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經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爾瓦)

  巴利經典中的布施

  

  [作者]莉莉-德西爾瓦

  [中譯]良稹

  Giving in the Pali Canon

  by Lily de Silva

  

  巴利經文中把布施(dana)贊爲高尚美德。實際上它是走向解脫的第一步。 佛陀對新來者的分步說法是以講解布施這個美德開始的 ( danakatha,律藏 Vin.i,15,18)。叁種基本福德( punnakiriyavatthu)之中,以布施爲首,另兩種爲持戒與禅定(直譯爲心智培養)(增支部 A.iv,241)。在佛陀的十大至高成就(十波羅密)之中,布施也居首位。因此,在通往解脫、成就阿羅漢與佛陀之路上,首先應當修習布施。

  

  布施的作用

  布施在佛教心靈淨化過程中占有首要地位,因爲它是對付貪欲的最佳武器,而貪欲( lobha)在叁大不良根本動機中居于首位。利己與自私包裹著貪欲,因爲我們把身份與財産當成“我”和“我的”。布施作爲治療自私與貪欲之病的良藥,有助于化解利己主義。《諸天相應》裏告誡說,“克服貪欲的雜染,修持布施(相應部 S.i,18)。” 《法句經》中也提醒我們以慷慨克服悭吝( Dhp223)。

  以一個人的貪欲與自私程度,修持相應程度的布施美德卻不容易。因此《諸天相應》中把施舍等同于交戰(相應部 S.i,20)。他必須與貪婪的惡勢力爭鬥才能下決心把自己珍愛、有用的東西贈給他人。中部《鹌喻經》中藉比喻說明,缺乏靈性力量者放棄自己熟悉之物是何等困難(中部 M.i,449); 小鹌鹑身陷松弛腐爛的爬藤中也會死去。盡管松弛腐爛的爬藤是小鳥的束縛,對強壯的大象來說,鐵鏈也不算大枷鎖; 同樣,一位個性軟弱的潦倒貧者,會難于舍棄僅有的一點物品,而個性堅強的君王,一旦確信貪欲的危險,甚至可以放棄整個王國。

  悭吝並非是布施的唯一障礙, 失慎 、對業力與輪回的無知也同樣是原因(相應部 S.i,18)。假如一個人了解布施的道德善益,他會警覺地抓住各種機會修持這個大德。佛陀曾言,世人若知自己布施的價值,每餐飯都不會不與他人共享(自說經 It.p,18)。

  

  施者的素養

  經文中(例如, D.i,137)用了若幹名詞形容施者的素養。他是個有信者( saddha),相信有德人生的尊貴、相信業與輪回。他相信人在道德與靈性上達到圓滿的可能性。簡言之,他非是一 位 物質主義者,他對佛、法、僧有信心。他不僅是施者( dayako),而是個尊貴的施者( danapati)。在經疏中對“尊貴的施者”這個概念解釋如下: “樂于甘美之物,卻把不美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禮的奴隸。把自己同樣喜愛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禮的友人。自己安于所有,卻把甘美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尊貴的施者,是布施之禮的長老與主人。”

  經文中還形容施者是對困難者敞開大門者( anavatadvaro)。他對隱者、婆羅門、潦倒者、旅人、遊方者、乞食者,有如一座甘泉。這樣的人是在行福德。他慷慨大度( muttacago)、願意與他人分享福報( danasamvibhagarato)。他是了解窮困者難處的慈善者( vadannu)。他慷慨大度、有求必應( payatapani)。他是值得相求的人( yacayogo)、他樂于布施窮人( vossaggarato)、他有布施之心( cagaparibhavitacitto)。經文中以這些專詞形容心地慷慨者的素質。

  一位尊貴的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常有喜悅(增支部 A.iii,336)。布施前,他喜悅地期待著行使贈予的機會。在布施時,爲提供他人之需而喜悅。布施後,他滿足于行了一件善事。經文中把布施列爲君子的重要素養( A.iv,220)。佛陀稱正當致富者把財富布施給窮人爲有雙 目 者,只掙財富不行福德者爲獨 目 者( A.i,129-30)。富者對財富獨享不散,被稱爲自掘墳墓(小部經集 Sn.102)。

  

  布施之物

  幾乎任何有用物品,俱可爲布施之禮。《義釋經》中( ND.2,523)列出十四項適于行善的布施物品。它們是: 僧袍、缽食、居住地、醫藥等病者之需、食物、飲料、布料、車輛、花環、香料、軟膏、床鋪、房屋與燈具。修習布施不需有大量財富,因爲那是各予所有。從自己卑微所得中行布施,被認爲是極有價值的(相應部 S.i,18;法句經 Dhp224)。一個人勉強糊口,盡己所能照顧家庭,但堅持正命,而且特地從有限之得中行布施,他的慷慨等價于一千次祭獻( S.i,19-20)。佛陀曾盛贊以來路正當的財富作供養(增支部 A.iii,354; 如是語 It.p.66; A.iii,45-46)。他說,一個居家人這樣做,會立刻從此幸運。在《經集》的《馬诃經》中,馬诃說自己把正當途徑獲得的財富大量散給窮人,得到佛陀的高度贊揚。

  即使布施少量的物品,只要滿懷信心,也可以從此得到喜樂。在《天宮事》中就有許多例子。根據其中的《阿迦瑪施主天宮事》( Acamadayakavimanavatthu),帶著崇敬之心,對一位傑出的阿羅漢供養一小塊米糕,得到的福報會是重生于天堂華廈。在《施分別經》中說,一件供養物的純淨,有賴于施者有德,有賴于受者有德,有賴于施受者雙方有德,如果雙方都不虔誠,那麼禮物就不純淨。傳播佛法( Dhammadana,法施) 據說是超過了一切其它形式的布施(法句經354)。

  在相應部經文中,提到五種禮物,自古以來受心地尊貴者的高度景仰。它們的價值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容置疑。有智慧的隱者與婆羅門對它們有著最高的敬意。這個布施指的是對五戒一絲不苟的持守。這樣做,他會給一切衆生帶來無畏、慈愛、與善意。如果一個人能以自己的行爲給別人——不僅人類,而且一切衆生——帶來安全感與自由感 ,那是他能做的最高形式的布施。

  

  受施者

  經文中也描述了布施應該贈與的對象( A.iii,41)。客人、旅人、和病人應施以好客與關懷。饑荒時期對困難者應慷慨相助。對有戒德者,應供以頭期收獲的果實。經文中有一個反複出現的詞組,指特別需要公衆慷慨布施的對象。他們是: 隱者、婆羅門、潦倒者、旅人、遊方者、乞食者。隱者與婆羅門是宗教人士,不得工錢。他們爲居家人提供靈性指導,因此應當護持他們。窮人需要幫助,富者藉助窮人,獲得精神上的財富。在交通設施匮乏的時代,公衆當出面對旅人多加關照。佛教認爲對上述這幾類人給予幫助,是道義上的責任。

  在增支部中,佛陀以祭獻儀式用詞,描述了必須以細心與敬意照應的叁種聖火(增支部 A.iv,44)。它們是, ahuneyyaggi, gahapataggi 與 dakkhineyyaggi。佛陀解釋說, ahuneyyaggi 意思是雙親,應當尊敬與照顧他們。 Gahapataggi意思是妻兒、員工與仰賴爲生者。 Dakkineyyaggi代表宗教人士,或者已證得阿羅漢果、或者已走上滅除負面心理素質 的 修練 之道者 。這些人都應當如照顧聖火一般予以盡心照應。根據《大吉祥經》,一位居家者款待親戚,是大吉大利的善行之一。 

  拘薩羅國國王有一次問佛陀,布施應該給送給誰(相應部 S.i,98)。佛陀答,布施應給施者給了之後心有喜樂的人。接著國王再問: 施舍應給予誰,才能獲得大果報

   佛陀把兩者看成不同的問題,答道,布施給有德者得大果報。他又進一步闡明,供養那些滅除五蓋、具備了戒、定、慧、解脫與解脫知見的有德隱者,最有果報。

  在相應部( S.i,233)中,天神之王向佛陀請教同樣問題: 禮物贈給誰,會帶來最大果報

   佛陀答,贈予僧伽的禮物會得到最大的果報。在這裏佛陀專門指明,他所說的“僧伽”,意爲由正直、尊貴的成員組成的僧團,他們已經進入聖道、證得聖果、具備了戒德、定力與明辨。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在比丘律裏,僧伽意味著人數足夠、可行種種宗教活動的僧團(律藏 Vin. i,319); 但在經文中,“僧伽”意味著四雙尊貴者、八輩超凡者,也就是,趨 向 初果、不還、一還、與阿羅漢道 者 、及已證得上述四果 者 。

  《馬诃經》中(經集 Sn.p.86)詳述了阿羅漢的美德,闡明這是欲求福德者應該供養的對象。《婆羅門相應》中說,供養那些知道自己前世、見過天界與地獄界、終止了重生、已證得最高智識的人最有果報。因此經中把戒德圓滿的尊貴者組成的僧伽描述爲福田( punnakkhetta,中部 M.i,447)。正如在一塊水足土肥之地裏播種會得到豐收,把供養送給八聖道上有成就者,會得到大果報(增支部 A.iv,238; i,162)。《法句經》中說,如雜草爲田地的汙點,人的汙點是貪、瞋、癡,因此給予那些已滅除汙點的人,會有大果報( Dhp356-59)。布施的果報,更多以接受者的品質,而非以禮物的數量與價值來衡量。

  在增支部( A.iv,392-95)經文中,記載了菩薩(譯按:指世尊前世)作供養的傳奇故事,當時他是一位名爲毗拉瑪的婆羅門; 他不僅把食物、飲料、衣物,還把大量金銀、大象、奶牛、馬車,送給任何前來領取的人。不過這樣做就福德 而言並非殊有價值,因爲沒有尊貴的應供者。據說,以缽食只供養一位有正見的入流者,也比如 毗拉瑪那樣廣泛施予更有福德。以缽食…

《巴利經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爾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