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107.臨終憶法
夜裏十點後,龍普讓我們把他擡回屋裏。他躺著,身後墊著一個大枕頭。他要屋裏的八九位比丘誦吉祥七誦給他聽。接著要他們誦 《覺支經》叁遍、《十二因緣》叁遍。接著他要我們誦《大念處經》,不過我們當中沒有誰會背誦。于是他說: “打開課誦本,照著念。 ”周圍卻找不著課誦本。幸好一直在照料龍普的阿姜普薩隨身帶有一本皇家課誦本,于是拿出來翻前翻後地找那一頁。最後龍普說: “拿來, ”看也不看,把書一翻說: “就從這裏念。”全屋的比丘們個個驚訝,因爲龍普打開的正是172頁《大念處經》。那篇經文極其長,兩個多小時才誦完。他一直靜靜地聽著。
--------------------------------------------------------------------------------
108.臨終之語
我們誦完《大念處經》後,過了片刻,龍普開始從頭到尾講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結束語:
“佛陀沒有在他證得的禅那中涅槃。當他離開第四禅時,他的名蘊即刻全部止息,無余。換句話說,他允許自己的受蘊在心的覺醒狀態下,在正常的人類心序流中止息,帶著全副念住與警覺,絕無其它心態的顯現而遮蔽、迷惑心。這就是完全自處的心。你可以稱它爲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練求達的境界。”
那就是龍普的遺言。
--------------------------------------------------------------------------------
109.都市中的瞬間野外
讓我們回想一下近百年前發生的若幹事件。龍普一行四位頭陀與沙彌,離開了阿姜曼帶領的一群人,遊方于加拉信府的塔-康妥地區。在穿越密林時遭遇了種種危險與磨難: 不僅是野獸,還有瘧疾。最後,一位可憐的比丘抵擋不住瘧疾,死在了其他比丘的跟前。更糟的是,當龍普帶著一位小沙彌與其他人分開,進入庫卡文村附近的另一座森林時,又遭遇了瘧疾,它就在龍普的眼前奪走了沙彌的生命。沒有藥品,龍普無措地在一邊看著。
現在我們回到1983年10月30日淩晨4點發生的事件。野外的情景瞬間閃現在龍普的房間裏,雖然他病情沈重,卻沒有一個護士、沒有一滴輸液,只有龍普的僧伽弟子圍繞著他,像是護衛著他徹底解脫,在無余死亡中放下色身——清淨、寂止、和平。
--------------------------------------------------------------------------------
110.適時離去
佛陀追求真谛凡六年,證得覺醒的時刻,是在清晨,也就是四點之後。覺醒後傳法45年,每日清晨四點,擴展他的覺知,觀視下一日當傳法于誰。般涅槃來臨時,他選擇了同一時辰。
一束造作于1888年10月4日在素辇府帕薩村升起,逐階成長、發育,操行可敬、端正。著僧衣直至命終,行持足堪表率,真爲 “世間無上福田。”爲了自己的真正福利與他人的真正福利, 他具足而作,直至1983年10月30日。就在那天 的清晨4時13分,龍普倏然放下了他的色身。
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弟子們——居士、出家人、鎮居者、林居者——早已聚集在一起,爲龍普96歲度完第八個年輪做賀歲福德,好似爲他的圓寂作了 充足的准備。
--------------------------------------------------------------------------------
111.沒有惡身業
只有那時,我懂得了龍普說他沒有惡身業的意思。
他年屆96,依然身體健全、精神矍铄、清潔、平和。念住、警覺 隨時具足,不受耄昏健忘之苦。
死亡來臨時,他無痛、無苦,靜靜離去。沒有給照料他的人帶來身心上的不適,沒有多費醫護、多費藥品、多費他人的時間。
黎明將近,周圍無人聲物態的嘈雜,連樹葉也悄然靜谧。空氣中透著清涼,細雨如雪,飄然而落。在這寂止之中,龍普——清淨的聖僧——放下了色身。惟有他的遺德,令我們感銘無盡。
--------------------------------------------------------------------------------
詞彙表
• Ajaan(巴利語 acariya): 導師;阿阇梨。
• Appana samadhi: 安止定,最高層次的定。
• Arahang: (巴利語: araham): 阿羅漢; 尊貴者; 清淨者; 佛陀的名號。
• Brahma: 梵天; 字面意義是 “偉大”。居住在最高天界層次之一的天神。梵住心乃是四種心理素養——慈、悲、喜、舍——這些心態使人在死後轉生爲梵天。
• Buddho: 覺醒; 覺悟; 佛陀。
• Deva: 天神; 字面意思是“發光者”。一位地居神或者多層天界之一的居住者。
• Dhamma(dharma): 法; 事件; 現象; 事物實相; 其內在性質; 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也指爲了順應自然法則人們當采取的行爲准則,以及爲了實證不死之境界,人們當培育的心理素質。在引申意義上,法(大寫的Dhamma) 也指任何傳授上述原理的教義。因此佛陀之法既指他的言教,也指這些言教的所趨的目的,即涅槃體驗。
• Dhutanga: 頭陀支; 苦行。這是比丘們爲了斬斷心理雜染和對生活必需品的執取,自願選擇的修行途徑。一共有十叁支,包括: 著棄布縫起的僧衣(糞掃衣); 只用一套叁片僧衣; 常行乞食; 次第乞食,不繞避施主; 一日一食; 自缽中取食; 飽後不吃余食; 住野外; 住露地; 住樹下; 住冢間; 住隨處被指定處; 常坐不臥。
• Jataka: 本生經: 講述佛陀前生的故事,常有傳奇色彩。
• Jhana: 禅那:專注單一所緣(概念或體感)的深度禅定狀態。
• Kamma(karma): 業; 導致存在與出生[有生]狀態的有動機的行動。
• Khandha: 蘊; 聚集體; 總體個性與感識[sensory perception]的身和心的構成單元,從中造作起人的自我感。一共有五蘊: 色蘊(身體現象)、受蘊(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想蘊(心理標籖、概念)、行蘊(思維構成)、識蘊(六種感官意識) 。
• Luang Phaw: 龍波; 尊敬的父親; 師父。對年長比丘的敬意稱呼。
• Luang Pu: 龍普; 尊敬的祖父.對一位長老比丘表示極大敬意的稱呼。
• Luang Taa: 龍榻: 尊敬的外公; 含有的親近感多于敬意感。該詞通常,但也不總是用于稱呼老年出家的比丘。
• Magga: 道。特指趨向苦的止息之道。四條超世之道——更貼切地說,是一條具有四個精細層次的道——即是: 入流道(進入涅槃法流,只將重生七次)、一還道、不還道、阿羅漢道。
• Nibbana(nirvana): 涅槃。心從貪、嗔、癡、名色之綁束中的解脫。因該詞也指火的熄滅,故含有靜止、冷卻、安甯之義。(據佛陀時代的物理學,萬物或多或少都含有火的潛在屬性。激活時它抓緊並受製于燃料。熄滅時則獲得解脫。)
• Paticca-samuppada: 十二因緣。對結合起來造苦的身與心的諸因素的分析。
• Patimokkha: 波羅提木叉。兩周一次持誦的比丘227戒。
• Phala: 果。特別是四條超世之道任一之果(見“道”)。
• Phra: 帕; 尊者; 對比丘的常用稱呼。
• Sambojjhanga: 覺支; 覺悟的因素。一共有七支: 念覺支、擇法覺知、精進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 Sangha: 僧伽。跟隨佛陀的弟子團體。常規意義上,指佛教僧侶。理想意義[ariya,聖義]上,指無論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練成就解脫的第一種出世品質[初果]者。
• Sanghadana: 供僧; 贈與整個僧團而不是特定個人的禮物。
• Sati: 念; 念住。
• Sutta(sutra): 經; 經文。
• Vinaya: 比丘戒律。佛陀把他的教導稱爲 “此法律”。
• Vipassana: 內明。
• Wat: 寺院; 道場。
• Yakkha: 夜叉。一類凶厲的精靈,通常出沒樹木、山丘、洞穴。
--------------------------------------------------------------------------------
最近訂正 10-26-2008
《法語微言(阿姜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