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演录 (序品第一)▪P5

  ..续本文上一页已结后缘者为结缘众也。

  以上通序已竟。

  乙三 时成就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凡说法不应于众生根性未熟时遽说,必至众生根性已熟,如舍利弗等三请说法,始为说此妙法,此为时至因缘成就。

  说法者佛,而佛为说者,非地狱、饿鬼、畜生,非人、非天、非二乘,乃为菩萨而说。又所说之法,非人、天之法,非二乘之法,乃大乘之法也。大乘者、乃佛本智所证之大法,此大法因随顺众生之机,能演为种种方便法,而此一一方便法即无不摄于大乘法中,如是所说法之文辞,即名大乘经。诸大乘经之中,惟是经有独得之名,曰无量义,曰教菩萨法,曰佛所护念。依天亲法华论,此经有十七种名,如维摩诘经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及楞严经有五名之类是也。此无量义即为十七名中之第一,教菩萨法为十七名中之第四,佛所护念为十七名中之第五。无量义者,以虚空无量故世界无量,世界无量故众生无量,众生无量故众生之心欲无量,众生心欲无量故佛随顺众生心欲说种种法亦复无量。无量者、不堕于数量,即所说法之义不可称量测度之谓。此无量义,皆从佛智所证实相之一法所生,而此一法实相亦即无相无不相,虽假言语文字以显现此实相,而此实相并无言语文字之相可得,此即本经之实相也。以是义故,是经为佛唯一无上之至宝,以能生一切佛故,以一切佛以此法度三世十方众生故,以众生皆当由此唯一无上之法究竟成佛故。是法所被之机,尽为菩萨,故又名教菩萨法也。是法皆称佛之本量而说,如佛之本智而说,为佛所自证之法,唯佛乃知,非他众生可得此究竟了义之法,故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而名是经为佛所护念也。

  又、大以常遍为义,竖穷三际为常,横遍十方为遍。乘以运转为义,能运载一切、能转变一切故,此见大乘之用。若以大乘之体言之,即一真法界平等真如之法性是。以乘体大故,修此大法之菩萨即以此为境,由是发四宏誓,对治烦恼,救度众生,成就佛业,是为境大。因境大故起于大行,六度万行自他双利,是为行大。因行增悟,了二无我,是为智大。净心修习菩萨功行,无有疲倦,是为精进大。随顺众生心性,说种种法令得受益,是为方便善巧大。一切功德无不修习,究竟证于根本佛智,是为证大。遍十方界,穷未来际,修菩萨道,建立佛事,是为业用大。以上七种大,等同一味。大乘即妙法,妙法即大乘,是为教授菩萨之大乘法也。佛所说法,皆从一实相起,流为无量义,或顿、或渐、或大、或小。而此无量义法,或教六凡,或教二乘,均无二致,唯是一乘:以教菩萨故;以此法皆教菩萨法故;以闻佛所说一句一义,悉当成佛故;以此所说之法及受持此法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

  乙四 说法依随顺威仪成就

  如来说法,能随顺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之威仪,无不具足,故曰成就。

  丙一 依三昧之威仪成就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为大众既说无量义经,此无量义无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而实从一真法界之平等实相所生。故佛说此无量义经已,仍证入于此无量义所缘起之实相,是即无量义处三昧也。趺、足根。跏字,古无足旁。交加也。谓两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为降伏坐,谓降伏妄想。以右加左,为吉祥坐,说法时多用之。三昧、亦译三摩提。三、即正等之义。狭义亦译正定,亦译等持,谓平等正住其心,住一实相,如如不二。此即通用定字之义,以心住一境,心境相契于一,故曰定。至证于真如定,无明心境可分,即入无量义处之三昧也。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者,即佛已说从一实相起之无量义后,复归证于无量义所从起之究竟实相也。夫佛心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证于实相,何有不证之时?此言入者,系结经者就会众观察佛身之记载,见佛由语而默,身相由动而不动,心相由动而不动,遂以为佛此时入于三昧,及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耳。又、既证三昧之后,则身亦实相,心亦实相,身心既皆为实相,实相不动故身心亦不动也。又、佛本常定,以大智大慈故为一切散乱沈之不定众生,示现入定──身心不动而己。

  丙二 依器世间之威仪成就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器世间、即有情众生所共得之依报。每一众生堕于某器世间,即为某器世间所限,即有一共同分心理以为依住。器世间之威仪,为二:一、雨华,二、动地。雨华,华自空而落也。曼陀罗、云适意。摩诃曼陀罗、云大适意,言适大众之意也。曼殊沙、云柔软。天雨众华,为器世间所现瑞相之一。天雨者、不必为天神所散,天界之中自有众华缤纷而下也。华必有果,故华有因义,古德恒以华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因行。此经所说,正显示佛乘之因行,故有此华以为瑞应、即表示四位之因行也。地动有六义,动、涌、震、击、吼、爆六种是也。形摇为动,凹凸为涌,有声为震,互扣为击,巨响为吼,声异为爆。一切诸法,不外六根、六尘、六识。六种震动,隐明震落一切根、尘、识,使众生同能证入无量义三昧之意。又有惊怖诸魔,警觉放逸之意。

  丙三 依众生世间之威仪成就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本节所列,为人众中之四众,非天中之八众,及人王等众是也。优婆者、近事之义,塞、言男,夷、言女也。夜叉、勇健暴恶之义,有天行、地行、空行三种,为四大天王所属神将。摩侯罗伽、系腹行类,如大蟒之属,亦神道中之有大威力者,寿命甚长,往往于庙中享受香火、血食等。小王、为一国之王。转轮圣王有四种,以福德果报,分金、银、铜、铁四轮王,亦称飞行王。凡初地以上菩萨因报示现,及有闻法之缘之转轮圣王,得因佛力来预法会。以上大众叹未曾有者,知此瑞相由佛入三昧而现,故赞叹欢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观佛以求开示也。

  乙五 依止说因成就

  说因者、佛虽示现于十方世界,然无众生恳切之感求,则无说法之因以为依止。今诸大众现见种种瑞相不可思议,于是发生渴仰希求之心而求说法,是名依止说因成就。

  丙一 放光照境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凡佛说经,均有放光之瑞。其义略述如下:一、使一切众生见佛光明之德,知佛为世出世间之最殊胜。二、无光末由显示一切境界。三、佛光本无放不放之相,特随顺众生以为显现。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毫长一丈五尺,其形右卷,为佛三十二相之一。眉间放光,在本经之义,即以两眉喻二乘,为开二乘之权;于其间放光者,即显一乘之实也。又、众生修习,或从有门入,或从空门入,而眉间则非空非有正以显示中道。

  所照之境,位本经三种译本,均为东方,则东方众生之与佛有缘可见。又、东方为日所从出之方,世间之光以日为本,故东为诸方之始,即东方为诸佛因行之始。此之世界,指每一个大千世界而言。万八千世界,即一万八千个大千世界也。言一万八千者,以万显万德圆满之果德,以八显八正道之因行也。周遍者、普照之义,此指横界而言。下致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此兼竖界而言矣。地狱、非有定处,非无定处,非别有处,亦非别无有处,原义即指各器世间之苦趣而言。阿鼻、云无间,即无休息之义。阿鼻地狱居地之最下,苦无休息之所也。阿迦尼吒、有顶之义,即色界天中之色究竟天。最高之天,以无色界之非非想处天为最,然为定中之空境,无依报,无方所,故佛光不能照及。惟色究竟天有果报色,故佛光亦照至此天为止。

  丙二 光中所见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释光中所见,共分为三:一、生死流转,即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是也。趣、归趣之义,以六道众生所造有漏之业,不出三种:一、造恶业者,趣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恶趣。二、造五戒十善业者,趣人道及欲界诸天。三、造不动业,如修有漏诸禅定者,趣色界、无色界诸天。是为六趣众生。尽见者,尽见此诸趣众生,造何种因趣何种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轮回不息。于东方万八千土,一一显现于佛光之内。二、三宝出现,即众生以佛光故,能于彼净国土中亲见诸佛;亲闻彼诸佛说法;并亲见诸声闻四众修行得道,复见彼诸大菩萨以何因缘而发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仪行菩萨道是也。三、佛化流行,谓于佛光中见诸佛应化示现,行圆示寂,及以佛身之坚固身分舍利,建造宝塔,以明佛灭后之行化。

  乙六 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

  佛光照境,显现种种瑞相,故大众遂生渴望闻法之心。因既现如是相,必说如是法也。

  丙一 弥勒示相怀疑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相,我今当问。

  弥勒已曾亲近供养诸佛,为一生补处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对此瑞相之因缘,已一目了然,本无有疑。但为此经将欲宣布饶益将来大众,特于此示现怀疑,因问微答以显露将说妙法莲华之一线消息耳。神变、即神境变。佛有十八变神通,地动为震动变,放光为流布变,皆为瑞相。世尊、梵语为婆伽梵。婆伽梵具六义,其一义为最尊,故译称世…

《法华经讲演录 (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