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經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爾瓦)▪P2

  ..續本文上一頁供養一位不還者的福德,甚于供養一百位入流者。接下來的次序爲不還者、阿羅漢、辟支佛、與正覺佛。以缽食供養佛陀與僧伽的福德,又高于單獨供養佛陀。甚至更有福德的是,造一座寺院請僧伽常住,歸依叁寶則更佳。更有價值的是持守五戒。比之福德更高的是培養慈心,最有福德的是,洞見無常,趨向涅槃。

  

  布施的動機

  經文中記載過各種布施動機。增支部中( A.iv,236)羅列了以下八種:

  1. Asajja danam deti: 帶著惱意布施、或刻意冒犯受供者、或以侮辱之意贈予。

  2. Bhaya danam deti: 畏懼也可以是某人供養的動機。

  3. Adasi me ti danam deti: 還願,作爲過去對自己恩惠的回報。

  4. Dassati me ti danam deti: 希望此時饋贈在將來獲得同類回報。

  5. Sadhu danan ti danam deti: 他布施是因布施爲善事。

  6. Aham pacami,ime ne pacanti,na arahami pacanto apacantanam adatun ti danam deti: 有些人以這樣的利他動機布施:“我煮食,他們不煮。煮食的人不該不給那些不煮食的人。”

  7. Imam me danam dadato kalyano kittisaddo abbhuggacchati ti danam deti: 有些人供養是爲了贏得好名聲。

  8. Cittalankara-cittaparikkarattham danam deti: 還有人布施是爲了裝點與美化心智。

  偏 好 、惡意與癡迷也被列爲布施的動機。有時布施是爲了維持一個長久的家族傳統。死後重生于天界是另一個主要動機。布施給有些人帶來愉快,他們帶著贏得心智喜悅的目的布施( A . iv.236)。

  然而經中說( A.iv,62),布施應該不帶任何期許,也不應帶著對受施者的執取。假如布施時想著積攢以後所用的物事,那是一種低下的布施; 想著死後享受的果報,也同樣是一種低下的布施。唯一正確的布施動機應該是美化心智,遣除內心貪婪自私的醜惡。

  

  布施的方式

  經文中認爲布施的方式極其重要(例如,增支部 A.iii,172)。無論禮物大小,布施者在贈予時的態度不同,對施受兩者間善意的培養,有天壤之別。贈予的方式應使受者無屈辱、渺小、受傷之感。需要幫助的人,帶著難堪之心相求,施者的責任是不讓他更難堪,增加他業已沈重的負擔。 Cittikatva danam deti:  意思是,布施必須帶著相應的關切與尊重。應該使受供者有受歡迎之感。當一件禮物以這般的溫暖相贈時,在贈者與受者之間會産生一種牢固而互益的友誼, Sahattha deti: 他應當親手布施。在布施時親自參與是大有益的。這樣做促進了施者與受者之間的關系,布施的社會價值正在于此。當布施以親身參與的暖意進行時,社會將以相互關心與照應的風氣團結在一起。 Na apaviddham deti: 他不應當布施只適于扔棄之物。他應當注意只 布 施有用而適當的物事。 Na anagamanaditthiko deti: 他不應當以冷淡的方式布施,令受者不願再來。

  帶著信念布施( saddhaya deti),在經文中廣受贊揚(增支部 A.iii , 172)。特別是在供養僧侶時,應當帶著相應的恭敬與尊敬,樂于有此服務的機會。他還應當在急需時應時布施。這樣的及時供養最有價值,因爲他們寬解了求者的焦慮與壓力。他應當帶著利他動機布施,唯一目的是幫助有難處者。在布施時,他應該注意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佛陀曾贊揚帶著理解與審慎布施的做法。如果有助于受者的福祉,那麼這樣的布施是明智的。但若是有害于受者的福祉,那麼他應當小心謹慎。上述的布施方式受到高度贊揚,被稱爲尊貴的布施。一件禮物具有價值,不僅在于布施什麼,而且在于布施的方式。一個人也許不能夠贈一件昂貴禮物,但他總能以贈禮的方式,使受者感受到關懷。

  

  布施的價值

  許多經文羅列了布施的各種益處。布施促進社會交流與團結。它是有者與無者之間彌補心理差距的最佳方式,其意義遠大于物質經濟本身。《馬诃經》中說,當一個人確立了慷慨之心時,可以消解仇恨( Sn.506)。 心地 慷慨 者 會贏得他人的喜愛,許多人願與他交往。布施可以鞏固友誼( Sn.187)。

  經中說,如果一個人在供養之後發願重生于某個特定域界,這個願望只有在有戒德時才能實現,否則無效(增支部 A.iv , 239)。根據一部經文( A.iv,241-43),如果一個人的布施與戒德修習有限、且對禅定一無所知,那麼他會在人界得到不幸的重生。一個人對布施與戒德修到一定程度、但對禅定一無所知,那麼他會在人界得到良好的重生。但是那些大力修習布施與戒德,也對禅定一無所知的人,卻有可能重生于某個天界。他們會在壽命、美貌、喜悅、名聲、五種享樂上,超過其他天神。  

  在增支部中( A.iv,79)羅列了布施可以獲得的一些世俗果報。一位慷慨好施者、而非吝啬者,會贏得人們的同情; 阿羅漢們會朝他走去,首先接受他的布施、對他傳法。他的好名聲會傳播開來。他可以帶著自信與尊嚴參加任何集會。他在死後會重生于喜悅的域界。另一部經( A.iii,41)補充說,一位慷慨好施者會受人歡迎;聖者與他交往,他以完成家主的責任而心滿意足。

  經上說,一位贈予他人生命、美貌、喜悅、力量與智力的布施 [食物] 者,藉把這些素質饋贈他人,自己也成了受益者(增支部 A.iii,42)。在另一部經裏則以簡明一句話表達了同樣意思:種什麼收獲什麼(相應部 S.i,227)。

  帶著信心布施,在果報實現時會得到財富與美貌。另外,帶著相應的恭敬作供養,他的妻兒、下屬與仆人也會恭順、有責任心、通情達理。及時供養不僅可以得到巨富,而且也會得到及時之需。帶著真誠的助人願望布施、他可以得到巨富、享受最好的感官之樂。布施時不傷害自己與他人,他不會受到火災、水災、盜賊、王權與恨心子孫 等 的傷害( A.iii,172)。 

  供養走在八聖道上的隱者與婆羅門會得到神奇的果報,如同在一塊富饒、水足、遍耕的良田裏播種,會得到大豐收( A.iv,238)。不帶任何期許的布施可以重生于梵天,在那裏最後還可能成爲不還者( A.iv,62)。

  在《施分別經》中,列出了一系列布施對象,所得福德是這樣依次遞增的。把一件物事給一頭動物帶來一百倍果報。贈與一位道德不佳者的禮物帶來一千倍果報。贈給一位有德者的禮物帶來一萬倍果報。贈與一位非佛教者,此人已不再執取于感官之樂,所得果報爲一千萬的十萬倍。當一件禮物贈給一位趨入流道者,所得果報不可計數。那麼一件禮物贈給一位入流者、一還者、不還者、阿羅漢、辟支佛與完全覺醒的佛陀,福德又怎麼說呢?

  同一部經中又強調說,贈給僧伽團體的禮物比起贈給某一位比丘個人更有價值。據說遠久之後會有一位道德敗壞邪惡的佛教比丘,僅在衣領上著黃色代表他的僧侶地位。即使布施這樣一位比丘,如果是以僧伽的名義布施,也比單獨布施一位比丘本人,福德要多得多。但是,應當注意到,這句話與經中其它地方表達的意見 並 不一致,在別處說的是,贈與有德者而不是不道德者,才有大福德,顯然不能排除這句話作爲後來一個推論的可能性。

  佛陀有一次曾經說,即使在把涮盤水倒掉時帶著布施之心,想著:“願這洗盤水裏的食物顆粒,成爲地上生靈的食物”,也是一件有德之舉。那麼,如果布施食物給一個人,會有多少福德!不過那篇經文緊跟一句說,布施一位有德者,會有更多福德(增支部 A.i,161)。 

  另一部經中說( A.iii,336),布施時擁有了六個特別的素質時,所積累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叁種素質屬于施者,叁種屬于受者。施者應當在布施之前對饋贈心懷喜悅,他在布施時應當愉快,他在布施後應當心懷滿足。因此是布施前、布施中、布施後不著貪欲的尊貴意念,才使他的禮物成爲真正的大禮。受者也應當是棄除了貪、瞋、癡,或者已開始了消除這些不良心理素質的修練過程。據說,當布施的施者與受者具備這些素質時,福德如大海之水一般不可估量。

  有一次,佛陀問毗沙卡,她對自己樂善好施的優點有什麼看法(律藏 Vin.i,293-94),于是毗沙卡對自己布施所期待的回報,作了一番博學的解釋。她說,當聽聞某一位比丘或比丘尼證得了任何聖果,如果那位比丘或者比丘尼曾經來訪過舍衛城,她便可以肯定他/她曾得益于自己長期不斷的供養。當她觀想自己曾在某種程度上對于他/她的靈性成就作過貢獻,心裏就升起極大的愉悅。 愉悅的心中就有喜。心中有喜時,身體放松下來。當身體放松時,就有了自在,助心入定。那樣就有助于培養五根、五力、七覺支。這就是她樂善好施所期待的益處。佛陀對于她的回答如此歡喜,大聲贊道:“善哉、善哉、善哉。”

  很明顯,單單布施並不足以導致苦的終結。被佛陀稱爲最大布施者之一的給孤獨長者,只成爲一位入流者。特別是,布施必須由戒德的鞏固,才能得到好的果報。盡管給孤獨戒德無缺,經中並沒有在哪裏提到他曾修習禅定。因此,即使他有著樂善好施的慷慨,他只能是一位入流者。

  在《卡提迦拉經》(中部 M.ii,52陶師經)中記載了一個獨特的布施故事,其中布施者甚至不在場。陶工卡提迦拉是迦葉佛的主要供養者。他本人是不還果者,因需照顧年老眼盲的父母而不願出家,他以自己的尊貴行爲與敬意,得到了佛的高度信任。有一天迦葉佛托缽時來到他家,但卡提迦拉不在。他向盲眼的父母詢問陶工 何 在,他們答:出門了,請佛進來,從鍋盤中自行取食。佛照辦了。卡提迦拉回來時詢問,是誰取走了食物,父母告訴他,佛來過了,他們請他自己取食。卡提迦拉覺得佛對他如此信任,因此很高興。據說,他的喜樂持續了兩周,父母的喜樂一周不褪。

  同一部經報道,另一次,迦葉佛的寺院屋頂漏水。他派比丘去卡提迦拉家裏取一些茅草,他當時不在家。比丘們回來說,除了屋頂上的草,別處沒有。佛陀讓比丘們從屋頂上取草。比丘們開始從屋頂拿草時,卡提迦拉年老的父母探問是誰。比丘們說明情況,父母說:“請拿走所有的草”。卡提迦拉聽說後,對于佛的信任深深感動。升起的喜樂持續了兩周,父母的喜樂一周不褪。于是卡提迦拉的房子有叁個月只見天空、不見屋頂,但是據說那幢房子不受雨水侵濕。

  如本文起始所述,布施居福德之首。它也是利益他人的四種方法之一( cattari sangahavatthuni,四攝)。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覺悟所必須的叁十七道品當中,從不曾把布施列爲必要的因素之一。有的列表中包括五種素養——信念、戒德、學問、舍離、智慧,這裏說的是舍離( caga),而非布施( dana)。從根植于內心的美德 角度 考慮,布施與舍離之間也許是有 一定 區別的。布施是指贈與的動作本身,舍離則是指藉反複布施、根植于心的慷慨態度。 Caga 這個詞字面意義是放棄、放下,意思是藉由舍 離 ,放松對個人財産的自私執取。人們布施時,甚至可以懷著偏意、惡意、恐懼、癡迷、與追求名聲等心態,但舍 離 則是一種正面的慷慨美德。

  佛陀教導的是一套逐步把自己清空的過程。它起始于放棄個人的外在所有。當慷慨好施的素質開始培養起來、同時又有了對于事物本質的深刻洞見,他會對感官之樂失去追求興趣 ( nibbindati) 。在這個階段,他會放棄居家生活而出家。接下來,藉 由 守護感官之門,他清空感官輸入。藉 由 禅定( bhavana),他清空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雜染,補充以正面的尊貴素養。但是,這整個脫離負面心理素質的過程,起始于布施。

  (本文引用的經典卷頁數以牛津巴利聖典學會出版的巴利叁藏爲參照 。)

  

  中譯注: ahuneyyaggi, gahapataggi, dakkhineyyaggi爲吠陀傳統的叁種祭火: 祖先火、家主火、供養火。

  

  

《巴利經典中的布施(莉莉-德西爾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