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放:覺知之心▪P3

  ..續本文上一頁977年雨安居期間,來自雷勇城的一對夫婦幾乎每晚都來寺院習禅。奇怪的是,他們在禅修過程中,不管發生什麼事,總是對兩人同時發生。

   有一次他們同時發現自己吃不下東西,因爲兩人心裏都被一種食物的汙穢感所占據。這種感覺持續了叁四天,也不覺得虛弱、饑餓。于是他們想知道自己的禅定達到了什麼階段。

   當他們再訪寺院時,對阿姜放提到了這件事,他讓他們坐下來禅修,然後告訴他們:“好,觀想食物,看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是吧

   你的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

   也是同樣的元素。你的身體元素需要食物裏的元素,才能繼續生存。因此何必對食物的汙穢這麼激動呢

   你的身體更汙穢。佛陀教導我們觀想食物的汙穢,是爲了使我們克服對它的癡迷——不是爲了使我們吃不下食物。”

   他們的厭食狀態就此結束。

  

  

  --------------------------------------------------------------------------------

  

  

  修法者

  

  

  

   §阿姜放有一位弟子——一位女裁縫師——被一位顧客批評道:“你修習佛法,不是嗎

   那麼爲什麼你那麼貪心,要價那麼高

   修法的人應當只取足夠活命的收益才對。”

   盡管她知道自己的定價是公道的,卻想不出一個好的答複,于是下一次見到阿姜放時,把這事告訴了他。他答道:“他們再這麼說時,你告訴他們:“聽著,我修習佛法,不是爲了當傻瓜。””

  

   §我最初住在達摩薩地寺時,有時可以在遠遠聽見從烏塔帕空軍基地起飛的B-52,在淩晨時分前往柬埔寨執行轟炸使命時從高空飛過的聲音。每次聽見時,我就開始想,世上有如此多的不公正需要去鬥爭,我有什麼權利還在這裏禅修。當我對阿姜放提起這個想法時,他說:“如果你還沒有把自己糾正好,便試圖去糾正世界,你自己的內在善德最後會被破壞,那時你將去哪裏

   那樣對任何人——自己也好、他人也好——都不會有益。”

  

   §“我們一生下,便被判了死刑——只不過不知何時將輪到我們。因此不要自滿。在你仍有機會時,立刻開始培育一切善良的品質,使它們達到圓滿。”

  

   §“如果你想當一個好人,要確定你知道真正的善德實際在哪裏。不要光做行善的動作。”

  

   §“我們都希望得到幸福,多數人對造起幸福的因卻不感興趣。我們只要果。但是,如果不關心那些因,果又怎麼會來我們這裏呢

  ”

  

   §我一開始跟阿姜放修習禅定時,曾經問他,人是否真的死後重生。他回答:“你開始修行時,佛陀只要你相信一件事: 業。至于其它事,你信不信都不是真正重要的。”

  

   §有一年雨安居——按照傳統,人們在這段時間裏,下決心特別地精進修法——開始前不久,阿姜放的一位弟子來找他說,自己想在雨安居期間持八戒,又怕不吃晚飯會挨餓。

   他反駁道:“爲了找到法,把它傳給我們,佛陀斷食一直到瘦得只剩下皮和骨,我們在這裏少吃一餐飯都不能忍受。正因此,我們還在生死輪回中遊來蕩去。”

   結果,她下了決心,在雨安居叁個月裏的每個布薩日——滿月、新月、半月——持守八戒。她的確做到了。在雨安居結束時,她對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決心感到十分驕傲,可下一次去看阿姜放時,沒等她提起這個話題,他就評論道:“你要知道,你很幸運。你的雨安居只有十二天。其他人的是叁個月。”

   聽了這話,她十分羞愧,此後的每一個雨安居裏,她從頭到尾每天持守八戒。

  

   §另有一位弟子正在坐禅,一時失去念住,對一只正在咬她胳膊的蚊子,打了一巴掌。阿姜放當時在場,他評論道:“你對自己的血要價很高,不是嗎

   那只蚊子只要了一滴血,你卻取了它的命作爲抵償。”

  

   §一位年輕人與阿姜放討論戒律,講到了第五戒,戒醉品:“佛陀禁止飲酒,是因爲多數人喝了酒就會失去念住,對吧

   但是,如果喝酒時帶著念住,就可以喝,不是嗎,師父

  ”

   “如果真有念住,” 他答道,“一開始你就不會喝。”

  

   §比起其它戒,人們似乎對于第五戒總有更多破戒的借口。一天晚上,另一位弟子在對阿姜放說話,另一群人則坐在他們的周圍習禅。“我守不了第五戒,”他說,“因爲我受到許多團體壓力。工作時有聯誼活動,那群人都在喝酒。我不得不跟著一起喝。”

   阿姜放指著周圍坐禅的人們,問道:“這群人沒有要你喝酒。爲什麼你不屈服他們的壓力

  ”

  

   §那位女裁縫師看見她的朋友們在達摩薩地寺持八戒,于是決定自己也試一試。可下午過了一半,她在穿過寺院時,經過一株番石榴樹。那些番石榴看著好不誘人,于是她摘下一顆來,咬了一口。

   碰巧阿姜放正站在不遠處,于是他說:“嘿。我以爲你是打算持八戒的。你嘴裏那是什麼

  ”

   那位女裁縫師嚇了一跳,意識到自己破戒了。不過阿姜放安慰她說:“也不是非得持八戒,但是有一條戒你一定得守,好吧

   你知道那條戒是什麼

  ”

   “師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

  ”

   “諸惡莫作。我要你一生牢牢守住這條戒。”

  

   §有位婦女來達摩薩地寺持戒、禅修一周,可到了第二天結束時,她告訴阿姜放,自己必須回家,因爲怕家裏人沒有她不能和平相處。爲了使她斷除這種憂慮,他教她說:“你來這裏時,跟自己說,你已經死了。你的家人,就必須得找到某種方式,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一位中年人初訪達摩薩地寺時,驚訝地看見一位美國比丘。他問阿姜放:“西方人怎麼可以出家呢

  ”

   阿姜放的回答是:“西方人難道沒有心麼

  ”

  

   §有一本曼谷雜志曾經登載過一部連載自傳,作者是一位用定力治病的在家禅修者。有一段他提到自己如何拜訪阿姜放,後者如何證實他已修得禅那。聽起來這不像是阿姜放的風格,不過那本雜志一發刊,寺裏的來訪者異常地多起來,他們以爲阿姜放和那篇自傳的作者一樣,可以藉定力治病。一位婦女問他是否能治腎病,他回答:“我只治一種病,心病。”

  

   §一位弟子請求准許把阿姜放的言教記在筆記本上,但他拒絕了,說:“你是那種怕沒吃的,老在口袋裏裝著食物的人麼

  ”接著他解釋說:“如果你把它記下來,你會覺得把寫下的東西忘掉沒關系,因爲它們都在筆記本上。結果是,所有的法都在你的筆記本上,沒有什麼留在你的心裏。”

  

   §“經文中說,如果你仔細聽,會獲得智慧。爲了聽仔細,你的心必須安靜、寂止。你要用你的心聽,不只是用耳聽。聽了之後,你必須把聽見的東西即刻當下用于修持。那時你就會收獲它的利益。如果不把它用于修持,你所聽見的永遠不會變成你內在的真東西。”

  

   §有一次,人們正在造達摩薩地寺的佛塔,參與的弟子當中有些人發生嚴重爭執。其中一位氣得趕去把這事告訴了阿姜放,當時他正住在曼谷。等她報告完畢,阿姜放問她:“你認識碎石麼

  ”

   她吃了一驚,回答說:“認識。”

   “你認識鑽石麼

  ”

   “認識。”

   “那麼,爲什麼你不收集鑽石

   收集那些碎石有什麼好處

  ”

  

   §即使在泰國那樣的佛教國家,一些修法的年輕人發現父母也反對他們禅修,覺得應當把時間用在更實際的事務上。有一次,那位女裁縫的父母想阻止她去瑪古寺,這使她十分氣惱。當她把這個心情告訴阿姜放時,他提醒她:“要知道,你欠了父母很大的恩情。如果你對他們生氣、吼叫,是在給頭頂上的地獄之火添加燃料,因此要小心。提醒自己: 如果希望有鼓勵自己禅修的父母,爲什麼不選別人生下你呢

   既然他們是你的父母,說明你跟他們之間造過舊業。因此就讓你的舊債耗完吧。沒有必要借著爭執,再造更多的業。”

  

   §通靈在泰國久爲流行,即使有些修佛法的人也喜歡參加通靈者的降神會。不過阿姜放有一次說,“如果你想從修行中得到果報,你必須下決心把佛陀作爲你的唯一依止。不要依止其它東西。”

  

   §“如果你修習佛法,就不必對他人的功力或能力有神奇感。不管你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讓你的心立足于理性原則。”

  

   §“真相在你的內心。如果你對所做之事真心,就會見到真相。如果你不真心,也只會見到虛假、仿冒的東西。”

  

  

  --------------------------------------------------------------------------------

  

  

   §據阿姜放的一位弟子的講述,她第一次見到阿姜放時,他問她: “你平時去哪裏做福德

  ” 她說,自己已經在那家寺院捐造了一尊佛像,又爲這家寺院的火葬廳捐款,等等。于是他問她: “爲什麼你還沒有在心裏造福德

  ”

  

   §有一次,阿姜放讓…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