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生活依靠別人的支持,因此不要做給他們增加負擔的事。”
§“吃別人的供養,卻不修行的比丘,可預期下輩子重生爲水牛,耕地還債。”
§“不要以爲小戒不重要。阿姜曼說過,大木頭從來不會鑽進人們的眼裏,但細木屑會——它會使你眼盲。”
§西方婦女得知比丘被禁止碰觸她們時,往往很生氣,她們通常把這當成是佛教歧視婦女的迹象。不過正如阿姜放所解釋的:“佛陀不讓比丘碰觸婦女的原因,不是婦女有什麼錯。而是因爲比丘們有錯: 他們仍然有心理雜染,因此必須把他們管住。”
§對任何想過獨身生活的人來說,異性是離開梵行道的最大誘惑。如果阿姜放在教導比丘,他會說:“女人就像藤。一開始她們看上去如此柔弱,等到你讓自己喜歡上他們,她們就會纏上你,把你全身牢牢綁住,直到把你拖下來爲止。”
教導八戒尼時,他會對她們提醒男性的誘惑。有一次,一位八戒尼想還俗回家,知道她的父親會爲她安排一門親事。她向阿姜放求教,他告訴她:“問問你自己。你想活在套索內,還是套索外
”結果,她決定還是留在套索外。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想性,就把手拿到頭上摸一下,提醒自己是誰。”
§關于他與阿姜李一起度過的時光,阿姜放有許多故事可講。我最喜歡的一則是,有一次阿姜李的曼谷弟子們決定跟他一起去森林,作一次遊方禅修。他們說定在曼谷火車主站華蘭朋會面,坐火車北上去華富裏府。然而,當人們在車站聚集起來時,發現許多人至少帶了兩大箱的“必需品”進森林,連來自曼谷的不少比丘也帶著大件行李。見此情形,阿姜李不說什麼,只是沿著鐵道朝北邁步走去。既然他步行,人人只得步行,但是過了不久,那群人當中負重最多的開始抱怨了:“師父,爲什麼你要我們走路
我們有這麼多沈重的行李要背負啊!”
一開始,阿姜李不說話,不過他終于一邊走,一邊告訴他們:“既然沈重,爲什麼還背著
” 這句話的訊息,過了幾分鍾人們才領悟,不久那些人各自停下來,打開行李帶,把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扔進了路邊的荷花池裏。當他們到達下一個車站時,阿姜李看見,行李已足夠精簡,可以帶他們坐下一班火車北上了。
§“你住在一家寺院裏時,要當作你在獨居。這個意思是,一旦完成了集體活動——進餐、課誦、雜務,等等——你不必與任何人有牽扯。回你的小屋去禅修。
“獨居時,要當作你住在寺院裏: 訂一個作息表,然後遵守它。”
§我去阿育王寺——一所大寺院——度過我的第一個雨安居時,阿姜放告訴我:“如果他們用泰語問你,你就用英語回答。如果他們用英語問你,你就用泰語回答。過一陣,他們就會懶得跟你說話,不打攪你禅修了。”
§“住在一個並非人人認真禅修的寺院,是件好事,因爲它教你依靠自己。如果你只跟那些精進的禅修者一起住,會變得不能在別處生存。”
§“我們讓難以相處的人留在寺院裏,是爲了測試,看我們的雜染是否真的都除去了。”
§“守苦行戒的目的是爲了磨滅你的雜染。如果你是爲了給人以良好印象而守苦行戒,不如不守。”
§關于作爲禅定助緣的斷食:“對有些人來說,是有益的,對有些人來說,效果正相反——越斷食,他們的雜染越強烈。斷絕給色身飼食,不等于也斷絕給雜染飼食,因爲雜染不來自身,它們來自心。"
§“在一段經文中,佛陀問道:“日與夜,逝去了、逝去了。你在做什麼
”你對他的問題怎麼答
”
§“如果你在自己的修行合格之前教導別人,你做的事害多于利。”
§“訓練禅修者,好比訓練拳擊手: 你出拳時,力度不要超過他能夠承受的。當他反擊你時,就會用盡全力。”
§我第一次作佛法開示前,阿姜放告訴我:“假裝你手裏拿著一把劍。聽衆當中有誰對你有批評的想法,就把他們的頭砍去。”
§我初到達摩薩地寺的時候,由于路面條件遠不如後來,而且彎道更多,因此從曼谷到寺裏要花一整天。有天晚上,一位婦女來訪,她租了一輛車,從曼谷開了一天,來這裏向阿姜放請教她與家庭之間的種種問題。經過兩個小時的咨詢,她乘著那輛出租車,又一路趕了回去。
她走後,他對我說:“住在這裏有一件好處: 我們如果住在曼谷附近,那些手裏空閑時間多、又不知怎麼用的人,會來閑扯一整天,浪費我們的時間。不過在這裏,當人們費了大工夫出門時,就表明他們真正想得到我們的幫助。無論花幾個鍾頭跟他們談話,都不算浪費時間。”
§“人們來看我時,我讓他們先坐禅,學會把心靜下來。那時,我才讓他們談想談的其它事。如果你試圖在他們的心尚未靜下來時討論事情,他們不可能懂。”
§“如果人們腦袋裏得了主意,以爲自己已經開悟而實際不是這麼回事時,不要浪費口舌去糾正他們。如果他們對你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你越試著跟他們講道理,他們越固守己見。如果他們信任你,只要一兩句話,就會醒悟過來。”
§有一次,一位跟阿姜放同住的比丘,得到父親的來信,要他還俗、回家、繼續學業、謀得一職、成家、和世人一樣過一種正常的幸福生活。這位比丘對阿姜放提起這事,後者說:“他說這種幸福是特別的,不過看一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幸福
是你出家時離開的同一堆臭物。難道就沒有比它更好的幸福麼
”
--------------------------------------------------------------------------------
禅修
§有很多次,人們告訴阿姜放,他們的生活當中工作與責任太重,沒有時間禅修。有很多次,他會回答:“你以爲死後會有時間嗎
”
§“你需要學的,只是禅定用詞[業處]:“佛陀”。至于任何其它你可能去學的領域,它們永遠也學不完,也不能帶你超越苦。不過,一旦“佛陀”學完,那就是你得到真正喜樂的時候。”
§“心不靜,那就是它匮乏,被困難重壓的時候。它把鼠丘變成大山。不過,當心靜止時。就沒有苦,因爲根本沒有什麼事。根本沒有大山。心裏多事時,那只是雜染多,使心受苦。”
§“如果你一心一意做任何想做的事,必然會成功。”
§“你在觀想“佛陀”時,不需要臆測你的禅定是否會成功。如果你用心做,必定會成功。出來擾亂你的不過是些誘惑勢力,出來表演一番。不管演的是什麼,你只需要看著——不必跟著一起上臺。”
§“真正重要的是,使你的見與真相一致。一旦你的見端正起來,心就會立刻靜止下來。如果你的見不端正,一切馬上出錯。修行所需要的一切——呼吸、心——已經在那裏了。因此,試著使你的見與呼吸達成一致,你就不需要在禅修中費太多氣力了。心會靜下來,達到安止。”
§“心好比一個國王。它的種種情緒好比他的臣子。不要做一個輕易被朝臣左右的國王。”
§有一群學習阿毗達摩的居士一起來找阿姜放,想試一試他的修心教法,可是,當他要那些人坐下來,閉上眼,專注呼吸時,他們立即退卻了,說自己不願修定,怕會卡在禅那境界,結果重生在梵天界。他回答: “有什麼好怕的
連不還果者也重生在梵天界。不管怎樣,重生梵天界也比重生爲狗強啊。”
§阿姜放教禅修時,不喜歡事先擬定計劃。一把開頭步驟解釋完,就讓弟子們當著他的面開始坐禅,接下來把那些步驟帶回家練習。如果禅修過程中出現什麼事,他會解釋如何應付,接著繼續教下一步。
有一次,一位認識很多禅修導師的居家人來與阿姜放討論佛法,問了他許多高深的問題,意在測驗他的修證層次。阿姜放反問他: “你自己的禅修中已經有這些體驗了嗎
”
“不,還沒有。”
“那麼,我甯可不討論這些,因爲在它們對你還不是現實時,如果我們討論它們,那只是理論,不是真法。”
§有一位禅修者注意到自己的禅修在阿姜放的指導下進步迅速,于是便問下一步是什麼。阿姜放答: “我不會告訴你。否則你會變成那種奇人——自己還沒有見過,就知道一切,自己還沒有試過,就掌握一切——你繼續修,自己會知道。”
§“修行的路子是不能計劃的。心有它自己的步伐與階段,你得讓禅修跟它們保持一致。只有那樣,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果報。否則你會變成一個夾生的阿羅漢。”
§“不要把你的禅修體驗記錄成日記。如果你這樣做,就會開始爲了這事那事的發生好讓你在日記裏寫下來而禅定。結果除了你造作出來的那些事,什麼也得不到。”
§有些人禅修不敢太認真,怕走火入魔,不過正如阿姜放有一次說: “你若想善修禅定,必須得熱衷禅定。至于出現…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