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語微言(阿姜敦)▪P2

  ..續本文上一頁阿姜散在攀牙府遊方多年後,來拜訪龍普,進一步修學禅定。他對龍普以熟人的口吻說: “如今您造了傳戒廳,還有這麼一座美觀的大聚會廳,大概已經積累了巨大的福德了。”

   龍普答:

   “我造這些,是爲了給大家用的,是爲了世間、爲了寺院、爲了宗教而造。如此而已。至于積累福德,我要這樣的福德幹什麼

  ”

  --------------------------------------------------------------------------------

  12.給侄兒的訓誡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戰爭的遺傷仍然影響著每個家庭。糧食用品短缺,生活貧困艱難。特別是布匹奇缺。一位比丘或沙彌擁有一整套叁片式的僧袍,算是十分幸運的了。

   我當時作爲一大群沙彌中的一個,跟龍普住在一起。有一天龍普的侄子沙彌泊姆,看見沙彌查蓬穿著一套美觀的新僧袍,就問他: “你從那裏得到它的

  ” 沙彌查蓬告訴他: “正好輪到我隨侍龍普。他看見我的袍子破了,就給了我這件新的。”

   輪到沙彌泊姆給龍普按摩雙腳時,他穿了一件破僧袍,希望也能得到一件新的。等他完成工作後,龍普注意到侄兒撕破的僧袍,憐惜地起身打開櫥櫃,遞給侄兒一件物事,說:

   “給,把它縫起來。不要穿著破成那樣的僧袍四處走。”

   沙彌泊姆很失望,不得不趕快從龍普手裏接過針線。

  --------------------------------------------------------------------------------

  13.爲什麼苦

   一位中年婦女有一次來拜見龍普。她講述了自己的生活狀況,說自己的社會地位良好,從來不缺什麼。不過她對兒子的不馴、不端、受種種不良娛樂的影響很不滿。兒子揮霍家産,令父母傷心,實在不堪忍受。她請求龍普指點,如何排解自己的苦,如何使兒子放棄邪道。

   龍普給了她這方面的一些建議,並且教導她如何靜心,如何放開。

   她走後,他評論道:

   “如今的人爲思想而苦。”

  --------------------------------------------------------------------------------

  14.智慧語

   龍普接著作了一段法義開示。他說: “物質上的東西在世間已經齊全了。缺乏明辨與能力的人們不能把握,難以養活自己。有明辨和能力的人,可以大量擁有世間有價值的東西,使自己在各種情形下生活便利、舒適。至于聖弟子,他們行事,是爲了從所有那些東西中解脫,進入一無所有的境界,因爲——

   “在世間領域,有是有。在法的領域,有是無。”

  --------------------------------------------------------------------------------

  15.智慧語(II)

   “當你能夠把心從它牽涉的一切事物中分離出來時,心就不再系縛于憂傷。色、聲、香、味、觸,是好是壞,取決于心去外面以該種方式的造作。心無明辨時,它誤解事物。當它誤解事物時,就在一切綁束身心的事物影響之下癡迷。我們在身體上所受的惡果和懲罰,是別人多少能夠幫助解脫的。但是,內心在雜染與渴求的綁束下造起的惡果,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學會解脫自己。”

   “聖者們已經把自己從這兩方面的惡果中解脫出來了,因此苦不能壓倒他們。”

  --------------------------------------------------------------------------------

  16.智慧語(III)

   當一個人剃去須發,穿上僧袍時,那是他作爲一位比丘的象征。不過那只是外在的層次。只有當他從內在剃去心的糾結——一切低等所緣——才能稱他是一位內在層次上的比丘。

   “頭發剃去時,虱子之類的小爬蟲便不能在那裏住了。同樣,當心脫出了種種所緣,脫出了造作時,苦便不能住了。當這成爲你的正常狀態時,才能稱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

  --------------------------------------------------------------------------------

  17.念佛是什麼

   1978年3月21日,龍普應邀去曼谷執教。在一次法義討論中,一些居士對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問。龍普慈心爲之解答:

   “你禅修時,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識。不管你從書本和老師那裏得到什麼知識,不要把它帶進來把事情複雜化。斬斷一切先入之見。接下來,讓你的一切知識來自禅定中內心發生的事。心靜止時,你自己會知道。不過你必須不斷地深修。等到事情該發展起來時,自己會發展起來。不管你知什麼,讓它來自你自己的心。

   “來自靜止之心的知識是極其微妙深奧的。因此,讓你的知識來自靜止的心。

   “讓心升起一所緣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讓心住在心內。讓心獨自禅定。讓它自顧自重複佛陀、佛陀、佛陀。接著真的佛陀(覺知)就會在心裏顯現。你自己會知道佛陀是什麼樣的。如此而已。沒多少別的……”

  (轉錄自一盤磁帶)

  --------------------------------------------------------------------------------

  18.欲得善者

   1983年9月初,內政部官員的妻子組成的主婦協會,由朱雅-吉拉羅特夫人帶領,來到泰東北做一些慈善事務。趁這個機會她們有一天晚上6:20來拜見龍普。

   頂禮、問安之後,她們從龍普那裏接受了一些佛牌。不過見他身體不適,便很快離去了。但有一位女士留了下來,趁這個特別的機會求龍普: “我想從龍普這裏也得到一樣好東西(指佛牌)。”

   龍普答: “你必須禅修才能得到好東西。當你禅修時,你的心將會平靜。你的言與行將會平靜。你的言與行將會良善。當你如此以良好的方式活命時,你將會喜樂。”

   這位婦女答道: “我有很多職責。沒有時間禅修啊。機關工作忙得我脫不開身,哪裏有時間禅修呢

  ”

   龍普解釋說:

   “如果你有時間呼吸,你就有時間禅修。”

  --------------------------------------------------------------------------------

  19.有,但不爲

   1979年,龍普去尖竹汶府休養,並且看望阿姜松察。那一次,一位來自曼谷的高階比丘——就是主管泰南地區僧務的布帕寺達摩瓦羅蘭堪比丘——也在那裏,他只比龍普小一歲,老來學修禅定。當他得知龍普也是一位禅僧時,很感興趣,于是拉著龍普就禅修的果報一事談了很長時間。他提到自己擔任許多職務,浪費了大好的生命從事學問和行政工作,一直到老年。他與龍普討論了禅修的種種問題,最後問他: “您是否還有嗔怒

  ”

   龍普立即回答:

   “有,但我不把它拿起來。” [1]

  [1]中譯注:又譯我不與它連接。

  --------------------------------------------------------------------------------

  20.隨時覺知

   當龍普在曼谷朱拉隆功醫院治病時,有許許多多的人前來拜見、聽他說法。班容薩-空素先生也是其中對禅定有興趣的人之一。他是暖武裏府僧伽檀那寺阿姜薩農的弟子,該寺如今是一所精嚴的禅修寺院。他在請教修法時,第一個問題是: “龍普,如何斬斷嗔怒

  ”

   龍普答:

   “沒有誰在斬斷它。只有隨時覺知它。當你隨時覺知它時,它就自行消失了。”

  --------------------------------------------------------------------------------

  21.斬斷疑惑

   在朱拉隆功醫院夜間照料龍普的不少比丘與沙彌,注意到有些夜晚淩晨一點之後,仍然聽見龍普在說法,這使他們疑惑不已。他大約解說十分鍾,接著誦一段吉祥經偈,似乎面前有一大批聽衆。起先,沒人敢問此事,不過發生多次後,他們實在忍不住疑惑,于是就問了。

   龍普告訴他們:

   “這些疑惑和問題,不是修法之道。”

  --------------------------------------------------------------------------------

  22.惜言

   武裏喃府來了一大批修法者,由府城檢察官奔查-蘇孔塔警長帶領,前來禮拜龍普,聽聞佛法,請教如何使禅修更進一步。多數人已經跟許多著名的阿姜修習過,導師們對修行已作了種種解說,…

《法語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