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康地: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Making the Dhamma Your Own——Teachings of Phra Ajaan Khamdee Pabhas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以下段落選自他的葬禮儀式上分發的一部開示集。]
--------------------------------------------------------------------------------
法有叁種: 理論的法、修持的法、證得的法。
理論的法,是指佛陀的教說: 經文、戒律、阿毗達摩、巴利聖典所有的八萬四千部。這類法,是人人共有的財産。
至于修與證,那是行者的個人財産。比方說,目建連尊者的修行,是他自己的修行。他的涅槃道果的成就,是他本人的成就。同樣,從舍利弗尊者、每一位聖弟子、一直到我們這些在這裏修的人,個個如此。每個人的修與證,是那個人自己的。就好比你的田地。它們屬于你,不屬于公共財産。
佛陀宣說了法的理論,好讓我們每個人去修練。當我們修練時,它就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如果我們持守諸戒,它們就變成我們自己的諸戒,我們自己的戒德。如果我們修定,它就變成我們自己的定。如果我們證得禅那或者任何趨向涅槃的道和果,它們就變成我們自己的成就。因此,要懂得這一點,相應地修練。
--------------------------------------------------------------------------------
智來自修練——來自用心聽,思慮所聞,之後精進努力,遠離惡業,惟行正善。這些就稱作明辨的來源。我們如果不在內心升起明辨的源頭,就不得不永遠愚蠢。
--------------------------------------------------------------------------------
修法時,必須有因。無因則無果。因善,則果善。因不善,果也不善。
這就像是外在的事。譬如,果必須來自草木。沒有草木,就沒有果。
想要得到花與果的園主們,便專心照料樹根、樹幹: 澆水、施肥、除草、護木,使它免于危險。當他們如此善加照料時,花和果自然會來。
修法也同樣。佛陀教導我們,照料我們的意、語、行。如果我們的意、語、行良善,那麼人生中無論得到什麼果報,必然是良善的。如果我們的意、語、行不善,無論得到什麼回報,必然不善。得到的丈夫,將是個惡丈夫。得到的妻子,將是個壞妻子。得到的孩子,將是個不肖子。得到財富,將是不利的財富。問題是,我們都喜歡得到善果,但不喜歡去造善因。
有叁樣東西,是世人普遍向往的。
一是財富和地位。
二是美麗的膚色以及身體各處之美。
叁是敏銳的智能。
這叁樣東西,要它們作爲果報來臨,必須有賴于因。
一、財富和地位來自于相信布施法則,並且真正有慷慨的心。人們以布施種下根基時,重生時就有財富與地位。
二、美貌來自持戒、製怒。即使心裏升起嗔怒時,你不讓它在言語中流露出來。種下這種根基的人,重生時便有了勻稱的身體和美麗的膚色。
叁、智力來自禅修,來自親近明智的導師。種下這種根基的人,重生時便擁有明辨和巧智。
總結起來說: 如果我們善加照料自己的意、語、行,我們就會在人生中得遇善事。如果我們疏于照料自己的意、語、行,就會遭遇不幸,一直到死的那一日。
--------------------------------------------------------------------------------
法的運作,與世間的運作沒有多大區別。譬如財富。外在的財富——你的産業、財富、地位——往往因爲外在的危險而失去。內在的財富——你的內在善德與善巧心態——往往因爲內在的危險而失去。
外在的財富面臨著叁種危險: 水災的危險、火災的危險、搶竊的危險。假若沒有這叁種危險,我們不必花這麼多精力照看自己的外在財富。可以把財物隨處放置。一旦有了財富,並且把它們當成自己的,我們就得照看它們,把它們放在安全的所在。有財産多的人,必須存在銀行,只爲了保證安全,因爲自己獨力照管不及。
我們在田地和果園裏的種植的東西也一樣。我們必須照料它們,因爲它們面臨危險。有水災的破壞、有人的偷竊、有動物闖進來吃。不照料,我們的財富與資産將會失去。
同樣地,我們必須照料內在的財富: 也就是內在善德與善巧心態。如果我們把它們培育起來,卻不繼續照料,由于貪、嗔、癡的力量,它們可能會消失。這叁毒是我們的敵人。對投生在這個世上的所有人影響都極其大。無論我們是務農、經商、做官,還是做其它: 都受貪、嗔、癡的力量的左右。這叁種力量會把有知識的人置于黑暗,把聰明人變成蠢物,使得他們按照錯誤的方式行事。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我們要審慎,約束我們自己,不受這些惡的影響,使它們不能摧毀我們的內在善德與善巧心態,使它們不能破壞我們的知識與智慧。他教導我們照料自己的心,使我們能夠警惕貪與嗔,這兩樣出自癡。他教導我們警惕這些東西。
對凡是來到內心的東西,不能把它當成是你或你的,來加以信任。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訓練心,增長它所缺乏的善法。好比學傳統醫學的人,要了解了身體的結構部位和四大元素,當疾病在元素匮乏或失調時升起時,他們能夠找到正確的醫藥,補充匮乏的成分。
因此,你必須觀想心裏的財富,看一看少了什麼。是缺少信心
精進力
念住是否虛弱
是否定力不足,因而散亂、攀執雜念
還是缺乏是非明辨
然後去彌補缺陷。
爲了增強我們的信心,導師們建議我們信任業力原則和行爲的因果。他們教導我們善業和不善業,使我們能夠識別正誤,我們的心將會傾向于信任善業。
實際上,善與惡,遵法與違法,是容易看見的。我們有眼可見,有耳可聞。即使沒有研究過法律,也可以觀察孰是孰非,防止自己犯法——因爲已經有人爲我們提供了做錯事,果報是什麼的範例。 這樣,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是善道,什麼不是。我們如果選擇善道,就是親進智者。如果我們選擇惡道,就是與惡人、愚人爲伴。
爲了培育我們對業力原則的信心,我們必須觀察因與果。做了善事的人體驗到身心自在的果報。做了惡事的人心裏沒有平靜。即使躺著,也不容易安歇。例如,盜賊爲了躲避官家不得不藏在林子裏。因此可見,行事良善的人,可以問心無愧地自在生活。行事不端的人面臨苦。當我們如此思考時,就能夠觀察到,應該把哪些人或團體作爲自己的行爲典範。人人都得從範例中學習。譬如拳師得有教練。哪怕惡人也有效仿的榜樣。好事壞事,都有範例。因此要自己觀看、觀察、觀想。
--------------------------------------------------------------------------------
貪、嗔、癡,比世上任何東西更野蠻。比惡靈、猛虎、毒蛇更野蠻。再沒有比貪、嗔、癡更野蠻的了。說它們野蠻,意思是,貪可以使你對自己做野蠻的事; 嗔可以使你損傷自己; 癡可以使你傷害自己。因爲癡,你可能闖各種各樣的禍。
我一生修頭陀行,從年輕到老年,登山越嶺,出沒森林,至今沒有見過老虎吃活人。這種事我聽人說過,但沒有親眼看見過。我至今也沒有見過蛇咬死人,或者惡靈附在什麼人身上,造成那人的死亡。我見到的是,世上的人因爲自己的貪、嗔、癡而苦,不是因爲被老虎吃、被蛇咬、被大象殺死而苦。無論苦的是什麼,毀滅他們的是貪、嗔、癡。因此佛陀教導說,愚人欲毀滅他人時,結果毀滅自己。他們做壞事、腐敗的事,結果毀滅自己,這種事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他們同別人一樣生爲人身,行爲卻不像別人。
因此,我們必須極其小心地對付貪、嗔、癡。它們會把明眼人投入黑暗。 要知道,它們的影響遠遠淩駕于世間每個人之上——除了阿羅漢和其它七輩聖弟子。即使一些聖弟子,也就是入流者、一還者們,仍然受這些東西的牽扯,仍然受這些東西的欺騙。他們證得了法眼,只說明他們多少得到了一些如實知見,你如果真想得到自在,必須成爲不還者,成爲阿羅漢。
--------------------------------------------------------------------------------
來自感官對象的快樂,既有它的用處,也有它的過患。受、想、行、識,都有它們的用處。只除了嗔怒: 它根本無益。…
《使佛法成爲你自己的(阿姜康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