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帖: 正道修行[1]
[作者]阿姜帖-德沙蘭西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Steps Along the Paths——by Phra Ajaan Thate Desaransi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權所有 © 1994 美國慈林寺。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製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前言
你手中的這部小書,緣起于一位猶太裔西方人的信念與信心。此人名爲菲力普博士,1963年來泰國修習佛法。當時我住在普吉島,他隨我修習禅定整六個月,似乎不僅達到了心的甯靜,也對佛教的價值生起極大的敬意。在返回夏威夷之前,他請我爲他寫下幾個簡明要點,以便攜回繼續研修。我因此寫下十點。此後聽說他在國外某刊物上將其發表,刊名我如今回憶不及。
我想到,這本小書也許可以裨益有志于禅修的人士。它篇幅小、便攜易讀、不至于太費神。 我因此整理潤色、增補要點,特別是第十一點與其後的討論(如何處理禅相),使本書更適于作爲禅修指南: 闡明禅定的價值、解說正確與錯誤的禅修之道、詳述修練中應當糾正的問題。 希望這本小書能成爲有志者的助緣。
本書如有失真之處, 我個人願承擔一切責任。在文化程度、練習、寫作技能、以及諸科知識上我缺乏經驗。有識之士偶讀本書,如蒙勘正明示,我將十分感激。
--------------------------------------------------------------------------------
一、佛陀教導的一個基本要義是,身與心並行,但身處于心的調控之下。是心指令色身行此行彼,不過色身勞損時,心也不得不曆經一些磨難。盡管我們可以把大腦視爲神經中樞,心卻不受神經系統的控製。色身死亡,依其組成元素之屬性分解時,如果無明、渴求、執取、業力等必要因緣尚存,那麼心必然在此界或其它生存空間裏重生,繼續經曆憂苦。
--------------------------------------------------------------------------------
二、爲了遣除無明、渴求、執取、業力等主要肇事者,我們首先必須遵守各自生活中相應的道德准則,以此練習棄絕言行上的粗糙惡業。換句話說, 居家人應守五戒,並且周期性持守八戒; 沙彌應守十戒或二十戒; 比丘則應恪守所有227條基本的比丘戒,還必須遵循佛陀製定的清淨正命、約束感官、正當使用受用品等原則。
只要你持戒尚不清淨,你的心便未准備好修練。即使修練了,也難以在佛法中進步成長,因爲你的基礎尚不穩固,不足以在聖道上提升——可以說,你的心還不曾依止叁寶。作爲真正的佛教徒,首要一步,必須堅定地以叁寶與戒律爲根本。
八聖道和佛教的叁個中心教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或譯: 行善巧之事]、自淨其心——必須首先建立在戒律基礎上。這就是何以在佛陀的教導中,戒行構成了宗教生活的開端。
下一步是藉修習止禅,訓練心智達到奢摩他與禅那。一旦心智能夠熟練地維持穩定的專注, 我們接下來就可以藉對無常、苦,非我這叁大特征的領悟,培養清晰的洞見[內明,毗婆舍那]。這將會引導我們對諸法獲得清淨如實的知見,因此從一切有害與雜染性的事物中解脫。
--------------------------------------------------------------------------------
叁、佛教中,培養奢摩他與禅那的真正目的,在于凝聚心力,使其穩定強大地聚焦一處。這就構成了以智識與明辨,洞察諸法本質、滅除一切雜染[心漏]的基礎。因此,培養心定,並非單用于外在的科學諸領域,反之,它專門用來洗滌內心的五蓋等雜染。不過,等你修練純熟之後, 只要對人對己無害,也可以將心的定力任作它用。
--------------------------------------------------------------------------------
四、修練心智的過程中——作爲心理現象——鎖鏈和繩束這類實物是無用的。心智必須經過調教,加以修練: 如果你自己獨立探索因果緣起的努力未見成效,那麼應當先聽精于此道者的解釋,接下來在修證中決意奉行,這最初的努力是需要建立在信賴與信心基礎上的。
大體上,那些一開始就徑自探索因果緣起的人不能夠如願以償,是因爲缺乏正確的途徑。他們傾向于以自己的先見爲准,卻錯失了真道。對修行導師與自己正在修練的法門,首先要培養起一股信賴感,達到安止定,之後再開始對事物作如實探索與理解: 這樣才會有滿意的結果。
這是因爲,大凡對因果緣起的探索,一開始通常只是跟隨外來影響——即: “此人那樣說…… 那人這樣說” ——從外在角度觀察事物。然而,完全從色身範疇之內觀察與探索緣起——即: “我這個身體由什麼組成
它如何令各部件善司其職
它有何用途
是什麼維持它
它的命運是興盛還是衰退
它真是我的嗎
” ——接下來觀察心理現象——“貪、嗔、癡、愛、恨等等,是起源于身, 還是心
它們從何而來
當它升起時,是樂還是苦
” ——以這種方式完全從內在推斷與探索,這本身就是在修練心智。
不過,你的心若還不夠有定力,不要根據讀過的書本或聽來的傳聞去作推理,因爲即便你想通了,也不會把你引向真谛。換句話說,它不會使你升起無欲與出離感。反之,要對當下內心實際升起的因與果作探索與觀察。
--------------------------------------------------------------------------------
五、心智按其自身的推理方式觀察和理解事物時,傾向于專注單一對象的單一部位,這稱爲置心一處。這是一個心力凝聚的過程,有了強大的定力,能夠根除執取——即錯誤的假設——並且淨化心智,令它當下明亮清晰。最起碼,你會有甯靜感——一股極度的身心安甯之感——或許還能獲得一兩種智能: 那是一類奇特的智識,因爲它不來自心理想象,而來自實相的因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作用于當下。即便這是你一早猜到的訊息,只有現在它才是你自己的,它令你心智明亮, 驅除過去充斥于心的一切懷疑與不確定感。你會以深度的滿足與欣慰對自己說: “原來如此!”
不過感覺比較遲鈍的人,除非有他人認證,或者在佛書中找到證明,對自己的智識不會有確信與欣喜感。這反映了佛弟子各有各樣。
這類智識——無論數量多少、範圍多廣——不會加重你的精神負擔。相反,它以一種甯靜與真正的安樂,給你的精神帶來明亮與清新之感。同時,它會令你的心意與舉止精細起來,對他人有激勵作用。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你會帶著念住,少有疏忽空檔。一旦達到這一步,你應當設法保持這一切素質,不要大意自滿。
這些能力完全因人而定,非人人皆有。但不管怎樣,你如前所述修練心智, 即使未有全面成果,仍會經曆顯著的、與個人修持程度相應的甯靜與安樂之感。此後你應當設法保持這個心態,不要讓貪欲、失望、沮喪等情緒升起來。使心保持中立,帶著信賴與信心,以我先前解釋的方式繼續修習。在修持的每個階段都要保持念住、保持謹慎、注意觀察,你會獲得希望的果報。
--------------------------------------------------------------------------------
六、如果在依照第四與第五點修練心智時未有成果, 那麼把你的覺知會聚起來,堅定集中于某個單一的對象或意像,把它作爲目標。譬如,專注于色身的某個側面——骨胳或內腸——觀察其不淨本質。 或者你幹脆讓心專注于覺知本身——由于心非肉眼可見,若不聚焦于某個單一點,你不知道它是否在那裏。心與風相類似: 風若不接觸物事,你不知道它是否在場。
心也一樣。新手若不爲它立一個靶子,他/她是抓不住心的。但是請不要選色身以外的任何事物爲目標。你選的靶子——即心所關注的目標——如前所述,應是色身的某個側面。當你瞄准時,要把注意力聚焦于你覺得合適的單一目標上。不要貪,先東抓一點、又西取一點。
專注之時,要根據四念處(satipatthana)的基本原理來觀察該目標。換句話說,分析色身的各個側面,直到你看見:“這不是我,這不是我自己。”
有兩種觀法可以促生這個認知。
(一) 、把全副心意專注于那個目標時, 對該目標是什麼、誰在專注等,不要有任何想法。只讓覺知與專…
《正道修行(阿姜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