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阿姜康地)▪P3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不去察看爲什麼它受苦。他們更多地投入在照顧自己的身體上。當身體有一點小痛,他們就趕著找醫生、去醫院。不過,當他們的心意受苦時,他們卻不怎麼注意去找一找原因。

   不過,修過心的人,會去調查那些苦的因緣。心在受苦時,當他們深入查清了真正的因,就會知道如何從那個苦中解脫。可以說,他們自己做了自己的醫生。佛陀是醫聖,專門醫治心意的疾病。正如他曾經說過:“身體的病症不多,比起心與意的疾病要少得多。” 你可以找到活了五、六十歲身體沒有生過病的人,不過,心意上的病,一直在不停地擾亂各個地方的凡夫。心意上的病症如此之多,不可勝數: 這都是來自貪、嗔、癡的病。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要修心。

   當我們聽聞佛法,把它用于修行時,可以說,我們是在學習治療心病的醫學。一旦學了法,我們就依照它來訓練自己。一旦心獲得了定力,我們會有策略與技能,照料自己的心意。當苦在心意當中升起時,我們就能夠自己觀照,自己治療。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修習布施、持戒、禅定的人會有大利益、大果報。這樣做的人稱爲智者。“智者” 一詞在這裏可以指男指女。它適用于任何知者——知解心意活動的人。不過這些事是很難知解的。多數人把自己的心給抛棄了,把它們扔開不管。這就是爲什麼世界上這麼多的人耽誤了人生——因爲他們抛棄了自己的心,本來這個心可以是一個如此奇妙的庇護所。因此修心是關鍵。我說過了,我們修心,是透過布施、持戒、禅定。

  

  

  --------------------------------------------------------------------------------

  

  

   無論你的定多好——無論你體驗多少大樂,獲得多少神通——如果對無常、苦、非我的洞見沒有升起,你還是在妄定中。

  

  

  --------------------------------------------------------------------------------

  

  

   經上告訴我們,沒有什麼真正是我們的。想一想,你抓住作爲自己的外在財富的那些東西,那些無論你意識到與否據說是你的東西。 你走時真能帶走嗎

   我讓你們自己去想。你的地、你的家、你的家具、心抓住的一切東西: 你能夠真正稱它們是你自己的嗎

   心去重生時能夠當做自己的財産帶著它們去嗎

   我讓你們自己去想。不過要是問我,我說不能。當你斷氣時,對這些東西就沒有擁有權了。你不能繼續抓著它們,當成“我的孩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孫子”、“我的房子”、“我的百千萬銀行存款”。正如佛陀教導說——

  

   Adhuvo loko。 Sabbam pahaya gamaniyam。

   世界不穩定。人必須離去,放棄一切。

   世界上沒有一宗財富屬于我們。我們也不屬于它。沒有什麼,只有“gamaniyam”,也就是,只有離去和死亡。

   父母死時,財産落到兒女那裏。兒女使用那筆財産,直到他們死去,它又落到孫輩。換句話說,你實在不能抓住它們,當成你自己的。你只有這輩子的擁有權。佛陀對此說: 這是真的麼

   是真是假,我讓你們自己決定。凡是你抓住當成你自己的東西——我在這裏同你的心說話——你能把它帶走嗎

   你的外在財富: 當你重生天界時,能把它們帶著走嗎

   假如你重生地獄或者餓鬼界,你能把它們帶走嗎

   假若你重生爲畜牲——奶牛、水牛、老鷹、烏鴉、豬狗——你能把外在財富帶走嗎

   仔細想一想。我說你是不能的。內在、外在,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帶了走。你不能把五蘊的任一蘊——色、受、想、行、識——帶走。

   譬如色身,它的叁十二部分由地、水、火、土組成: 心抓住它,把它當成你自己,不過它真是你自己嗎

   只要你在呼吸,也許它是“你的”,不過等到呼吸不存在時,心能夠繼續掌管它嗎

   能抓住它嗎

   能把它當成自己帶走嗎

   你能說“我斷氣時,不要火葬我。把我放在臥室裏,我們可以繼續一起睡,一起醒。”你能那麼說嗎

   想一想。問你的心: 你能夠真的把身體帶走嗎

  

   感受也一樣——有賴于觸的樂受、痛受、不痛不樂受,譬如形色與眼接觸、或味與舌接觸,于是你能夠知道甜酸、熱冷在接觸身。當心醒來開始工作時,觸就開始了: 那時候痛受與樂受得以升起,那時候想蘊[辨識與心理標簽]得以升起,行蘊[思維造作]得以升起。

   樂受緣于觸而升起,譬如當色擊眼、聲擊耳、香擊鼻、味擊舌、觸擊身時。當念頭觸擊心時,它們攪起一種回應。這叁種心理現象[名]——受、想、行——都是緣觸而升起。當心從睡眠中醒來開始工作時,就有了樂受、痛受,想蘊作辨識,行蘊作思考。

   那麼,心能夠抓住痛受樂受當作它自己嗎

   當有一種樂受時,心能夠阻止痛的升起嗎

   它能夠保持那種樂繼續下去不衰退嗎

   它能夠控製這些東西嗎

   當你用辨識[想蘊]去研究和記憶事物時,你能夠施加控製,使得你對記住的東西不忘記、不混淆嗎

   你能控製善念,惡念的造作嗎

   你能命令你的思維停止嗎?你能迫使它們只想好事嗎?

   緣于名色[有賴于身心現象]而在眼、耳、鼻、舌、身、心處升起的意識[識蘊]也同樣如此。當我們醒來時,如果沒有名色,那麼意識就沒有地方立足,沒有地方工作。身好比工場;心好比等著受理觸的管理室。你能抓住這些東西的任一,當成你自己的嗎?

   如佛陀所說:色的升起所依賴的諸緣,是無常、苦、非我的。那麼色怎麼可能是常、樂、我呢?受、想、行、識,它們的升起所依賴的諸緣,是無常、苦、非我的。那麼它們怎麼可能是常、樂、我呢?

   佛陀說,心所抓住的一切東西,歸結起來就是名色、五蘊。他對這一切東西,都應用了叁特征。他說,一切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造作的事物都是苦,一切事都不是我。

  

  

  --------------------------------------------------------------------------------

  

  

   無論什麼事物,無論什麼知識升起來,你必須用這叁特征作爲你的判斷標准。

  

  

  --------------------------------------------------------------------------------

  

  

   身心現象有賴于這叁種緣:意識、造作、無明。無明一詞的意思是無覺知,不了解苦、苦因、苦滅、苦滅之道。經文上是那樣說的。真無明是有知的,但有一件東西它不知:那就是它自己。它就好比眼。眼什麼都看得見,只除了它自己。如果我們沒有鏡子之類的發明,就沒有希望看一看自己的眼、自己的臉。我們能夠看見自己的臉面,是因爲有鏡子的緣故。心的覺知也是同樣道理。

  

  

  --------------------------------------------------------------------------------

  

  

   佛陀的教導的精髓,是阿羅漢果,那是不退轉的解脫。

  

  

  --------------------------------------------------------------------------------

  

  

   [阿姜康地的最後一場開示:]

   無慎是死亡之道。死亡一詞這裏不是指身體的死亡。它是指心的死亡:當心從趨向涅槃的道果中退落死去時。

   審慎是趨向不死之道。換句話說,當我們對善德不失慎——也就是,當我們培育戒德、定力、明辨而不疏失——我們必然有機會重生天界、梵天界、或者得涅槃道果,快慢有賴于個人努力的功夫。審慎的意思是,念住身心。無論坐、站、行、臥,沒有什麼動作能夠使念住出空檔。只有那時才能說,我們具有審慎。懂了嗎?

   無慎意味著缺乏念住與警覺,讓心去自己的身心之外的事物中遊蕩——在有關世間的諸事之間遊蕩:色、聲、香、味、味、觸、法[想法]。假若你是那樣的人,佛陀說你無慎。即使你的身體還活著,你就像個已經死去的人。

  

  

  --------------------------------------------------------------------------------

  

  最近訂正 10-26-2008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阿姜康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