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結後緣者爲結緣衆也。
以上通序已竟。
乙叁 時成就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凡說法不應于衆生根性未熟時遽說,必至衆生根性已熟,如舍利弗等叁請說法,始爲說此妙法,此爲時至因緣成就。
說法者佛,而佛爲說者,非地獄、餓鬼、畜生,非人、非天、非二乘,乃爲菩薩而說。又所說之法,非人、天之法,非二乘之法,乃大乘之法也。大乘者、乃佛本智所證之大法,此大法因隨順衆生之機,能演爲種種方便法,而此一一方便法即無不攝于大乘法中,如是所說法之文辭,即名大乘經。諸大乘經之中,惟是經有獨得之名,曰無量義,曰教菩薩法,曰佛所護念。依天親法華論,此經有十七種名,如維摩诘經亦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及楞嚴經有五名之類是也。此無量義即爲十七名中之第一,教菩薩法爲十七名中之第四,佛所護念爲十七名中之第五。無量義者,以虛空無量故世界無量,世界無量故衆生無量,衆生無量故衆生之心欲無量,衆生心欲無量故佛隨順衆生心欲說種種法亦複無量。無量者、不墮于數量,即所說法之義不可稱量測度之謂。此無量義,皆從佛智所證實相之一法所生,而此一法實相亦即無相無不相,雖假言語文字以顯現此實相,而此實相並無言語文字之相可得,此即本經之實相也。以是義故,是經爲佛唯一無上之至寶,以能生一切佛故,以一切佛以此法度叁世十方衆生故,以衆生皆當由此唯一無上之法究竟成佛故。是法所被之機,盡爲菩薩,故又名教菩薩法也。是法皆稱佛之本量而說,如佛之本智而說,爲佛所自證之法,唯佛乃知,非他衆生可得此究竟了義之法,故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而名是經爲佛所護念也。
又、大以常遍爲義,豎窮叁際爲常,橫遍十方爲遍。乘以運轉爲義,能運載一切、能轉變一切故,此見大乘之用。若以大乘之體言之,即一真法界平等真如之法性是。以乘體大故,修此大法之菩薩即以此爲境,由是發四宏誓,對治煩惱,救度衆生,成就佛業,是爲境大。因境大故起于大行,六度萬行自他雙利,是爲行大。因行增悟,了二無我,是爲智大。淨心修習菩薩功行,無有疲倦,是爲精進大。隨順衆生心性,說種種法令得受益,是爲方便善巧大。一切功德無不修習,究竟證于根本佛智,是爲證大。遍十方界,窮未來際,修菩薩道,建立佛事,是爲業用大。以上七種大,等同一味。大乘即妙法,妙法即大乘,是爲教授菩薩之大乘法也。佛所說法,皆從一實相起,流爲無量義,或頓、或漸、或大、或小。而此無量義法,或教六凡,或教二乘,均無二致,唯是一乘:以教菩薩故;以此法皆教菩薩法故;以聞佛所說一句一義,悉當成佛故;以此所說之法及受持此法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
乙四 說法依隨順威儀成就
如來說法,能隨順十方叁世諸佛說法之威儀,無不具足,故曰成就。
丙一 依叁昧之威儀成就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
佛爲大衆既說無量義經,此無量義無非隨順衆生說方便法,而實從一真法界之平等實相所生。故佛說此無量義經已,仍證入于此無量義所緣起之實相,是即無量義處叁昧也。趺、足根。跏字,古無足旁。交加也。謂兩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爲降伏坐,謂降伏妄想。以右加左,爲吉祥坐,說法時多用之。叁昧、亦譯叁摩提。叁、即正等之義。狹義亦譯正定,亦譯等持,謂平等正住其心,住一實相,如如不二。此即通用定字之義,以心住一境,心境相契于一,故曰定。至證于真如定,無明心境可分,即入無量義處之叁昧也。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者,即佛已說從一實相起之無量義後,複歸證于無量義所從起之究竟實相也。夫佛心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證于實相,何有不證之時?此言入者,系結經者就會衆觀察佛身之記載,見佛由語而默,身相由動而不動,心相由動而不動,遂以爲佛此時入于叁昧,及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耳。又、既證叁昧之後,則身亦實相,心亦實相,身心既皆爲實相,實相不動故身心亦不動也。又、佛本常定,以大智大慈故爲一切散亂沈之不定衆生,示現入定──身心不動而己。
丙二 依器世間之威儀成就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器世間、即有情衆生所共得之依報。每一衆生墮于某器世間,即爲某器世間所限,即有一共同分心理以爲依住。器世間之威儀,爲二:一、雨華,二、動地。雨華,華自空而落也。曼陀羅、雲適意。摩诃曼陀羅、雲大適意,言適大衆之意也。曼殊沙、雲柔軟。天雨衆華,爲器世間所現瑞相之一。天雨者、不必爲天神所散,天界之中自有衆華缤紛而下也。華必有果,故華有因義,古德恒以華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因行。此經所說,正顯示佛乘之因行,故有此華以爲瑞應、即表示四位之因行也。地動有六義,動、湧、震、擊、吼、爆六種是也。形搖爲動,凹凸爲湧,有聲爲震,互扣爲擊,巨響爲吼,聲異爲爆。一切諸法,不外六根、六塵、六識。六種震動,隱明震落一切根、塵、識,使衆生同能證入無量義叁昧之意。又有驚怖諸魔,警覺放逸之意。
丙叁 依衆生世間之威儀成就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本節所列,爲人衆中之四衆,非天中之八衆,及人王等衆是也。優婆者、近事之義,塞、言男,夷、言女也。夜叉、勇健暴惡之義,有天行、地行、空行叁種,爲四大天王所屬神將。摩侯羅伽、系腹行類,如大蟒之屬,亦神道中之有大威力者,壽命甚長,往往于廟中享受香火、血食等。小王、爲一國之王。轉輪聖王有四種,以福德果報,分金、銀、銅、鐵四輪王,亦稱飛行王。凡初地以上菩薩因報示現,及有聞法之緣之轉輪聖王,得因佛力來預法會。以上大衆歎未曾有者,知此瑞相由佛入叁昧而現,故贊歎歡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觀佛以求開示也。
乙五 依止說因成就
說因者、佛雖示現于十方世界,然無衆生懇切之感求,則無說法之因以爲依止。今諸大衆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于是發生渴仰希求之心而求說法,是名依止說因成就。
丙一 放光照境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凡佛說經,均有放光之瑞。其義略述如下:一、使一切衆生見佛光明之德,知佛爲世出世間之最殊勝。二、無光末由顯示一切境界。叁、佛光本無放不放之相,特隨順衆生以爲顯現。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爲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光。毫長一丈五尺,其形右卷,爲佛叁十二相之一。眉間放光,在本經之義,即以兩眉喻二乘,爲開二乘之權;于其間放光者,即顯一乘之實也。又、衆生修習,或從有門入,或從空門入,而眉間則非空非有正以顯示中道。
所照之境,位本經叁種譯本,均爲東方,則東方衆生之與佛有緣可見。又、東方爲日所從出之方,世間之光以日爲本,故東爲諸方之始,即東方爲諸佛因行之始。此之世界,指每一個大千世界而言。萬八千世界,即一萬八千個大千世界也。言一萬八千者,以萬顯萬德圓滿之果德,以八顯八正道之因行也。周遍者、普照之義,此指橫界而言。下致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此兼豎界而言矣。地獄、非有定處,非無定處,非別有處,亦非別無有處,原義即指各器世間之苦趣而言。阿鼻、雲無間,即無休息之義。阿鼻地獄居地之最下,苦無休息之所也。阿迦尼吒、有頂之義,即色界天中之色究竟天。最高之天,以無色界之非非想處天爲最,然爲定中之空境,無依報,無方所,故佛光不能照及。惟色究竟天有果報色,故佛光亦照至此天爲止。
丙二 光中所見
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複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釋光中所見,共分爲叁:一、生死流轉,即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是也。趣、歸趣之義,以六道衆生所造有漏之業,不出叁種:一、造惡業者,趣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惡趣。二、造五戒十善業者,趣人道及欲界諸天。叁、造不動業,如修有漏諸禅定者,趣色界、無色界諸天。是爲六趣衆生。盡見者,盡見此諸趣衆生,造何種因趣何種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輪回不息。于東方萬八千土,一一顯現于佛光之內。二、叁寶出現,即衆生以佛光故,能于彼淨國土中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說法;並親見諸聲聞四衆修行得道,複見彼諸大菩薩以何因緣而發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儀行菩薩道是也。叁、佛化流行,謂于佛光中見諸佛應化示現,行圓示寂,及以佛身之堅固身分舍利,建造寶塔,以明佛滅後之行化。
乙六 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
佛光照境,顯現種種瑞相,故大衆遂生渴望聞法之心。因既現如是相,必說如是法也。
丙一 彌勒示相懷疑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叁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相,我今當問。
彌勒已曾親近供養諸佛,爲一生補處菩薩,與文殊菩薩同爲釋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對此瑞相之因緣,已一目了然,本無有疑。但爲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大衆,特于此示現懷疑,因問微答以顯露將說妙法蓮華之一線消息耳。神變、即神境變。佛有十八變神通,地動爲震動變,放光爲流布變,皆爲瑞相。世尊、梵語爲婆伽梵。婆伽梵具六義,其一義爲最尊,故譯稱世…
《法華經講演錄 (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