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放:覺知之心▪P4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芟除寺院裏過盛的雜草。不過她不情願做這件事,因此一邊除草,一邊不停地自問: “我造了什麼業,得如此辛苦地做工

  ”等她做完後,他告訴她: “好了,你是有了一些福德,不過不多。”

   “什麼

   我做了那麼多,還沒得到很多

  ”

   “你若想福德圓滿,那個福德必須一直進入你的心。”

  

   §另一個除草的故事。有一天阿姜放指著他的小屋附近一處蔓延的雜草,對前述同一位女士說: “你不想要這牛圈口的草麼

  ”

   “牛圈口的草,是什麼意思

  ”

   “在人人眼皮底下卻被忽略的福德機會,就叫做牛圈口的草”

  

   §另有一次,阿姜放帶著一群曼谷弟子爬上山丘,清理佛塔四周。他們發現有人在那裏扔了一大堆垃圾。一位弟子抱怨道: “誰這麼不恭敬,竟然做這樣的事

  ”阿姜放卻告訴她: “不管是誰,不要批評。如果他們沒有把垃圾扔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沒有機會借著清理它,得到這個福德了。”

  

   §阿姜放的名字在一本雜志上登載出來後,一天,有叁位曼谷男士休工一日,開車到雷勇府拜見他。頂禮後,聊了一陣,其中一人說: “我國仍然有比丘正善修行,因此我們可以求他們把波羅密分給我們一點,不是嗎,師父

  ”

   他回答:“是的。不過假如我們老是要求分享他們的波羅密,卻不去培育自己的,他們會以爲我們只會行乞,以後就不要再跟我們分享了。”

  

   §住在曼谷郊外薩木-帕幹鎮上的一位女士,通過阿姜放的弟子傳話說,她願意捐贈一大筆錢,幫助建造達摩薩地寺的佛像,不過要求他到她家裏,在她交付支票時,給予祝福。他拒絕去,說: “人們若想要福德,必須去找。不能指望福德來找他們。”

  

   §另一位女士,有一次打電話給瑪古寺的辦公室,說她打算在家裏供僧,想請阿姜放來應供,因爲她聽說他是一位聖弟子。當人們把這個請供消息轉給他時,他拒絕了,說: “她的飯難道這麼特別,只有聖弟子才能吃嗎

  ”

  

   §阿姜放的一個弟子告訴他,自己想在生日那天作一件特別的福德。他答: “爲什麼非得在你生日那天

   其它日子做那件事難道福德會少些麼

   假如你想做福德,就在想到的那一天去做。不要等你的生日,因爲你的死日也許先到。 ”

  

   §阿姜放在一次提到那些不喜歡坐禅,但樂于爲寺院建築工程出力的人們時說: “輕的福德他們不欣賞,因此得給他們找些重的福德做。只有那樣才能讓他們滿意。”

  

   §佛塔造成後不久,阿姜放的一群弟子正坐著欣賞它,爲自己出力造塔的福德而歡喜。阿姜放碰巧走過,聽見他們說話,似乎無所特指地隨口說了一句: “不要執取事物。你做福德時,不要執取那個福德。你要是讓自己忘乎所以地想:“是我親手建造了這座塔,”就得小心了。假如你碰巧現在死了,能想到的只是:“這座塔是我的,它是我的。”你不會和其他人一樣重生天界,反而會生爲餓鬼,在這裏守一兩個星期的佛塔,因爲你的心盯著在物質事物上。”

  

   §“你做善事時,要是粘在你的善德上,永遠不得自由。粘上哪裏,那就是你的有生之處。”

  

   §佛教中有一項古老傳統——這是根據《譬喻經》的故事——每當你爲佛教布施一件禮物,或者做其它福德事時,你應當把這件福德回向給某個特定的目標。阿姜放時常告訴弟子,每次禅定後作類似的回向,不過他所建議的回向因人而異。有時他建議用阿育王臨終時的祈願: “願我在來世得以主宰我的心。”

   有時他又會說: “沒必要作冗長的回向了。告訴你自己: 假如我必須重生,願我常聞佛陀的教導。”

   不過,也不是每次他都建議這類回向。有一次,一位女士告訴他,自己做福德時,想不出特別的回向目標。他告訴她:“心若已經滿了,不想回向,就不必了。好比吃飯。不管有無發願吃飽,只要你繼續吃,不可能不飽。”

  

  

  --------------------------------------------------------------------------------

  

  

  弟子與導師

  

  

  

   §“不管你做什麼,要常常想著你的導師。如果你忘記導師,便把自己從根上砍去了。”

  

   §“從一個導師換到另一個導師的人,根本沒有導師。”

  

   § 有時人們向阿姜放供養一些佛牌,他會把它們分給弟子——但很少給身邊特別親近的人。有一天,一位跟他住了好幾年的比丘忍不住抱怨道:“爲什麼您得到好佛牌時,總是給別人,從來不給我

  ”

   阿姜放答:“我已經給了你多少比佛牌更好的東西了。爲什麼你不接受它們

  ”

  

   §“與導師住得近,但不懂得導師的禅修者,好比一鍋咖哩裏的勺子,永遠不會知道那鍋咖哩有多甜、多酸、多鹹、多濃、多辣。”

  

   §對那些連日常瑣事都要請教導師的弟子,阿姜放的的比喻是:“好比小狗娃。撒了糞也要跑到母親那裏要她舔去。他們永遠不長大。”

  

   §“粘著老師的弟子好比小飛蟲。不管你如何趕,他們老飛回來,不讓你清靜。”

  

   §“假若一位導師當面稱贊一位弟子,這是該弟子將達到修行極限的征兆——此生他也許不會超過那個高度了。導師稱贊他的原因是,弟子可以對自己起碼已達到這一步而自豪。死亡時刻他的心需要抓住好事時,有這件事可抓。”

  

   §不少阿姜放的弟子相信他有他心通,能夠了解自己在想什麼,因爲一次又一次,他談起的話題,正是他們當時碰巧正在想的、或者正在爲之苦惱的事。我本人就有許多這類經曆,在我編寫本書時也有不少人對我如此講述。不過多數情形下,他說的話只對當事人有特別的意義,在此我略過不提,請讀者見諒。不過,我想提兩個例子,因爲在我看來它們對所有修法者有益。

   有一次,他的一位弟子——一位年輕人——從曼谷坐公交車到雷勇幫助建造佛塔。他在通往寺院的路口下了車,但還得步行六公裏才能到達寺院。他不願走那段路,于是坐在交叉路口的面攤邊,對自己說——仿佛是對阿姜放的挑戰——“假若師父真的很特別,願有一輛車經過這裏,把我順路帶到寺院。”一小時,兩小時,叁小時,在路口轉彎的汽車或卡車一輛也沒有,最後他只得自己步行來到寺院。

   到達寺院後,他來到阿姜放的小屋拜見他。但是,阿姜放一見他走近,就起身進屋,把門關上了。這使弟子吃了一驚,不過仍然在緊閉的門前頂禮。一等到他頂禮完畢,阿姜放把門開了一條縫,對他說:“聽著,我沒有請你來這裏。是你自己要來的。”

   另有一次,佛塔造成後,那位年輕人在塔內坐禅,希望有一個聲音對他耳語,告訴他下一個彩劵的中獎號碼。可是他聽見的,卻是阿姜放路過此地的真實聲音,但又好像不是特別針對誰:“你到底把什麼作爲歸依

  ”

  

  

  --------------------------------------------------------------------------------

  

  

  活在世間

  

  

  

   §“阿姜曼曾經說:“世人都一樣,但也不完全一樣,不過最後分析起來,都一樣。”你得好好想一陣,才能懂得他指什麼。”

  

   §“如果你想判斷他人,要根據他們的動機來判斷。”

  

   §“如果你想教別人爲善,必須看他們的善能夠達到多遠。如果你硬要使他們的善,超過他們能夠達到的程度,你才是愚人。 ”

  

   §“專注他人的過錯,是得不到什麼益處的。不如查看自己的過錯,那樣會得到更多。”

  

   §“他人有多好多壞,是他們的事。你要專注自己的事。”

  

   §有一位弟子對阿姜放抱怨自己在工作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她很想辭職,獨自安安靜靜地過日子,但境況不允許,因爲她必須供養母親。阿姜放告訴她:“如果你必須與這些事共存,就要找到一種超越它們的活法。只有那樣你才能生存。”

  

   §對一位受工作壓力的影響而心情郁悶的弟子,他的忠告是:“你治辦一件工作時,不要讓工作治辦了你。 ”

  

   §另一位弟子,在家庭與工作上都遇到嚴重困難,阿姜放鼓勵她振作起來:“任何真實的活人,在人生當中都會遭遇到真的、活的難題。”

  

   §“遇到障礙時,你必須迎頭反擊。如果你輕易放棄,整個一生就會給放棄了。”

  

   §“告訴自己,你是由心木做成的,不是由邊材做成的。”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工作上不得不忍受許多閑話的攻擊。一開始她試圖不予理睬,但是當這些閑話越來越頻繁時,她的耐性開始消褪。

   有一天,閑言冷語實在讓她心煩,于是來到瑪古寺跟阿姜放坐禅。打坐時,在視相中看見自己不斷地退後、退後、退到無限,好像被夾在兩面平行的鏡子之間。她想,自己的許多前世裏,也許也同樣…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