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107.临终忆法
夜里十点后,龙普让我们把他抬回屋里。他躺着,身后垫着一个大枕头。他要屋里的八九位比丘诵吉祥七诵给他听。接着要他们诵 《觉支经》三遍、《十二因缘》三遍。接着他要我们诵《大念处经》,不过我们当中没有谁会背诵。于是他说: “打开课诵本,照着念。 ”周围却找不着课诵本。幸好一直在照料龙普的阿姜普萨随身带有一本皇家课诵本,于是拿出来翻前翻后地找那一页。最后龙普说: “拿来, ”看也不看,把书一翻说: “就从这里念。”全屋的比丘们个个惊讶,因为龙普打开的正是172页《大念处经》。那篇经文极其长,两个多小时才诵完。他一直静静地听着。
--------------------------------------------------------------------------------
108.临终之语
我们诵完《大念处经》后,过了片刻,龙普开始从头到尾讲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结束语:
“佛陀没有在他证得的禅那中涅槃。当他离开第四禅时,他的名蕴即刻全部止息,无余。换句话说,他允许自己的受蕴在心的觉醒状态下,在正常的人类心序流中止息,带着全副念住与警觉,绝无其它心态的显现而遮蔽、迷惑心。这就是完全自处的心。你可以称它为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练求达的境界。”
那就是龙普的遗言。
--------------------------------------------------------------------------------
109.都市中的瞬间野外
让我们回想一下近百年前发生的若干事件。龙普一行四位头陀与沙弥,离开了阿姜曼带领的一群人,游方于加拉信府的塔-康妥地区。在穿越密林时遭遇了种种危险与磨难: 不仅是野兽,还有疟疾。最后,一位可怜的比丘抵挡不住疟疾,死在了其他比丘的跟前。更糟的是,当龙普带着一位小沙弥与其他人分开,进入库卡文村附近的另一座森林时,又遭遇了疟疾,它就在龙普的眼前夺走了沙弥的生命。没有药品,龙普无措地在一边看着。
现在我们回到1983年10月30日凌晨4点发生的事件。野外的情景瞬间闪现在龙普的房间里,虽然他病情沉重,却没有一个护士、没有一滴输液,只有龙普的僧伽弟子围绕着他,像是护卫着他彻底解脱,在无余死亡中放下色身——清净、寂止、和平。
--------------------------------------------------------------------------------
110.适时离去
佛陀追求真谛凡六年,证得觉醒的时刻,是在清晨,也就是四点之后。觉醒后传法45年,每日清晨四点,扩展他的觉知,观视下一日当传法于谁。般涅槃来临时,他选择了同一时辰。
一束造作于1888年10月4日在素辇府帕萨村升起,逐阶成长、发育,操行可敬、端正。着僧衣直至命终,行持足堪表率,真为 “世间无上福田。”为了自己的真正福利与他人的真正福利, 他具足而作,直至1983年10月30日。就在那天 的清晨4时13分,龙普倏然放下了他的色身。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弟子们——居士、出家人、镇居者、林居者——早已聚集在一起,为龙普96岁度完第八个年轮做贺岁福德,好似为他的圆寂作了 充足的准备。
--------------------------------------------------------------------------------
111.没有恶身业
只有那时,我懂得了龙普说他没有恶身业的意思。
他年届96,依然身体健全、精神矍铄、清洁、平和。念住、警觉 随时具足,不受耄昏健忘之苦。
死亡来临时,他无痛、无苦,静静离去。没有给照料他的人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没有多费医护、多费药品、多费他人的时间。
黎明将近,周围无人声物态的嘈杂,连树叶也悄然静谧。空气中透着清凉,细雨如雪,飘然而落。在这寂止之中,龙普——清净的圣僧——放下了色身。惟有他的遗德,令我们感铭无尽。
--------------------------------------------------------------------------------
词汇表
• Ajaan(巴利语 acariya): 导师;阿阇梨。
• Appana samadhi: 安止定,最高层次的定。
• Arahang: (巴利语: araham): 阿罗汉; 尊贵者; 清净者; 佛陀的名号。
• Brahma: 梵天; 字面意义是 “伟大”。居住在最高天界层次之一的天神。梵住心乃是四种心理素养——慈、悲、喜、舍——这些心态使人在死后转生为梵天。
• Buddho: 觉醒; 觉悟; 佛陀。
• Deva: 天神; 字面意思是“发光者”。一位地居神或者多层天界之一的居住者。
• Dhamma(dharma): 法; 事件; 现象; 事物实相; 其内在性质; 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了顺应自然法则人们当采取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了实证不死之境界,人们当培育的心理素质。在引申意义上,法(大写的Dhamma) 也指任何传授上述原理的教义。因此佛陀之法既指他的言教,也指这些言教的所趋的目的,即涅槃体验。
• Dhutanga: 头陀支; 苦行。这是比丘们为了斩断心理杂染和对生活必需品的执取,自愿选择的修行途径。一共有十三支,包括: 着弃布缝起的僧衣(粪扫衣); 只用一套三片僧衣; 常行乞食; 次第乞食,不绕避施主; 一日一食; 自钵中取食; 饱后不吃余食; 住野外; 住露地; 住树下; 住冢间; 住随处被指定处; 常坐不卧。
• Jataka: 本生经: 讲述佛陀前生的故事,常有传奇色彩。
• Jhana: 禅那:专注单一所缘(概念或体感)的深度禅定状态。
• Kamma(karma): 业; 导致存在与出生[有生]状态的有动机的行动。
• Khandha: 蕴; 聚集体; 总体个性与感识[sensory perception]的身和心的构成单元,从中造作起人的自我感。一共有五蕴: 色蕴(身体现象)、受蕴(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想蕴(心理标籖、概念)、行蕴(思维构成)、识蕴(六种感官意识) 。
• Luang Phaw: 龙波; 尊敬的父亲; 师父。对年长比丘的敬意称呼。
• Luang Pu: 龙普; 尊敬的祖父.对一位长老比丘表示极大敬意的称呼。
• Luang Taa: 龙榻: 尊敬的外公; 含有的亲近感多于敬意感。该词通常,但也不总是用于称呼老年出家的比丘。
• Magga: 道。特指趋向苦的止息之道。四条超世之道——更贴切地说,是一条具有四个精细层次的道——即是: 入流道(进入涅槃法流,只将重生七次)、一还道、不还道、阿罗汉道。
• Nibbana(nirvana): 涅槃。心从贪、嗔、痴、名色之绑束中的解脱。因该词也指火的熄灭,故含有静止、冷却、安宁之义。(据佛陀时代的物理学,万物或多或少都含有火的潜在属性。激活时它抓紧并受制于燃料。熄灭时则获得解脱。)
• Paticca-samuppada: 十二因缘。对结合起来造苦的身与心的诸因素的分析。
• Patimokkha: 波罗提木叉。两周一次持诵的比丘227戒。
• Phala: 果。特别是四条超世之道任一之果(见“道”)。
• Phra: 帕; 尊者; 对比丘的常用称呼。
• Sambojjhanga: 觉支; 觉悟的因素。一共有七支: 念觉支、择法觉知、精进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Sangha: 僧伽。跟随佛陀的弟子团体。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侣。理想意义[ariya,圣义]上,指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练成就解脱的第一种出世品质[初果]者。
• Sanghadana: 供僧; 赠与整个僧团而不是特定个人的礼物。
• Sati: 念; 念住。
• Sutta(sutra): 经; 经文。
• Vinaya: 比丘戒律。佛陀把他的教导称为 “此法律”。
• Vipassana: 内明。
• Wat: 寺院; 道场。
• Yakkha: 夜叉。一类凶厉的精灵,通常出没树木、山丘、洞穴。
--------------------------------------------------------------------------------
最近订正 10-26-2008
《法语微言(阿姜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