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经典中的布施
[作者]莉莉-德西尔瓦
[中译]良稹
Giving in the Pali Canon
by Lily de Silva
巴利经文中把布施(dana)赞为高尚美德。实际上它是走向解脱的第一步。 佛陀对新来者的分步说法是以讲解布施这个美德开始的 ( danakatha,律藏 Vin.i,15,18)。三种基本福德( punnakiriyavatthu)之中,以布施为首,另两种为持戒与禅定(直译为心智培养)(增支部 A.iv,241)。在佛陀的十大至高成就(十波罗密)之中,布施也居首位。因此,在通往解脱、成就阿罗汉与佛陀之路上,首先应当修习布施。
布施的作用
布施在佛教心灵净化过程中占有首要地位,因为它是对付贪欲的最佳武器,而贪欲( lobha)在三大不良根本动机中居于首位。利己与自私包裹着贪欲,因为我们把身份与财产当成“我”和“我的”。布施作为治疗自私与贪欲之病的良药,有助于化解利己主义。《诸天相应》里告诫说,“克服贪欲的杂染,修持布施(相应部 S.i,18)。” 《法句经》中也提醒我们以慷慨克服悭吝( Dhp223)。
以一个人的贪欲与自私程度,修持相应程度的布施美德却不容易。因此《诸天相应》中把施舍等同于交战(相应部 S.i,20)。他必须与贪婪的恶势力争斗才能下决心把自己珍爱、有用的东西赠给他人。中部《鹌喻经》中藉比喻说明,缺乏灵性力量者放弃自己熟悉之物是何等困难(中部 M.i,449); 小鹌鹑身陷松弛腐烂的爬藤中也会死去。尽管松弛腐烂的爬藤是小鸟的束缚,对强壮的大象来说,铁链也不算大枷锁; 同样,一位个性软弱的潦倒贫者,会难于舍弃仅有的一点物品,而个性坚强的君王,一旦确信贪欲的危险,甚至可以放弃整个王国。
悭吝并非是布施的唯一障碍, 失慎 、对业力与轮回的无知也同样是原因(相应部 S.i,18)。假如一个人了解布施的道德善益,他会警觉地抓住各种机会修持这个大德。佛陀曾言,世人若知自己布施的价值,每餐饭都不会不与他人共享(自说经 It.p,18)。
施者的素养
经文中(例如, D.i,137)用了若干名词形容施者的素养。他是个有信者( saddha),相信有德人生的尊贵、相信业与轮回。他相信人在道德与灵性上达到圆满的可能性。简言之,他非是一 位 物质主义者,他对佛、法、僧有信心。他不仅是施者( dayako),而是个尊贵的施者( danapati)。在经疏中对“尊贵的施者”这个概念解释如下: “乐于甘美之物,却把不美之物赠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礼的奴隶。把自己同样喜爱之物赠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礼的友人。自己安于所有,却把甘美之物赠予他人,他是尊贵的施者,是布施之礼的长老与主人。”
经文中还形容施者是对困难者敞开大门者( anavatadvaro)。他对隐者、婆罗门、潦倒者、旅人、游方者、乞食者,有如一座甘泉。这样的人是在行福德。他慷慨大度( muttacago)、愿意与他人分享福报( danasamvibhagarato)。他是了解穷困者难处的慈善者( vadannu)。他慷慨大度、有求必应( payatapani)。他是值得相求的人( yacayogo)、他乐于布施穷人( vossaggarato)、他有布施之心( cagaparibhavitacitto)。经文中以这些专词形容心地慷慨者的素质。
一位尊贵的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常有喜悦(增支部 A.iii,336)。布施前,他喜悦地期待着行使赠予的机会。在布施时,为提供他人之需而喜悦。布施后,他满足于行了一件善事。经文中把布施列为君子的重要素养( A.iv,220)。佛陀称正当致富者把财富布施给穷人为有双 目 者,只挣财富不行福德者为独 目 者( A.i,129-30)。富者对财富独享不散,被称为自掘坟墓(小部经集 Sn.102)。
布施之物
几乎任何有用物品,俱可为布施之礼。《义释经》中( ND.2,523)列出十四项适于行善的布施物品。它们是: 僧袍、钵食、居住地、医药等病者之需、食物、饮料、布料、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铺、房屋与灯具。修习布施不需有大量财富,因为那是各予所有。从自己卑微所得中行布施,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相应部 S.i,18;法句经 Dhp224)。一个人勉强糊口,尽己所能照顾家庭,但坚持正命,而且特地从有限之得中行布施,他的慷慨等价于一千次祭献( S.i,19-20)。佛陀曾盛赞以来路正当的财富作供养(增支部 A.iii,354; 如是语 It.p.66; A.iii,45-46)。他说,一个居家人这样做,会立刻从此幸运。在《经集》的《马诃经》中,马诃说自己把正当途径获得的财富大量散给穷人,得到佛陀的高度赞扬。
即使布施少量的物品,只要满怀信心,也可以从此得到喜乐。在《天宫事》中就有许多例子。根据其中的《阿迦玛施主天宫事》( Acamadayakavimanavatthu),带着崇敬之心,对一位杰出的阿罗汉供养一小块米糕,得到的福报会是重生于天堂华厦。在《施分别经》中说,一件供养物的纯净,有赖于施者有德,有赖于受者有德,有赖于施受者双方有德,如果双方都不虔诚,那么礼物就不纯净。传播佛法( Dhammadana,法施) 据说是超过了一切其它形式的布施(法句经354)。
在相应部经文中,提到五种礼物,自古以来受心地尊贵者的高度景仰。它们的价值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容置疑。有智慧的隐者与婆罗门对它们有着最高的敬意。这个布施指的是对五戒一丝不苟的持守。这样做,他会给一切众生带来无畏、慈爱、与善意。如果一个人能以自己的行为给别人——不仅人类,而且一切众生——带来安全感与自由感 ,那是他能做的最高形式的布施。
受施者
经文中也描述了布施应该赠与的对象( A.iii,41)。客人、旅人、和病人应施以好客与关怀。饥荒时期对困难者应慷慨相助。对有戒德者,应供以头期收获的果实。经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组,指特别需要公众慷慨布施的对象。他们是: 隐者、婆罗门、潦倒者、旅人、游方者、乞食者。隐者与婆罗门是宗教人士,不得工钱。他们为居家人提供灵性指导,因此应当护持他们。穷人需要帮助,富者藉助穷人,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在交通设施匮乏的时代,公众当出面对旅人多加关照。佛教认为对上述这几类人给予帮助,是道义上的责任。
在增支部中,佛陀以祭献仪式用词,描述了必须以细心与敬意照应的三种圣火(增支部 A.iv,44)。它们是, ahuneyyaggi, gahapataggi 与 dakkhineyyaggi。佛陀解释说, ahuneyyaggi 意思是双亲,应当尊敬与照顾他们。 Gahapataggi意思是妻儿、员工与仰赖为生者。 Dakkineyyaggi代表宗教人士,或者已证得阿罗汉果、或者已走上灭除负面心理素质 的 修练 之道者 。这些人都应当如照顾圣火一般予以尽心照应。根据《大吉祥经》,一位居家者款待亲戚,是大吉大利的善行之一。
拘萨罗国国王有一次问佛陀,布施应该给送给谁(相应部 S.i,98)。佛陀答,布施应给施者给了之后心有喜乐的人。接着国王再问: 施舍应给予谁,才能获得大果报
佛陀把两者看成不同的问题,答道,布施给有德者得大果报。他又进一步阐明,供养那些灭除五盖、具备了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的有德隐者,最有果报。
在相应部( S.i,233)中,天神之王向佛陀请教同样问题: 礼物赠给谁,会带来最大果报
佛陀答,赠予僧伽的礼物会得到最大的果报。在这里佛陀专门指明,他所说的“僧伽”,意为由正直、尊贵的成员组成的僧团,他们已经进入圣道、证得圣果、具备了戒德、定力与明辨。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在比丘律里,僧伽意味着人数足够、可行种种宗教活动的僧团(律藏 Vin. i,319); 但在经文中,“僧伽”意味着四双尊贵者、八辈超凡者,也就是,趋 向 初果、不还、一还、与阿罗汉道 者 、及已证得上述四果 者 。
《马诃经》中(经集 Sn.p.86)详述了阿罗汉的美德,阐明这是欲求福德者应该供养的对象。《婆罗门相应》中说,供养那些知道自己前世、见过天界与地狱界、终止了重生、已证得最高智识的人最有果报。因此经中把戒德圆满的尊贵者组成的僧伽描述为福田( punnakkhetta,中部 M.i,447)。正如在一块水足土肥之地里播种会得到丰收,把供养送给八圣道上有成就者,会得到大果报(增支部 A.iv,238; i,162)。《法句经》中说,如杂草为田地的污点,人的污点是贪、瞋、痴,因此给予那些已灭除污点的人,会有大果报( Dhp356-59)。布施的果报,更多以接受者的品质,而非以礼物的数量与价值来衡量。
在增支部( A.iv,392-95)经文中,记载了菩萨(译按:指世尊前世)作供养的传奇故事,当时他是一位名为毗拉玛的婆罗门; 他不仅把食物、饮料、衣物,还把大量金银、大象、奶牛、马车,送给任何前来领取的人。不过这样做就福德 而言并非殊有价值,因为没有尊贵的应供者。据说,以钵食只供养一位有正见的入流者,也比如 毗拉玛那样广泛施予更有福德。以钵食…
《巴利经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尔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