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到知足,無論它們(四種資具)是好或壞,做得好或不好,在接受及運用它們時都不感到煩躁的人,便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sakena tussako)。對已得及現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便是對現有的任何資具感到知足的人(santena tussako)。Sama的意思是不會對可喜的東西感到歡喜,也不會對不可喜的東西感到生氣。以平常心(sama)對一切東西感到知足的人被稱爲平等地知足(samena tussako)。
易護持(subharo)
在依靠別人時,對別人所給的任何東西感到不滿足的人是“難護持”(dubbhara)。反之,對別人所給的任何東西感到滿足的人是“易護持”(subhara)。有四種人:(1)自己難護持的人;(2)自己容易護持的人;(3)別人難護持的人;(4)別人容易護持的人。
得到甜的東西時想要酸的東西,得到酸的東西時卻想要甜的東西的人是自己難護持的人。
反之,無論自己得到的東西是好或壞都感到知足,以及繼續自己的工作或修行的人是自己容易護持的人。
有些人甚至會在討取及(從別人之處)獲得質量優良的東西時表示不滿意。他會對別人抱怨,甚至是當著施主的面前罵說:“爲什麼供養這樣(差)的東西!”,然後把東西舍給他人。這種人是別人難護持的人。
另有一人可能會對施主供養給他的任何東西都感到滿足,無論東西是好或壞,也無論是多或少,他都表現喜悅。這種人是別人容易護持的人。
難護持的人很難培育慈愛及其他修行。因此,爲了能夠培育慈愛及其他修行,所以教導應該易護持。
《咖沙巴相應》(Kassapa Sa§yutta)
佛陀在《咖沙巴 相應》裏教導,無論是否獲得資具,人們都應該擁有正確的態度,以便不會煩躁。這是關于知足及易護持的人,所以在此我要引用它。當一個比庫前往村莊時有這樣的期望:“希望他們不會不供養;希望他們會供養。希望他們不會只供養少許;希望他們會供養許多。希望他們不會供養劣等的資具;希望他們會供養優等的資具。希望他們不會不妥善地准備便供養;希望所要供養的資具獲得妥善的准備。”那麼,如果他沒有獲得正如自己所期望的東西,他便會煩躁,感受到內心與身體上的痛苦。
另一個比庫前往村莊時沒有上述的期望,以及明白自己和那些家庭並不熟悉。這樣的比庫不會因爲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而感到煩躁,也不會因此感受到內心與身體上的痛苦。佛陀接著說:“咖沙巴前往村莊時有這樣的心態。他不會因爲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而感到煩躁,也不會因此感受到內心與身體上的痛苦。以咖沙巴作爲模範,諸比庫,我訓誡你們向他一樣地修行。”(《因緣品•咖沙巴相應•檀越家經》Nidàna Vagga, Kassapa Sa§yutta, Kulåpaka Sutta)
少事務(appakicco)
若人憂心地從事不屬于自己應做的工作,他即是忙碌的人。忽略了自己的工作,這種人會毀了自己的幸福。在佛法的修行(禅修)上,極度需要作爲一個少事務的人。那些樂于無益的工作的人,樂于新的工作的人,樂于談話的人,及樂于交友或交際的人將無法禅修,因爲他們太忙了。只專注自己的禅修,不做多余的工作的人被稱爲“少事務的人”(appakicco)。因此,《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中提到,要禅修的人必須斷除十種障礙(paëibodha)。由于只有少事務才能夠修行成功,所以說它是慈心禅的前分行道之一。
生活簡樸(sallahukavutti)
在俗世裏,擁有超過自己所需的東西是件負擔,因爲需要忙于收藏、保護及修理它們。在佛法的修行上,這樣的負擔是更加要不得的。所以這樣教導,對于只是想要修行佛法(即禅修)的比庫,他應該只保留需要用的資具;他應該輕便地走,只擁有八種資具 ,便像鳥去任何地方都只是帶著自己的翅膀。如果有許多東西,這就會成爲負擔,他將無法很好的禅修。因此在禅修上,非常需要成爲生活簡樸的人(sallahukavutti)。
諸根寂靜(santindriyo)
“諸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令諸根寂靜的意思是,在體驗可喜的目標時,抑製貪愛令它不會生起,以及在體驗不可喜的目標時,抑製瞋恨令它不會生起。對目標生起瞋恨或貪愛的人擁有煩躁的根門。他無法如願地抑製根門,反之成爲根門的欲望的隨從。這種人不會熱衷于禅修。即使他禅修,他也不會輕易地便達到禅修的目的。
對于能抑製貪愛與瞋恨、令它們不會生起的人,他的諸根不煩躁。他不會跟隨諸根的欲望,反之能夠如願地抑製諸根。這種人能夠達到禅修的目的。對于這一項,沒有禅修是不可能使得諸根寂靜的。由于是透過禅修才能使得諸根寂靜,教導“擁有寂靜的諸根”是指必須有禅修。
明智(nipako)
在世俗的事情上,若人明了及擅長于某項工作,對于做該項工作的適當時間與地點擁有明智,而且能夠預見其利益,他就能夠成功地完成該項工作。沒有這些素質及不能夠預見其利益的人不會進行該項工作。即使他們去做,他們也無法成功地完成它。同樣地,在禅修上,若人透徹地明白他正在修行的禅修業處,有智慧去分辨該修行是否正確,以及能預見其利益,他就能夠實踐該修行。不明白的人不會有心願與精進去禅修,或即使他們禅修,他們也不會成功。因此,在修行上,明智或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在整個修行上,直到證悟道果,都需要智慧。所以教導成爲“明智者”(nipako)作爲慈心禅的前分行道。
不粗魯∕不無禮(appagabbho)
Pagabbha的意思是在身語意方面粗魯或無禮。Na pagabbha或appagabbha的意思是在身語意方面不粗魯或不無禮。沒有身無禮、語無禮及意無禮的人是“不無禮者”(appagabbha)。不恭敬地坐在僧團當中、在集會處、在上座比庫面前;不讓座位給上座比庫;阻礙下座比庫,不讓他獲得座位;越過上座比庫以便獲取好的座位與美味的食物;入村時走在上座比庫的前面;以及捏年輕人開玩笑等等是身無禮。
沒有上座比庫的允許(即如果有上座比庫在的話)便給與開示;沒有向上座比庫請求批准便作答;在村子裏時說:“哈啰,施主,你有什麼?粥?飯?酥皮糕點?你會供養嗎?今天我們是否有得吃?……”;及以不適合比庫的方式來說話是語無禮。
即使沒有身體和語言的造作,但是如果有不善的念頭,例如“欲思惟”(kàmavitakka,欲尋),這就是意無禮。因此,應該明白有禮及無禮的方式。由于慈愛自然地(顯現爲)有禮及溫和,它無法在粗魯的人心中生起。而且,由于慈愛只能出現在有禮的人,所以教導成爲“不無禮者”(appagabbho)作爲慈心禅的前分行道。
不執著在家衆(kulesvananugiddho)
如果居士非常執著他的父母與親戚,他便無法離開他們過活。由于他不能夠到遠方去求學、做生意或尋求財富,這會導致他的衰敗,不會帶給他進展。對于比庫們來說也是一樣:執著護持他的在家衆是衰敗的原因,是不能進展的原因。
執著自己擁有的東西的人極可能也會執著護持他的在家衆。他傾向于不適當地和在家衆相處。他和他們同悲共歡:如果那些在家衆開心,他也開心;如果那些在家衆傷心,他也傷心;他爲那些在家衆的事擔心。因此佛陀教導(比庫衆),在接近在家衆的時候,應該永遠都好像新來的人,像月亮一般把身心都抽離。
月亮在天空中運行時,它不和任何人親近,不執著任何人,不對任何人有情感,但是卻沒有人會因爲這樣而不喜歡月亮。這就是“同樣地,你應該好像月亮一樣地接近在家衆”這項教導的含義。它的意思是:訪客和主人相處時,受到主人以食物款待後,他便離開,不會涉及主人的事;同樣地,出外托缽,接受在家衆供養的東西後,比庫便應該離開,不和他們混在一起,不涉及或擔心在家衆的事。
(聖典進一步提到)當佛陀問:“怎樣的比庫值得接近在家衆?”諸比庫答道(文句經過編改):“尊者,請教導我們。”佛陀在空中搖一搖手,說:“正如這只手不會在空中被卡住,同樣地,比庫接近在家衆時不會被卡住于在家衆當中,不會執著他們,心想:“願那些希望獲得財富的人獲得財富;願那些希望獲得功德的人能夠造功德。”正如他對自己所得的感到歡喜,他也同樣地對別人所得的感到歡喜。”接著佛陀說咖沙巴便是這種比庫,以及教導諸比庫應該向他學習。這是《因緣品•咖沙巴相應》(Nidàna Vagga, Kassapa Sa§yutta)中的教導。執著在家衆的人不能夠專注于禅修,卻注重身外物。因此,爲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教導成爲“不執著在家衆的人”作爲慈心禅的前分行道。
簡要解釋偈3
3. Na ca khuddamàcare ki¤ci, yena vi¤¤å pare upavadeyyu§; sukhino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3. 只要是智者會指責的事,且讓他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且讓他如此思惟:)“願一切衆生快樂、平安。願他們內心快樂。
Yena=因爲惡行的低劣業
pare=別人
vi¤¤å=智者
upavadeyyu§=會指責
ta§=該惡行
khudda=下等∕低劣
ki¤ci=最輕微∕最微小
na àcare=不做∕不…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