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須忍受無數的閑言,這使她對自己的處境更不能忍受。于是她離開禅定,把自己如何倦于成爲謠言指摘目標的想法告訴了阿姜放。爲了安慰她,他說:“要知道,這種事是世間的一部分。哪裏有褒揚,那裏必然有批評與閑話。你既了解這個道理,爲什麼還讓自己卷入其中呢
”
不過她的情緒太激烈了,爭辯道:“師父,我沒有卷入他們的事。是他們要來卷入我的事!”
于是他拿她的話反過來問道:“你爲什麼不問問自己——誰讓你硬要來這裏投生的
”
§“如果他們說你不好,要記得,那些話僅止于唇。它們根本沒有伸出來觸及你。”
§“別人批評我們,過後全忘了,可我們卻拿著它不停地想。這就好比他們吐出些食物,我們把它撿起來吃。那種情形下,誰是愚人
”
§“你就當有鎮石壓著耳朵,那樣就不會被聽到的一切給吹走。”
§一天,阿姜放突如其來地問:“如果你的衣服掉進糞池裏,你會把它撿回來麼
”
被他問著的那位婦女不懂他的意思,但知道如果答得不對,就會像個傻瓜,于是小心翼翼地答到:“看情況。如果是我唯一的一套衣服,我就得撿起來。但如果有別的衣服,我可能就不要它了。師父,您的意思是什麼
”
“如果你喜歡聽別人說他人壞話,即使你沒有參與他們所造的惡業,你還是收集了一些惡臭。”
§如果弟子中有人對什麼事心懷怨恨,他會告訴他們:“你連這點小事也不能奉獻麼
就當它是一件禮物。回憶一下佛陀作毗桑塔羅王子時奉獻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然後問自己:“我的這個嗔怒根本沒有價值。爲什麼還是不能奉獻呢
””
§“行動之前先想一想。不要做那種先行動、再思考的人。”
§“小心所謂的落井之仁: 你想幫助別人,結果沒有把他們拉上來,他們卻把你拉了下去。”
§“當人們說某件東西好時,那是他們想象中的好。不過,它是否真的總是對你也好
”
§“如果人們恨你,那時你就解放了。你可以自由來去,不需要擔心他們是否會思念你,或者爲你的離去而難過。你回來時不需要帶給他們任何禮物。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
§“奮力贏過別人,除了帶來敵意與惡業之外,什麼也沒有。最好是贏過自己。”
§“無論你失去什麼,讓它失去,但千萬不要失去心。”
§“如果他們拿了你的東西,那麼告訴自己,你把它當作一件禮物。否則仇恨將無休無止。”
§“他們拿了你的,好過你拿了他們的。”
§“如果它真是你的,不管怎樣必然會跟著你。如果它不真是你的,何必爲這件東西那麼激動
”
§“外在貧窮沒有一點錯,但是要確定你的內在不貧窮。要確定你在布施、戒德、禅修上富有——那是心的財富。”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對他抱怨說:“我看別人,他們的日子似乎都過得如此輕松。爲什麼我活得那麼艱難
” 他的答複是:“你的“艱難生活”和許多人的生活相比,是“美好生活”的十倍、二十倍。你爲什麼不看那些生活比你艱難的人
”
§有時,當他的弟子中有人生活中面臨困境時,阿姜放會教他們提醒自己:“我能怪誰呢
從來沒有人雇我投生。是我自己願意來的。”
§“萬事都有壽命。它不會永遠存在。等到壽命終結,它自己會離去。”
§“生活中有伴侶是苦。有一個好伴侶是真正苦,因爲有那麼多的執取。”
§“感官欲樂好比毒品: 嘗一口,就上了瘾。聽說海洛因難戒,不過這比它更糟。這種瘾有刻骨之深。正是它令我們出生、而且使我們一劫又一劫地輪回生死。這個瘾,除了佛陀的教導之外,無藥可戒。”
§“我們看印度教信徒崇拜希瓦神的男根時,似乎感到怪異,實際上,世人個個崇拜希瓦神的男根——他們崇拜性,只有印度教信徒是公開崇拜而已。性是世界的締造者。我們大家出生的原因是,我們在心裏崇拜希瓦神的性器。”
§有一次,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受到父母的壓力,要她找一位丈夫,好安家生子,她問他:“他們說,女人生孩子得到很多福德,因爲她給別人出生的機會,是真的嗎
”
“如果是真的,”他回答,“那狗就福德成堆了,因爲它們一次生一窩。”
§他還告訴她:“結婚不是脫離苦的辦法。實際上,你所做的,是堆積起更多的苦。佛陀教導說,五蘊是重擔,但是如果你結了婚,突然就有了十個(蘊)得關照,接著十五個、接著二十個……”
§“你必須作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是那種必須依止別人的人,那麼你就得和別人的看法一致,那就意味著,你必須和他們一樣地愚笨。因此,把自己從那一切中拉出來,好好看一看自己,直到心裏對這些事清楚起來。”
§“也許你會想:“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可他真是你的麼
即使你的身體也不真正屬于你。”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當她身患嚴重的肝病時,夢見自己死去,來到天界。她覺得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于是來到瑪古寺,把夢境告訴了阿姜放。他試圖安慰她說,這是一個僞裝起來的吉兆。假如她大病不死,也許可能升職。如果不能存活,也會重生善界。不過一說到這裏,她的情緒就變得十分混亂:“可我還不願死啊!”
他告訴她:“聽著,等到該走的時候,你必須願意走。生命不是一根橡皮筋,任你拉長縮短。”
§“如果你對任何一種感官之樂有饑渴感,說明你的前世可能享受過。那就是你這輩子如此想念它們的緣故。對這件事想夠了,應該足以使你升起離欲與厭欲。”
--------------------------------------------------------------------------------
獨身生活
§“有些人說,比丘們不做任何工作,不過實際上,棄除雜染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世間工作有假日,但我們的工作是沒有休息日的。你必須一天二十四小時地工作。有時也許你覺得自己不勝其力,但還得去做。你不做,誰替你做
它是你的責任,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如果你不做,爲什麼要靠他人的供養活命
”
§“不管你做什麼事,要看好你的心。看見它走偏了,就要停止正在做的事,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上面。照料你的心,這件事應當總是放在第一位。”
§“佛陀之法是akaliko——無時相的。我們之所以還未達到它,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時間: 做這的時間、做那的時間、工作的時間、休息的時間、吃飯的時間、睡覺的時間……我們的一輩子變成了一段段時間,結果是,它們不讓我們得到機會,明見內心的真相。因此,我們必須使修行無時相。那時,真相就會在我們的心裏出現。
§阿姜放對保持物品的清潔與秩序,一絲不苟,並且教導弟子們也必須一絲不苟,因爲這是他的導師們教給他的方式,他知道自己從中得益。用他的話來說:“如果你不能把握如此明顯的事物,怎麼能把握心那樣精細的東西
”
§服侍他的比丘——打掃他的小屋、爲他燒洗澡水、生病時照顧他,等等——必須有細致的觀察力,因爲阿姜放把這個師生關系作爲身教的機會。與其說明東西該放哪裏,某些事該怎麼做,他留給弟子自己從觀察中得出答案。如果那位弟子懂了,他什麼也不說。不懂,他就訓斥一頓——但還是不解說錯在哪裏。得靠弟子自己把事情弄明白。正如阿姜放所說:“如果到了我必須告訴你的地步,那說明我們還是陌生人。”
§一天晚上,達摩薩地寺的一位比丘看見阿姜放獨自在撿取佛塔工地周圍的廢木料,把它們堆列整齊。那位比丘跑下來幫助他,過了一陣問他:“師父,這種工作你不該獨自做。還有許多人呢。爲什麼不叫他們來幫忙
”
“我是在叫別人幫忙,”阿姜放一邊繼續撿起木條,一邊回答。
“叫誰啊
”那位比丘問,一邊朝周圍看了看,沒有看見別人。
“你。”
§我于1976年回到泰國出家時,阿姜放提醒我兩件事:
(1)“作一個禅修者,不只是閉眼坐禅而已。做任何事你都必須機警。”
(2)“如果你想學,就得像個小偷那樣思考,盤算如何偷竊知識。這個意思是,你不能只等著導師給解釋一切。你自己必須注意看他做什麼,爲什麼那麼做——因爲他做的一切事都有原因。”
§比丘與護持者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平衡。阿姜放最喜歡提醒比丘弟子的一句話是:“要記得,沒有人雇你來做比丘。你出家不是爲了成爲任何人的仆人。”不過,如果一位比丘抱怨說,寺院的看護者沒有按照要求做事,他會說:“你出家是爲了讓別人伺候的麼
”
§“…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