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阿姜康地)▪P2

  ..续本文上一页它炽热、猛烈。没有人喜欢它。别人对我们发怒时, 我们不喜欢。我们对别人发怒时,他们也不喜欢。然而,我们照样让自己痴迷,执持自己的怒意,这说明我们还是凡夫。

  

  

  --------------------------------------------------------------------------------

  

  

   感官欲乐的垢染——譬如贪、嗔、痴——好比火。

   感官对象——色、声、香、味、触——是给火提供燃料的垃圾与火引。

   平常,没有燃料,火不会燃起。 只有少许燃料,只燃起少许的火。有大量的燃料,火势就会大起来——火的热量也会炽盛起来。

   我们坐在靠近火的地方,受热的苦迫时,能怪燃料吗

   实际上,热,来自火。燃料本身的性质不是热,也根本是无害的。伤害来自火——因为火性是热的。

   感官欲乐的垢染和感官对象也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难道能把自己的苦归咎于色、声、香、味、触,归咎于我们想要的东西吗

  

   佛陀教导我们说,是心把这些东西变成了苦,就像火把燃料变成发热体一样。因此,我们应当在内心寻找苦的根源。

   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能够看见色、听见声,等等,但不体验苦,因为他们已经熄灭了自己的贪火、嗔火、痴火。

   是这些内在的火,用它们的热烧我们,令我们受苦。并不是色、声、香、味、触在烧我们,令我们受苦。我们自己就是那些不停地烧自己的各种火。

   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制造苦迫。你观察阿罗汉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有智识与明辨,可以善顾自己的心,他们不体验苦——因为他们根本不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东西上。当我们遇见色、声、香之类东西时,因为心里对那些东西有着欲求、期望、渴望、喜爱、不爱,因此受苦。

   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们对世界有厌离之感。平常情形下,凡人在贪、嗔、痴中寻找人生的快乐和好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圣弟子与凡人的态度是远远不同的。

  

  

  --------------------------------------------------------------------------------

  

  

   如果你修布施、修持戒,但不修禅定,就好比一个行路人,带着粮食,身强体壮——然而却眼瞎目盲: 他不能够一直到达涅槃。

  

   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 这叫做五禅修主题。这些主题无疑是由佛陀亲自传授的。我们应当观想它们。如果别的主题更好,为什么佛陀没有让传戒师对新出家的比丘传授,反而教了这几个主题呢

   传戒师在教其它主题时,首先必须教这五个。因此,我们应当观想这些主题。不要忽略它们。

   一开始,你可以口头重复它们。不过,当你的念住与警觉良好时,你甚至可以在行走或做其它事时思考它们。那时就不必在心里重复这些词了。

   你开始在心里重复它们时,可以念巴利词kesa, 或者直接想“头发”。同样类推,loma指体毛、nakha是指甲、danta是牙齿、taco指皮肤。不过不要一次念五个。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或者,你可以试一下,每个重复七天。注意到哪个适合你的习性时,就继续专注那个主题,不拘时间。好比你有五味药可以选用。你把每个试一试,看哪个正好对治你的个别疾病。

   当你思考佛陀制定着五种禅修主题的原因时,你可以看见,这是因为这五样东西是人们最痴迷的。当我们把它们作为禅思主题时,这就是一个治疗痴迷的直接技能。我们一旦看见这五样东西有如实知见时,我们的痴迷就会放松下来。当我们爱上某人或憎怨某人时,是因为有这五样东西对我们显现。如果我们把这五样东西剥去时,就没有什么可爱,可恨的了。剩下的东西,只会令我们恐怖。

   这五个主题是对治痴迷的直接手段。当我们恋爱时,是因为我们恋爱那头发、指甲、牙齿、皮肤。我们恋爱那些东西,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对它们作准确、详细的观察。如果我们对准它们,一直往下看到它们的根柢,就会看见,那里什么值得爱的东西也没有。

  

  

  --------------------------------------------------------------------------------

  

  

   关于视相: 无论它们出现与否,不真正重要,因为我们修定的目的只是达到内心的静止。如果你能够令心静止在单一所缘,那就足够了。即使没有视像升起,也不必担忧。

   有些人在禅修时想看见天堂、地狱、天神等景象,不过看见那些东西并没有特别的。我们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是因为即使看见了那些东西,你的杂染照样还在——有些人的杂染反而更多了。他们以为既然自己能看见种种景象,一定很了不起了,于是不愿顶礼或尊敬任何其他人了。这种态度是天界的障碍,是圣道的障碍,它关闭了趣向涅槃的道与果。这种见,偏离了佛陀教导的原理。

   经上教导我们,禅修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制服自己的杂染。你要看的是你自己的贪、嗔、痴。要看见你自己的欲望、渴求和自满。

  

  

  --------------------------------------------------------------------------------

  

  

   脱离杂染有两种形式: 绝对的脱离、和压制性的脱离。我们禅定时,心牢牢安住于定,这样就压制了杂染。这称为压制性的脱离。尽管它不如绝对的脱离,但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住它们,也是好的——好过让它们处处强迫我们。我们起码应当对它们作一番抵制。

  

  

  --------------------------------------------------------------------------------

  

  

   一旦心入了定,等到出定时,不要一下子就出来。先要观想你怎样进去的。你是怎样放开外在的担忧与关注的

   你是怎样收敛心的

   你的专注所缘是什么

   观想你这次入定怎么会如此成功,那么下一次禅定时,你就知道怎样敛摄你的觉知。如果你不这样观想,下一次禅定时,就会迷途。

  

  

  --------------------------------------------------------------------------------

  

  

   念住和明辨是管理心的要素。因此,我们当中那些有管理他人之权的人,有统辖他人之责的人,应当首先训练自己,管理自己。只有那时我们才能管理他人。比方说,如果我们打算做老师,想要管得住学生,首先必须管得住自己。因此我们得训练心意,使念住和明辨能够统辖它们,使念住和明辨能当好我们的治安官。换句话说,心好比法庭,我们可以在其中宣判自己有罪与否。为了做得正确,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念住与明辨。我们首先必须修戒、修定,培养起基础。只要当我们的戒与定准备就绪时,心意才会有明辨,用它来训练自己,依照各自的力量,洗涤它的杂染。

   杂染有三个层次: 粗糙、中等、精细。精细的杂染是随眠(anusaya),也就是潜伏在我们个性中的种种倾向。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明辨来对治它们。

   中等的杂染是五盖(nivarana)。心入禅那时,就能够克服它们。

   粗糙的杂染是我们戒着持戒就能消解其力量的杂染。

   五盖是:

   1) Kamachanda: 感官欲望。

   2) Byapada: 嗔怒、恶意、报复心。

   3) Thinamiddha: 昏睡、怠惰、麻木。

   4) Uddhacca-kukkucca: 掉举、焦躁不定、偏执思考。

   5) Vicikiccha: 疑、不确定、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疑问、自己不能决定。

  

  

  --------------------------------------------------------------------------------

  

  

   这五种素质称为盖,是因为它们起障碍的作用,阻碍心证得善德。它们分属三类杂染: 贪、嗔、痴。感官欲望属于贪染。恶意属于嗔染。昏睡、掉举、疑属于痴染。五盖实际上与这些根本杂染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两组都是指心的障碍,它们阻碍心的行善、证法。当它们控制心时,我们找不到行善的喜乐,布施、持戒、禅定的喜乐。不过,当我们的定达到安止定或禅那的层次时,这些中等杂染,连同粗糙杂染,都给排除在外。唯一剩下的是那些精细的杂染。

   只要我们的禅那不退失,我们就处在一种脱离的状态。这里的脱离意味着远离苦,远离粗糙与中等的杂染。这件事,是我们大家为了利益心,都应当尝试去做的。不过多数人,无论生在哪个国家,都对身体方面的事更感兴趣。他们对照料自己的心意并不那么有兴趣。他们不照料自己的心与意。当心受苦时,…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阿姜康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