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放:觉知之心▪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会提到他的他心通或者别的神通力。尽管那些东西是有的——他对我的心思解读之多,简直料之如神——我告诉他们,最令我钦佩的是他的仁慈与人性: 我们在一起的这么多年当中,他从未使我感到自己是西方人、他是泰国人。我们的交流始终是直接的、超越文化差异的、在人对人的层次上。我知道,他的许多弟子,尽管不会以同样的措辞来表达,但同样也感受到了他的这项特质。

   我呈上本书,谨此分享我从阿姜放处学得的一些事; 并且以至深的敬意题献给他,作为纪念。他曾经告诉我,没有阿姜李,他将永远不知生命的光明。我对他深怀同样的感铭。

  

  坦尼沙罗比丘(杰弗里-德格拉夫)

  慈林寺

  Valley Center,CA 920082-1409

  1999年1月

  

  

  

  注: 在这部增订新版中我收录了“福德”一章,其内容在1993年初版中多被略去。

  

  

  

  

  

  留意你所说的

  

  

  

   §平时,阿姜放是个寡言的人,他说话只是为了应付实际情形: 如有必要,他可以给出大段的详细解说。没有必要,他只说一两个字——或者什么也不说。他信守阿姜李的格言:“如果你想教人佛法,但他们不用心听,或者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你想说的,那么无论你想教的东西多么殊胜,仍然算是闲谈,因为它不起任何作用。”

  

   §他对教授禅定的乐意——有时是热心——不断地令我惊讶,他甚至在病中亦如此。有一次他对我解释说:“如果人们真正用心听,我也会用心教,无论我必须讲多少,也不疲倦。实际上,我会比开始讲解时更有精神。但是,如果他们不用心听,我讲两三个字就累了。”

  

   §“开口说话前,问自己,是否有必要。没有必要,就不说。这是修心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口也不能有所调御,怎么能指望对自己的心有所调御

  ”

  

   §有时,他表达善意的方式是挑刺——不过有他自己的方式。他从不提高嗓门,也不用严辞厉语,但他的话仍然可以直刺人心。我有一次提到这件事时问他:“为什么当您的话扎人时,它一直痛到心里

  ” 他答道:“那是为了使你们记得。如果言辞没有达到听者之心,那么它也没有达到言者之意。”

  

   §对弟子挑刺时,他会看弟子的认真程度。越认真的,他越挑剔,他认为这种学生会从他的话中得益最大。

   有一位不懂得这一点的弟子,当阿姜放在曼谷生病时,曾经帮着照顾他。虽然她尽己所能地看护他,却不停地受他的批评,直到她想要离开的地步。碰巧另一位居家弟子来访,阿姜放顺口对他说了一句:“一位导师批评弟子,是出于两个原因之一: 或者要他们留下,或者要他们离开。”

   前面那位弟子,旁听了这句话,突然明白了,于是决定留下。

  

   §有一则故事是阿姜放喜欢讲述的——那是本生经中乌龟与天鹅的故事,讲述时带着自己添加的细节与点评。

   从前有两只天鹅,每天喜欢去某个池塘栖息喝水。过了一阵,它们与住在池塘里的一只乌龟交上了朋友,开始把自己在空中飞行时看见的种种事物讲给它听。乌龟对那些故事心驰神往,不久却抑郁起来,因为它知道自己永远没有机会像天鹅那样观看广阔的世界。当它把这个想法告诉天鹅时,它们却说:“哎,那不是问题。我们会想办法带你一起去。”于是它们找来一根枯枝。公天鹅衔着枯枝的一头,母天鹅衔着另一头。它们让乌龟衔着中间。一切就绪,它们就起飞了。

   随着它们飞上天空,乌龟看见了大地上许多、许多的事物,过去连梦中都不曾见过,一时快乐无比。但是,当它们在一个村庄上空飞过时,被下面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看见了,他们开始大叫:“看! 天鹅带着乌龟! 天鹅带着乌龟! ” 这一下,大大破坏了乌龟的心情,他终于想出一句反驳的话:“不! 是乌龟带着天鹅!” 可是,它一张嘴说话,就直落地面,给摔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身在高处时,看紧你的嘴。”

  

   §“垃圾”在泰国俚语中指无益闲谈,有一次,阿姜放用这个词,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

   事情发生在一个夜晚,他在曼谷传授[禅定]。有三个结交已久的年轻女子碰巧一齐出现在他执教的那座厅里; 不过她们没有加入正在那里的众人,而是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交流最新的闲话。她们正忙着交谈,没有注意到阿姜放起身活动腿脚,正从她们身边经过,口里衔着一根未燃的烟,手里拿着一盒火柴。他停了一下,擦起一根火柴,但没有点烟,而是把燃烧的火柴扔到她们当中。她们立即跳了起来,其中一人说:“师父! 您为什么这样做

   您差点就扔着我啦! ”

   他回答:“我看见那里有一堆垃圾,觉得该点火烧了它。”

  

   §有一天,阿姜放无意中听见两位弟子在谈话,其中一人提出一个问题,另一人答复的起始语句是:“这个,我看似乎……”阿姜放立即打断他:“如果你不是真的知道,就说不知道,到此为止。为什么还要四处传播你的无知

  ”

  

   §“我们每个人有两只耳,一张嘴——这说明我们应当多听、少讲。”

  

   §“你的禅定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除了你的导师外,不要告诉任何人。如果你去告诉别人,那是自吹。它难道不是杂染么

  ”

  

   §“当人们宣传自己多好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多笨。”

  

   §“如果某件东西真正好,你不需要宣传。”

  

   §泰国有数家比丘杂志,有点类似影星杂志,登载那些出名的和不怎么出名的比丘、尼师、居士禅修导师的生平事迹与言教。不过那些故事,倾向于大肆渲染神通与奇迹,以至于很难让人认真对待。从与负责那些杂志的编辑、记者们的偶然接触当中,阿姜放感到,他们多数人的主要目的是图利。如他所说:“禅修大师们进入丛林,为了寻法甘冒生命危险。得法之后,回来免费贡献给他人。可这些人坐在空调办公室里,脑袋里随便想什么就写什么,然后登出来贩卖。”结果是,当他们试图把他登在那些杂志上时,他从不与之合作。

   有一次,一群来自名为《超世者》杂志的记者,带着照相机与录音机前来采访他。行礼之后,他们要他的prawat,也就是个人简历。碰巧泰语的prawat还有警察局记录的意思,于是阿姜放说他没有,因为他从未犯罪。可那些记者不肯轻易退却。他们说,如果不想讲述生平故事,请至少教他们一点佛法吧。这个请求是比丘不能拒绝的,于是阿姜放要他们闭眼禅修、默念“佛陀”——意为觉醒。他们开动了录音机,然后坐下禅修,等着听一场佛法开示,结果听到的是:

   “今天的法是两个字: 佛与陀。如果你心里不能记住这两个字,那么教你们其它东西,等于浪费时间。”

   说法完毕。当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全部所得时,那些记者们——表情十分泄气——收起照相机与录音机离去,再也不来打扰他。

  

  

  --------------------------------------------------------------------------------

  

  

  留意你所吃的

  

  

  

   §“你知道,我们人类拥有长舌。坐在那里,突然你的舌闪了出去,来到海里: 你想吃海鲜。接着,它又在全世界闪来闪去: 你想吃外国美食。你必须训练你的舌,使它缩回正常的尺寸。”

  

   §“你吃东西时,要把心放在呼吸上,观想为什么吃。如果你只为了食物的口味而吃,那么你吃的东西会伤害你。”

  

   §从美国旅行回来后,有一位弟子问他是否在那里吃过披萨。他说,吃过了,而且味道不错。这使跟随他出访的一位弟子很吃惊,他说:“您只吃了两口,我们还以为您不喜欢。”

   他答道:“两口够让我吃饱了。你们为什么要我吃更多

  ”

  

   §有一次,一位刚随他习禅不久的妇女决定做一些食物供养他。为了确定食物是他喜欢的,她直接问道:“师父,您喜欢什么样的食物

  ”

   他答:“够得着的食物。”

  

   §周五夜晚,阿姜放的一群弟子们坐在一辆小型卡车的后车架上,从曼谷开往达摩萨地寺。另一位跟他们在一起的弟子带了一筐桔子准备供养寺里的比丘。路上开了一阵,有一位弟子决定那些桔子看起来实在太好了,于是想出以下一番辩辞:“我们都是师父的孩子,是吧

   他不会让我们挨饿,是吧

   因此,谁不吃一只桔子,谁就不是师父的孩子。”

   这群人当中有些守八戒的,因为过午不食,得以逃脱这张罗网。其他的人,虽然有几位对吃原本是供养比丘的食物感到不妥,但个个自己拿起桔子吃了。

   当他们到达寺院时,把事情经过告诉了阿姜放,他立即批评他们说,把供养比丘的食物,在交给比丘之前拿走吃掉的人,将会在来世重生为饿鬼。

   这群人中一位妇女被这话吓着了,她立即回道:“可是我只吃了一瓣!”

   阿姜放答道:“那么说,如果你打算做饿鬼,还是趁着有机会吃个饱吧。”

  

   §1…

《阿姜放:觉知之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