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养一位不还者的福德,甚于供养一百位入流者。接下来的次序为不还者、阿罗汉、辟支佛、与正觉佛。以钵食供养佛陀与僧伽的福德,又高于单独供养佛陀。甚至更有福德的是,造一座寺院请僧伽常住,归依三宝则更佳。更有价值的是持守五戒。比之福德更高的是培养慈心,最有福德的是,洞见无常,趋向涅槃。
布施的动机
经文中记载过各种布施动机。增支部中( A.iv,236)罗列了以下八种:
1. Asajja danam deti: 带着恼意布施、或刻意冒犯受供者、或以侮辱之意赠予。
2. Bhaya danam deti: 畏惧也可以是某人供养的动机。
3. Adasi me ti danam deti: 还愿,作为过去对自己恩惠的回报。
4. Dassati me ti danam deti: 希望此时馈赠在将来获得同类回报。
5. Sadhu danan ti danam deti: 他布施是因布施为善事。
6. Aham pacami,ime ne pacanti,na arahami pacanto apacantanam adatun ti danam deti: 有些人以这样的利他动机布施:“我煮食,他们不煮。煮食的人不该不给那些不煮食的人。”
7. Imam me danam dadato kalyano kittisaddo abbhuggacchati ti danam deti: 有些人供养是为了赢得好名声。
8. Cittalankara-cittaparikkarattham danam deti: 还有人布施是为了装点与美化心智。
偏 好 、恶意与痴迷也被列为布施的动机。有时布施是为了维持一个长久的家族传统。死后重生于天界是另一个主要动机。布施给有些人带来愉快,他们带着赢得心智喜悦的目的布施( A . iv.236)。
然而经中说( A.iv,62),布施应该不带任何期许,也不应带着对受施者的执取。假如布施时想着积攒以后所用的物事,那是一种低下的布施; 想着死后享受的果报,也同样是一种低下的布施。唯一正确的布施动机应该是美化心智,遣除内心贪婪自私的丑恶。
布施的方式
经文中认为布施的方式极其重要(例如,增支部 A.iii,172)。无论礼物大小,布施者在赠予时的态度不同,对施受两者间善意的培养,有天壤之别。赠予的方式应使受者无屈辱、渺小、受伤之感。需要帮助的人,带着难堪之心相求,施者的责任是不让他更难堪,增加他业已沉重的负担。 Cittikatva danam deti: 意思是,布施必须带着相应的关切与尊重。应该使受供者有受欢迎之感。当一件礼物以这般的温暖相赠时,在赠者与受者之间会产生一种牢固而互益的友谊, Sahattha deti: 他应当亲手布施。在布施时亲自参与是大有益的。这样做促进了施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布施的社会价值正在于此。当布施以亲身参与的暖意进行时,社会将以相互关心与照应的风气团结在一起。 Na apaviddham deti: 他不应当布施只适于扔弃之物。他应当注意只 布 施有用而适当的物事。 Na anagamanaditthiko deti: 他不应当以冷淡的方式布施,令受者不愿再来。
带着信念布施( saddhaya deti),在经文中广受赞扬(增支部 A.iii , 172)。特别是在供养僧侣时,应当带着相应的恭敬与尊敬,乐于有此服务的机会。他还应当在急需时应时布施。这样的及时供养最有价值,因为他们宽解了求者的焦虑与压力。他应当带着利他动机布施,唯一目的是帮助有难处者。在布施时,他应该注意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佛陀曾赞扬带着理解与审慎布施的做法。如果有助于受者的福祉,那么这样的布施是明智的。但若是有害于受者的福祉,那么他应当小心谨慎。上述的布施方式受到高度赞扬,被称为尊贵的布施。一件礼物具有价值,不仅在于布施什么,而且在于布施的方式。一个人也许不能够赠一件昂贵礼物,但他总能以赠礼的方式,使受者感受到关怀。
布施的价值
许多经文罗列了布施的各种益处。布施促进社会交流与团结。它是有者与无者之间弥补心理差距的最佳方式,其意义远大于物质经济本身。《马诃经》中说,当一个人确立了慷慨之心时,可以消解仇恨( Sn.506)。 心地 慷慨 者 会赢得他人的喜爱,许多人愿与他交往。布施可以巩固友谊( Sn.187)。
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供养之后发愿重生于某个特定域界,这个愿望只有在有戒德时才能实现,否则无效(增支部 A.iv , 239)。根据一部经文( A.iv,241-43),如果一个人的布施与戒德修习有限、且对禅定一无所知,那么他会在人界得到不幸的重生。一个人对布施与戒德修到一定程度、但对禅定一无所知,那么他会在人界得到良好的重生。但是那些大力修习布施与戒德,也对禅定一无所知的人,却有可能重生于某个天界。他们会在寿命、美貌、喜悦、名声、五种享乐上,超过其他天神。
在增支部中( A.iv,79)罗列了布施可以获得的一些世俗果报。一位慷慨好施者、而非吝啬者,会赢得人们的同情; 阿罗汉们会朝他走去,首先接受他的布施、对他传法。他的好名声会传播开来。他可以带着自信与尊严参加任何集会。他在死后会重生于喜悦的域界。另一部经( A.iii,41)补充说,一位慷慨好施者会受人欢迎;圣者与他交往,他以完成家主的责任而心满意足。
经上说,一位赠予他人生命、美貌、喜悦、力量与智力的布施 [食物] 者,藉把这些素质馈赠他人,自己也成了受益者(增支部 A.iii,42)。在另一部经里则以简明一句话表达了同样意思:种什么收获什么(相应部 S.i,227)。
带着信心布施,在果报实现时会得到财富与美貌。另外,带着相应的恭敬作供养,他的妻儿、下属与仆人也会恭顺、有责任心、通情达理。及时供养不仅可以得到巨富,而且也会得到及时之需。带着真诚的助人愿望布施、他可以得到巨富、享受最好的感官之乐。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他不会受到火灾、水灾、盗贼、王权与恨心子孙 等 的伤害( A.iii,172)。
供养走在八圣道上的隐者与婆罗门会得到神奇的果报,如同在一块富饶、水足、遍耕的良田里播种,会得到大丰收( A.iv,238)。不带任何期许的布施可以重生于梵天,在那里最后还可能成为不还者( A.iv,62)。
在《施分别经》中,列出了一系列布施对象,所得福德是这样依次递增的。把一件物事给一头动物带来一百倍果报。赠与一位道德不佳者的礼物带来一千倍果报。赠给一位有德者的礼物带来一万倍果报。赠与一位非佛教者,此人已不再执取于感官之乐,所得果报为一千万的十万倍。当一件礼物赠给一位趋入流道者,所得果报不可计数。那么一件礼物赠给一位入流者、一还者、不还者、阿罗汉、辟支佛与完全觉醒的佛陀,福德又怎么说呢?
同一部经中又强调说,赠给僧伽团体的礼物比起赠给某一位比丘个人更有价值。据说远久之后会有一位道德败坏邪恶的佛教比丘,仅在衣领上着黄色代表他的僧侣地位。即使布施这样一位比丘,如果是以僧伽的名义布施,也比单独布施一位比丘本人,福德要多得多。但是,应当注意到,这句话与经中其它地方表达的意见 并 不一致,在别处说的是,赠与有德者而不是不道德者,才有大福德,显然不能排除这句话作为后来一个推论的可能性。
佛陀有一次曾经说,即使在把涮盘水倒掉时带着布施之心,想着:“愿这洗盘水里的食物颗粒,成为地上生灵的食物”,也是一件有德之举。那么,如果布施食物给一个人,会有多少福德!不过那篇经文紧跟一句说,布施一位有德者,会有更多福德(增支部 A.i,161)。
另一部经中说( A.iii,336),布施时拥有了六个特别的素质时,所积累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其中三种素质属于施者,三种属于受者。施者应当在布施之前对馈赠心怀喜悦,他在布施时应当愉快,他在布施后应当心怀满足。因此是布施前、布施中、布施后不着贪欲的尊贵意念,才使他的礼物成为真正的大礼。受者也应当是弃除了贪、瞋、痴,或者已开始了消除这些不良心理素质的修练过程。据说,当布施的施者与受者具备这些素质时,福德如大海之水一般不可估量。
有一次,佛陀问毗沙卡,她对自己乐善好施的优点有什么看法(律藏 Vin.i,293-94),于是毗沙卡对自己布施所期待的回报,作了一番博学的解释。她说,当听闻某一位比丘或比丘尼证得了任何圣果,如果那位比丘或者比丘尼曾经来访过舍卫城,她便可以肯定他/她曾得益于自己长期不断的供养。当她观想自己曾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他/她的灵性成就作过贡献,心里就升起极大的愉悦。 愉悦的心中就有喜。心中有喜时,身体放松下来。当身体放松时,就有了自在,助心入定。那样就有助于培养五根、五力、七觉支。这就是她乐善好施所期待的益处。佛陀对于她的回答如此欢喜,大声赞道:“善哉、善哉、善哉。”
很明显,单单布施并不足以导致苦的终结。被佛陀称为最大布施者之一的给孤独长者,只成为一位入流者。特别是,布施必须由戒德的巩固,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尽管给孤独戒德无缺,经中并没有在哪里提到他曾修习禅定。因此,即使他有着乐善好施的慷慨,他只能是一位入流者。
在《卡提迦拉经》(中部 M.ii,52陶师经)中记载了一个独特的布施故事,其中布施者甚至不在场。陶工卡提迦拉是迦叶佛的主要供养者。他本人是不还果者,因需照顾年老眼盲的父母而不愿出家,他以自己的尊贵行为与敬意,得到了佛的高度信任。有一天迦叶佛托钵时来到他家,但卡提迦拉不在。他向盲眼的父母询问陶工 何 在,他们答:出门了,请佛进来,从锅盘中自行取食。佛照办了。卡提迦拉回来时询问,是谁取走了食物,父母告诉他,佛来过了,他们请他自己取食。卡提迦拉觉得佛对他如此信任,因此很高兴。据说,他的喜乐持续了两周,父母的喜乐一周不褪。
同一部经报道,另一次,迦叶佛的寺院屋顶漏水。他派比丘去卡提迦拉家里取一些茅草,他当时不在家。比丘们回来说,除了屋顶上的草,别处没有。佛陀让比丘们从屋顶上取草。比丘们开始从屋顶拿草时,卡提迦拉年老的父母探问是谁。比丘们说明情况,父母说:“请拿走所有的草”。卡提迦拉听说后,对于佛的信任深深感动。升起的喜乐持续了两周,父母的喜乐一周不褪。于是卡提迦拉的房子有三个月只见天空、不见屋顶,但是据说那幢房子不受雨水侵湿。
如本文起始所述,布施居福德之首。它也是利益他人的四种方法之一( cattari sangahavatthuni,四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觉悟所必须的三十七道品当中,从不曾把布施列为必要的因素之一。有的列表中包括五种素养——信念、戒德、学问、舍离、智慧,这里说的是舍离( caga),而非布施( dana)。从根植于内心的美德 角度 考虑,布施与舍离之间也许是有 一定 区别的。布施是指赠与的动作本身,舍离则是指藉反复布施、根植于心的慷慨态度。 Caga 这个词字面意义是放弃、放下,意思是藉由舍 离 ,放松对个人财产的自私执取。人们布施时,甚至可以怀着偏意、恶意、恐惧、痴迷、与追求名声等心态,但舍 离 则是一种正面的慷慨美德。
佛陀教导的是一套逐步把自己清空的过程。它起始于放弃个人的外在所有。当慷慨好施的素质开始培养起来、同时又有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见,他会对感官之乐失去追求兴趣 ( nibbindati) 。在这个阶段,他会放弃居家生活而出家。接下来,藉 由 守护感官之门,他清空感官输入。藉 由 禅定( bhavana),他清空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杂染,补充以正面的尊贵素养。但是,这整个脱离负面心理素质的过程,起始于布施。
(本文引用的经典卷页数以牛津巴利圣典学会出版的巴利三藏为参照 。)
中译注: ahuneyyaggi, gahapataggi, dakkhineyyaggi为吠陀传统的三种祭火: 祖先火、家主火、供养火。
《巴利经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尔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