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放:覺知之心▪P2

  ..續本文上一頁我會提到他的他心通或者別的神通力。盡管那些東西是有的——他對我的心思解讀之多,簡直料之如神——我告訴他們,最令我欽佩的是他的仁慈與人性: 我們在一起的這麼多年當中,他從未使我感到自己是西方人、他是泰國人。我們的交流始終是直接的、超越文化差異的、在人對人的層次上。我知道,他的許多弟子,盡管不會以同樣的措辭來表達,但同樣也感受到了他的這項特質。

   我呈上本書,謹此分享我從阿姜放處學得的一些事; 並且以至深的敬意題獻給他,作爲紀念。他曾經告訴我,沒有阿姜李,他將永遠不知生命的光明。我對他深懷同樣的感銘。

  

  坦尼沙羅比丘(傑弗裏-德格拉夫)

  慈林寺

  Valley Center,CA 920082-1409

  1999年1月

  

  

  

  注: 在這部增訂新版中我收錄了“福德”一章,其內容在1993年初版中多被略去。

  

  

  

  

  

  留意你所說的

  

  

  

   §平時,阿姜放是個寡言的人,他說話只是爲了應付實際情形: 如有必要,他可以給出大段的詳細解說。沒有必要,他只說一兩個字——或者什麼也不說。他信守阿姜李的格言:“如果你想教人佛法,但他們不用心聽,或者還沒有准備好接受你想說的,那麼無論你想教的東西多麼殊勝,仍然算是閑談,因爲它不起任何作用。”

  

   §他對教授禅定的樂意——有時是熱心——不斷地令我驚訝,他甚至在病中亦如此。有一次他對我解釋說:“如果人們真正用心聽,我也會用心教,無論我必須講多少,也不疲倦。實際上,我會比開始講解時更有精神。但是,如果他們不用心聽,我講兩叁個字就累了。”

  

   §“開口說話前,問自己,是否有必要。沒有必要,就不說。這是修心的第一步——因爲,如果你對自己的口也不能有所調禦,怎麼能指望對自己的心有所調禦

  ”

  

   §有時,他表達善意的方式是挑刺——不過有他自己的方式。他從不提高嗓門,也不用嚴辭厲語,但他的話仍然可以直刺人心。我有一次提到這件事時問他:“爲什麼當您的話紮人時,它一直痛到心裏

  ” 他答道:“那是爲了使你們記得。如果言辭沒有達到聽者之心,那麼它也沒有達到言者之意。”

  

   §對弟子挑刺時,他會看弟子的認真程度。越認真的,他越挑剔,他認爲這種學生會從他的話中得益最大。

   有一位不懂得這一點的弟子,當阿姜放在曼谷生病時,曾經幫著照顧他。雖然她盡己所能地看護他,卻不停地受他的批評,直到她想要離開的地步。碰巧另一位居家弟子來訪,阿姜放順口對他說了一句:“一位導師批評弟子,是出于兩個原因之一: 或者要他們留下,或者要他們離開。”

   前面那位弟子,旁聽了這句話,突然明白了,于是決定留下。

  

   §有一則故事是阿姜放喜歡講述的——那是本生經中烏龜與天鵝的故事,講述時帶著自己添加的細節與點評。

   從前有兩只天鵝,每天喜歡去某個池塘棲息喝水。過了一陣,它們與住在池塘裏的一只烏龜交上了朋友,開始把自己在空中飛行時看見的種種事物講給它聽。烏龜對那些故事心馳神往,不久卻抑郁起來,因爲它知道自己永遠沒有機會像天鵝那樣觀看廣闊的世界。當它把這個想法告訴天鵝時,它們卻說:“哎,那不是問題。我們會想辦法帶你一起去。”于是它們找來一根枯枝。公天鵝銜著枯枝的一頭,母天鵝銜著另一頭。它們讓烏龜銜著中間。一切就緒,它們就起飛了。

   隨著它們飛上天空,烏龜看見了大地上許多、許多的事物,過去連夢中都不曾見過,一時快樂無比。但是,當它們在一個村莊上空飛過時,被下面幾個正在玩耍的孩子看見了,他們開始大叫:“看! 天鵝帶著烏龜! 天鵝帶著烏龜! ” 這一下,大大破壞了烏龜的心情,他終于想出一句反駁的話:“不! 是烏龜帶著天鵝!” 可是,它一張嘴說話,就直落地面,給摔死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身在高處時,看緊你的嘴。”

  

   §“垃圾”在泰國俚語中指無益閑談,有一次,阿姜放用這個詞,達到了戲劇性的效果。

   事情發生在一個夜晚,他在曼谷傳授[禅定]。有叁個結交已久的年輕女子碰巧一齊出現在他執教的那座廳裏; 不過她們沒有加入正在那裏的衆人,而是找了一個隱蔽的角落,交流最新的閑話。她們正忙著交談,沒有注意到阿姜放起身活動腿腳,正從她們身邊經過,口裏銜著一根未燃的煙,手裏拿著一盒火柴。他停了一下,擦起一根火柴,但沒有點煙,而是把燃燒的火柴扔到她們當中。她們立即跳了起來,其中一人說:“師父! 您爲什麼這樣做

   您差點就扔著我啦! ”

   他回答:“我看見那裏有一堆垃圾,覺得該點火燒了它。”

  

   §有一天,阿姜放無意中聽見兩位弟子在談話,其中一人提出一個問題,另一人答複的起始語句是:“這個,我看似乎……”阿姜放立即打斷他:“如果你不是真的知道,就說不知道,到此爲止。爲什麼還要四處傳播你的無知

  ”

  

   §“我們每個人有兩只耳,一張嘴——這說明我們應當多聽、少講。”

  

   §“你的禅定過程中無論發生什麼,除了你的導師外,不要告訴任何人。如果你去告訴別人,那是自吹。它難道不是雜染麼

  ”

  

   §“當人們宣傳自己多好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宣傳自己多笨。”

  

   §“如果某件東西真正好,你不需要宣傳。”

  

   §泰國有數家比丘雜志,有點類似影星雜志,登載那些出名的和不怎麼出名的比丘、尼師、居士禅修導師的生平事迹與言教。不過那些故事,傾向于大肆渲染神通與奇迹,以至于很難讓人認真對待。從與負責那些雜志的編輯、記者們的偶然接觸當中,阿姜放感到,他們多數人的主要目的是圖利。如他所說:“禅修大師們進入叢林,爲了尋法甘冒生命危險。得法之後,回來免費貢獻給他人。可這些人坐在空調辦公室裏,腦袋裏隨便想什麼就寫什麼,然後登出來販賣。”結果是,當他們試圖把他登在那些雜志上時,他從不與之合作。

   有一次,一群來自名爲《超世者》雜志的記者,帶著照相機與錄音機前來采訪他。行禮之後,他們要他的prawat,也就是個人簡曆。碰巧泰語的prawat還有警察局記錄的意思,于是阿姜放說他沒有,因爲他從未犯罪。可那些記者不肯輕易退卻。他們說,如果不想講述生平故事,請至少教他們一點佛法吧。這個請求是比丘不能拒絕的,于是阿姜放要他們閉眼禅修、默念“佛陀”——意爲覺醒。他們開動了錄音機,然後坐下禅修,等著聽一場佛法開示,結果聽到的是:

   “今天的法是兩個字: 佛與陀。如果你心裏不能記住這兩個字,那麼教你們其它東西,等于浪費時間。”

   說法完畢。當他們意識到這就是全部所得時,那些記者們——表情十分泄氣——收起照相機與錄音機離去,再也不來打擾他。

  

  

  --------------------------------------------------------------------------------

  

  

  留意你所吃的

  

  

  

   §“你知道,我們人類擁有長舌。坐在那裏,突然你的舌閃了出去,來到海裏: 你想吃海鮮。接著,它又在全世界閃來閃去: 你想吃外國美食。你必須訓練你的舌,使它縮回正常的尺寸。”

  

   §“你吃東西時,要把心放在呼吸上,觀想爲什麼吃。如果你只爲了食物的口味而吃,那麼你吃的東西會傷害你。”

  

   §從美國旅行回來後,有一位弟子問他是否在那裏吃過披薩。他說,吃過了,而且味道不錯。這使跟隨他出訪的一位弟子很吃驚,他說:“您只吃了兩口,我們還以爲您不喜歡。”

   他答道:“兩口夠讓我吃飽了。你們爲什麼要我吃更多

  ”

  

   §有一次,一位剛隨他習禅不久的婦女決定做一些食物供養他。爲了確定食物是他喜歡的,她直接問道:“師父,您喜歡什麼樣的食物

  ”

   他答:“夠得著的食物。”

  

   §周五夜晚,阿姜放的一群弟子們坐在一輛小型卡車的後車架上,從曼谷開往達摩薩地寺。另一位跟他們在一起的弟子帶了一筐桔子准備供養寺裏的比丘。路上開了一陣,有一位弟子決定那些桔子看起來實在太好了,于是想出以下一番辯辭:“我們都是師父的孩子,是吧

   他不會讓我們挨餓,是吧

   因此,誰不吃一只桔子,誰就不是師父的孩子。”

   這群人當中有些守八戒的,因爲過午不食,得以逃脫這張羅網。其他的人,雖然有幾位對吃原本是供養比丘的食物感到不妥,但個個自己拿起桔子吃了。

   當他們到達寺院時,把事情經過告訴了阿姜放,他立即批評他們說,把供養比丘的食物,在交給比丘之前拿走吃掉的人,將會在來世重生爲餓鬼。

   這群人中一位婦女被這話嚇著了,她立即回道:“可是我只吃了一瓣!”

   阿姜放答道:“那麼說,如果你打算做餓鬼,還是趁著有機會吃個飽吧。”

  

   §1…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