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阿姜康地)

  阿姜康地: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aking the Dhamma Your Own——Teachings of Phra Ajaan Khamdee Pabhas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以下段落选自他的葬礼仪式上分发的一部开示集。]

  

  --------------------------------------------------------------------------------

  

  

   法有三种: 理论的法、修持的法、证得的法。

   理论的法,是指佛陀的教说: 经文、戒律、阿毗达摩、巴利圣典所有的八万四千部。这类法,是人人共有的财产。

   至于修与证,那是行者的个人财产。比方说,目建连尊者的修行,是他自己的修行。他的涅槃道果的成就,是他本人的成就。同样,从舍利弗尊者、每一位圣弟子、一直到我们这些在这里修的人,个个如此。每个人的修与证,是那个人自己的。就好比你的田地。它们属于你,不属于公共财产。

   佛陀宣说了法的理论,好让我们每个人去修练。当我们修练时,它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持守诸戒,它们就变成我们自己的诸戒,我们自己的戒德。如果我们修定,它就变成我们自己的定。如果我们证得禅那或者任何趋向涅槃的道和果,它们就变成我们自己的成就。因此,要懂得这一点,相应地修练。

  

  

  --------------------------------------------------------------------------------

  

  

   智来自修练——来自用心听,思虑所闻,之后精进努力,远离恶业,惟行正善。这些就称作明辨的来源。我们如果不在内心升起明辨的源头,就不得不永远愚蠢。

  

  

  --------------------------------------------------------------------------------

  

  

   修法时,必须有因。无因则无果。因善,则果善。因不善,果也不善。

   这就像是外在的事。譬如,果必须来自草木。没有草木,就没有果。

   想要得到花与果的园主们,便专心照料树根、树干: 浇水、施肥、除草、护木,使它免于危险。当他们如此善加照料时,花和果自然会来。

   修法也同样。佛陀教导我们,照料我们的意、语、行。如果我们的意、语、行良善,那么人生中无论得到什么果报,必然是良善的。如果我们的意、语、行不善,无论得到什么回报,必然不善。得到的丈夫,将是个恶丈夫。得到的妻子,将是个坏妻子。得到的孩子,将是个不肖子。得到财富,将是不利的财富。问题是,我们都喜欢得到善果,但不喜欢去造善因。

   有三样东西,是世人普遍向往的。

   一是财富和地位。

   二是美丽的肤色以及身体各处之美。

   三是敏锐的智能。

   这三样东西,要它们作为果报来临,必须有赖于因。

   一、财富和地位来自于相信布施法则,并且真正有慷慨的心。人们以布施种下根基时,重生时就有财富与地位。

   二、美貌来自持戒、制怒。即使心里升起嗔怒时,你不让它在言语中流露出来。种下这种根基的人,重生时便有了匀称的身体和美丽的肤色。

   三、智力来自禅修,来自亲近明智的导师。种下这种根基的人,重生时便拥有明辨和巧智。

   总结起来说: 如果我们善加照料自己的意、语、行,我们就会在人生中得遇善事。如果我们疏于照料自己的意、语、行,就会遭遇不幸,一直到死的那一日。

  

  

  --------------------------------------------------------------------------------

  

  

   法的运作,与世间的运作没有多大区别。譬如财富。外在的财富——你的产业、财富、地位——往往因为外在的危险而失去。内在的财富——你的内在善德与善巧心态——往往因为内在的危险而失去。

   外在的财富面临着三种危险: 水灾的危险、火灾的危险、抢窃的危险。假若没有这三种危险,我们不必花这么多精力照看自己的外在财富。可以把财物随处放置。一旦有了财富,并且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我们就得照看它们,把它们放在安全的所在。有财产多的人,必须存在银行,只为了保证安全,因为自己独力照管不及。

   我们在田地和果园里的种植的东西也一样。我们必须照料它们,因为它们面临危险。有水灾的破坏、有人的偷窃、有动物闯进来吃。不照料,我们的财富与资产将会失去。

   同样地,我们必须照料内在的财富: 也就是内在善德与善巧心态。如果我们把它们培育起来,却不继续照料,由于贪、嗔、痴的力量,它们可能会消失。这三毒是我们的敌人。对投生在这个世上的所有人影响都极其大。无论我们是务农、经商、做官,还是做其它: 都受贪、嗔、痴的力量的左右。这三种力量会把有知识的人置于黑暗,把聪明人变成蠢物,使得他们按照错误的方式行事。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审慎,约束我们自己,不受这些恶的影响,使它们不能摧毁我们的内在善德与善巧心态,使它们不能破坏我们的知识与智慧。他教导我们照料自己的心,使我们能够警惕贪与嗔,这两样出自痴。他教导我们警惕这些东西。

   对凡是来到内心的东西,不能把它当成是你或你的,来加以信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训练心,增长它所缺乏的善法。好比学传统医学的人,要了解了身体的结构部位和四大元素,当疾病在元素匮乏或失调时升起时,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医药,补充匮乏的成分。

   因此,你必须观想心里的财富,看一看少了什么。是缺少信心

   精进力

   念住是否虚弱

   是否定力不足,因而散乱、攀执杂念

   还是缺乏是非明辨

   然后去弥补缺陷。

   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导师们建议我们信任业力原则和行为的因果。他们教导我们善业和不善业,使我们能够识别正误,我们的心将会倾向于信任善业。

   实际上,善与恶,遵法与违法,是容易看见的。我们有眼可见,有耳可闻。即使没有研究过法律,也可以观察孰是孰非,防止自己犯法——因为已经有人为我们提供了做错事,果报是什么的范例。 这样,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是善道,什么不是。我们如果选择善道,就是亲进智者。如果我们选择恶道,就是与恶人、愚人为伴。

   为了培育我们对业力原则的信心,我们必须观察因与果。做了善事的人体验到身心自在的果报。做了恶事的人心里没有平静。即使躺着,也不容易安歇。例如,盗贼为了躲避官家不得不藏在林子里。因此可见,行事良善的人,可以问心无愧地自在生活。行事不端的人面临苦。当我们如此思考时,就能够观察到,应该把哪些人或团体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人人都得从范例中学习。譬如拳师得有教练。哪怕恶人也有效仿的榜样。好事坏事,都有范例。因此要自己观看、观察、观想。

  

  

  --------------------------------------------------------------------------------

  

  

   贪、嗔、痴,比世上任何东西更野蛮。比恶灵、猛虎、毒蛇更野蛮。再没有比贪、嗔、痴更野蛮的了。说它们野蛮,意思是,贪可以使你对自己做野蛮的事; 嗔可以使你损伤自己; 痴可以使你伤害自己。因为痴,你可能闯各种各样的祸。

   我一生修头陀行,从年轻到老年,登山越岭,出没森林,至今没有见过老虎吃活人。这种事我听人说过,但没有亲眼看见过。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蛇咬死人,或者恶灵附在什么人身上,造成那人的死亡。我见到的是,世上的人因为自己的贪、嗔、痴而苦,不是因为被老虎吃、被蛇咬、被大象杀死而苦。无论苦的是什么,毁灭他们的是贪、嗔、痴。因此佛陀教导说,愚人欲毁灭他人时,结果毁灭自己。他们做坏事、腐败的事,结果毁灭自己,这种事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他们同别人一样生为人身,行为却不像别人。

   因此,我们必须极其小心地对付贪、嗔、痴。它们会把明眼人投入黑暗。 要知道,它们的影响远远凌驾于世间每个人之上——除了阿罗汉和其它七辈圣弟子。即使一些圣弟子,也就是入流者、一还者们,仍然受这些东西的牵扯,仍然受这些东西的欺骗。他们证得了法眼,只说明他们多少得到了一些如实知见,你如果真想得到自在,必须成为不还者,成为阿罗汉。

  

  

  --------------------------------------------------------------------------------

  

  

   来自感官对象的快乐,既有它的用处,也有它的过患。受、想、行、识,都有它们的用处。只除了嗔怒: 它根本无益。…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阿姜康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