覺疲勞——因爲你在行道中有朋友可以說話,因此有樂趣,還未覺察就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把念牢牢浸沒在身內禅定。對你的禅定主題——身、受、心、法[心理素質],作尋想與評估,不讓心到外在的思維與所緣當中遊蕩。觀身體,了解四元素相處得如何,哪裏有樂感、痛感、或不樂不痛感。觀察心如何在你所知的種種事件周圍移動,直到你達到那個寂止、牢固、真實的心理素質。

   這樣做,就好比無論你去哪裏、無論你做什麼,都有朋友和你一起去。換句話說,身體行走時,心跟它一起走。身體躺下時,心跟著一起躺下。身體坐著時,心跟它一起坐著。不管身體停在那裏,心也停在那裏。不過,我們多數人不是這樣的。身體走兩步,那個心已經走了四五步——它怎麼會不累呢

   身體躺在蚊帳裏,周圍有欄杆和七道厚牆,心卻照樣可以跑到屋子外頭。這種情形下,它哪裏會有一點喜樂

   它不呆在自己家裏,就得在外面遊蕩,遭到日曬、風吹、雨淋、還有各種各樣的危險,因爲它沒有屋頂、沒有保護。如果沒有定作爲心的庇護處,它必然會遭遇不幸與痛苦。

   因此,你們應當訓練心,確立于禅定之中,培養內在主權、成爲自己的主人。這樣,你一定會得到上面提到的清淨善德。

  

  

《庇護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衛塞禮佛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