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弟子芟除寺院里过盛的杂草。不过她不情愿做这件事,因此一边除草,一边不停地自问: “我造了什么业,得如此辛苦地做工
”等她做完后,他告诉她: “好了,你是有了一些福德,不过不多。”
“什么
我做了那么多,还没得到很多
”
“你若想福德圆满,那个福德必须一直进入你的心。”
§另一个除草的故事。有一天阿姜放指着他的小屋附近一处蔓延的杂草,对前述同一位女士说: “你不想要这牛圈口的草么
”
“牛圈口的草,是什么意思
”
“在人人眼皮底下却被忽略的福德机会,就叫做牛圈口的草”
§另有一次,阿姜放带着一群曼谷弟子爬上山丘,清理佛塔四周。他们发现有人在那里扔了一大堆垃圾。一位弟子抱怨道: “谁这么不恭敬,竟然做这样的事
”阿姜放却告诉她: “不管是谁,不要批评。如果他们没有把垃圾扔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没有机会借着清理它,得到这个福德了。”
§阿姜放的名字在一本杂志上登载出来后,一天,有三位曼谷男士休工一日,开车到雷勇府拜见他。顶礼后,聊了一阵,其中一人说: “我国仍然有比丘正善修行,因此我们可以求他们把波罗密分给我们一点,不是吗,师父
”
他回答:“是的。不过假如我们老是要求分享他们的波罗密,却不去培育自己的,他们会以为我们只会行乞,以后就不要再跟我们分享了。”
§住在曼谷郊外萨木-帕干镇上的一位女士,通过阿姜放的弟子传话说,她愿意捐赠一大笔钱,帮助建造达摩萨地寺的佛像,不过要求他到她家里,在她交付支票时,给予祝福。他拒绝去,说: “人们若想要福德,必须去找。不能指望福德来找他们。”
§另一位女士,有一次打电话给玛古寺的办公室,说她打算在家里供僧,想请阿姜放来应供,因为她听说他是一位圣弟子。当人们把这个请供消息转给他时,他拒绝了,说: “她的饭难道这么特别,只有圣弟子才能吃吗
”
§阿姜放的一个弟子告诉他,自己想在生日那天作一件特别的福德。他答: “为什么非得在你生日那天
其它日子做那件事难道福德会少些么
假如你想做福德,就在想到的那一天去做。不要等你的生日,因为你的死日也许先到。 ”
§阿姜放在一次提到那些不喜欢坐禅,但乐于为寺院建筑工程出力的人们时说: “轻的福德他们不欣赏,因此得给他们找些重的福德做。只有那样才能让他们满意。”
§佛塔造成后不久,阿姜放的一群弟子正坐着欣赏它,为自己出力造塔的福德而欢喜。阿姜放碰巧走过,听见他们说话,似乎无所特指地随口说了一句: “不要执取事物。你做福德时,不要执取那个福德。你要是让自己忘乎所以地想:“是我亲手建造了这座塔,”就得小心了。假如你碰巧现在死了,能想到的只是:“这座塔是我的,它是我的。”你不会和其他人一样重生天界,反而会生为饿鬼,在这里守一两个星期的佛塔,因为你的心盯着在物质事物上。”
§“你做善事时,要是粘在你的善德上,永远不得自由。粘上哪里,那就是你的有生之处。”
§佛教中有一项古老传统——这是根据《譬喻经》的故事——每当你为佛教布施一件礼物,或者做其它福德事时,你应当把这件福德回向给某个特定的目标。阿姜放时常告诉弟子,每次禅定后作类似的回向,不过他所建议的回向因人而异。有时他建议用阿育王临终时的祈愿: “愿我在来世得以主宰我的心。”
有时他又会说: “没必要作冗长的回向了。告诉你自己: 假如我必须重生,愿我常闻佛陀的教导。”
不过,也不是每次他都建议这类回向。有一次,一位女士告诉他,自己做福德时,想不出特别的回向目标。他告诉她:“心若已经满了,不想回向,就不必了。好比吃饭。不管有无发愿吃饱,只要你继续吃,不可能不饱。”
--------------------------------------------------------------------------------
弟子与导师
§“不管你做什么,要常常想着你的导师。如果你忘记导师,便把自己从根上砍去了。”
§“从一个导师换到另一个导师的人,根本没有导师。”
§ 有时人们向阿姜放供养一些佛牌,他会把它们分给弟子——但很少给身边特别亲近的人。有一天,一位跟他住了好几年的比丘忍不住抱怨道:“为什么您得到好佛牌时,总是给别人,从来不给我
”
阿姜放答:“我已经给了你多少比佛牌更好的东西了。为什么你不接受它们
”
§“与导师住得近,但不懂得导师的禅修者,好比一锅咖哩里的勺子,永远不会知道那锅咖哩有多甜、多酸、多咸、多浓、多辣。”
§对那些连日常琐事都要请教导师的弟子,阿姜放的的比喻是:“好比小狗娃。撒了粪也要跑到母亲那里要她舔去。他们永远不长大。”
§“粘着老师的弟子好比小飞虫。不管你如何赶,他们老飞回来,不让你清静。”
§“假若一位导师当面称赞一位弟子,这是该弟子将达到修行极限的征兆——此生他也许不会超过那个高度了。导师称赞他的原因是,弟子可以对自己起码已达到这一步而自豪。死亡时刻他的心需要抓住好事时,有这件事可抓。”
§不少阿姜放的弟子相信他有他心通,能够了解自己在想什么,因为一次又一次,他谈起的话题,正是他们当时碰巧正在想的、或者正在为之苦恼的事。我本人就有许多这类经历,在我编写本书时也有不少人对我如此讲述。不过多数情形下,他说的话只对当事人有特别的意义,在此我略过不提,请读者见谅。不过,我想提两个例子,因为在我看来它们对所有修法者有益。
有一次,他的一位弟子——一位年轻人——从曼谷坐公交车到雷勇帮助建造佛塔。他在通往寺院的路口下了车,但还得步行六公里才能到达寺院。他不愿走那段路,于是坐在交叉路口的面摊边,对自己说——仿佛是对阿姜放的挑战——“假若师父真的很特别,愿有一辆车经过这里,把我顺路带到寺院。”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在路口转弯的汽车或卡车一辆也没有,最后他只得自己步行来到寺院。
到达寺院后,他来到阿姜放的小屋拜见他。但是,阿姜放一见他走近,就起身进屋,把门关上了。这使弟子吃了一惊,不过仍然在紧闭的门前顶礼。一等到他顶礼完毕,阿姜放把门开了一条缝,对他说:“听着,我没有请你来这里。是你自己要来的。”
另有一次,佛塔造成后,那位年轻人在塔内坐禅,希望有一个声音对他耳语,告诉他下一个彩劵的中奖号码。可是他听见的,却是阿姜放路过此地的真实声音,但又好像不是特别针对谁:“你到底把什么作为归依
”
--------------------------------------------------------------------------------
活在世间
§“阿姜曼曾经说:“世人都一样,但也不完全一样,不过最后分析起来,都一样。”你得好好想一阵,才能懂得他指什么。”
§“如果你想判断他人,要根据他们的动机来判断。”
§“如果你想教别人为善,必须看他们的善能够达到多远。如果你硬要使他们的善,超过他们能够达到的程度,你才是愚人。 ”
§“专注他人的过错,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如查看自己的过错,那样会得到更多。”
§“他人有多好多坏,是他们的事。你要专注自己的事。”
§有一位弟子对阿姜放抱怨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她很想辞职,独自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但境况不允许,因为她必须供养母亲。阿姜放告诉她:“如果你必须与这些事共存,就要找到一种超越它们的活法。只有那样你才能生存。”
§对一位受工作压力的影响而心情郁闷的弟子,他的忠告是:“你治办一件工作时,不要让工作治办了你。 ”
§另一位弟子,在家庭与工作上都遇到严重困难,阿姜放鼓励她振作起来:“任何真实的活人,在人生当中都会遭遇到真的、活的难题。”
§“遇到障碍时,你必须迎头反击。如果你轻易放弃,整个一生就会给放弃了。”
§“告诉自己,你是由心木做成的,不是由边材做成的。”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工作上不得不忍受许多闲话的攻击。一开始她试图不予理睬,但是当这些闲话越来越频繁时,她的耐性开始消褪。
有一天,闲言冷语实在让她心烦,于是来到玛古寺跟阿姜放坐禅。打坐时,在视相中看见自己不断地退后、退后、退到无限,好像被夹在两面平行的镜子之间。她想,自己的许多前世里,也许也同样…
《阿姜放:觉知之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