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帖: 正道修行[1]
[作者]阿姜帖-德沙兰西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teps Along the Paths——by Phra Ajaan Thate Desaransi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1994 美国慈林寺。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前言
你手中的这部小书,缘起于一位犹太裔西方人的信念与信心。此人名为菲力普博士,1963年来泰国修习佛法。当时我住在普吉岛,他随我修习禅定整六个月,似乎不仅达到了心的宁静,也对佛教的价值生起极大的敬意。在返回夏威夷之前,他请我为他写下几个简明要点,以便携回继续研修。我因此写下十点。此后听说他在国外某刊物上将其发表,刊名我如今回忆不及。
我想到,这本小书也许可以裨益有志于禅修的人士。它篇幅小、便携易读、不至于太费神。 我因此整理润色、增补要点,特别是第十一点与其后的讨论(如何处理禅相),使本书更适于作为禅修指南: 阐明禅定的价值、解说正确与错误的禅修之道、详述修练中应当纠正的问题。 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有志者的助缘。
本书如有失真之处, 我个人愿承担一切责任。在文化程度、练习、写作技能、以及诸科知识上我缺乏经验。有识之士偶读本书,如蒙勘正明示,我将十分感激。
--------------------------------------------------------------------------------
一、佛陀教导的一个基本要义是,身与心并行,但身处于心的调控之下。是心指令色身行此行彼,不过色身劳损时,心也不得不历经一些磨难。尽管我们可以把大脑视为神经中枢,心却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色身死亡,依其组成元素之属性分解时,如果无明、渴求、执取、业力等必要因缘尚存,那么心必然在此界或其它生存空间里重生,继续经历忧苦。
--------------------------------------------------------------------------------
二、为了遣除无明、渴求、执取、业力等主要肇事者,我们首先必须遵守各自生活中相应的道德准则,以此练习弃绝言行上的粗糙恶业。换句话说, 居家人应守五戒,并且周期性持守八戒; 沙弥应守十戒或二十戒; 比丘则应恪守所有227条基本的比丘戒,还必须遵循佛陀制定的清净正命、约束感官、正当使用受用品等原则。
只要你持戒尚不清净,你的心便未准备好修练。即使修练了,也难以在佛法中进步成长,因为你的基础尚不稳固,不足以在圣道上提升——可以说,你的心还不曾依止三宝。作为真正的佛教徒,首要一步,必须坚定地以三宝与戒律为根本。
八圣道和佛教的三个中心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或译: 行善巧之事]、自净其心——必须首先建立在戒律基础上。这就是何以在佛陀的教导中,戒行构成了宗教生活的开端。
下一步是藉修习止禅,训练心智达到奢摩他与禅那。一旦心智能够熟练地维持稳定的专注, 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藉对无常、苦,非我这三大特征的领悟,培养清晰的洞见[内明,毗婆舍那]。这将会引导我们对诸法获得清净如实的知见,因此从一切有害与杂染性的事物中解脱。
--------------------------------------------------------------------------------
三、佛教中,培养奢摩他与禅那的真正目的,在于凝聚心力,使其稳定强大地聚焦一处。这就构成了以智识与明辨,洞察诸法本质、灭除一切杂染[心漏]的基础。因此,培养心定,并非单用于外在的科学诸领域,反之,它专门用来洗涤内心的五盖等杂染。不过,等你修练纯熟之后, 只要对人对己无害,也可以将心的定力任作它用。
--------------------------------------------------------------------------------
四、修练心智的过程中——作为心理现象——锁链和绳束这类实物是无用的。心智必须经过调教,加以修练: 如果你自己独立探索因果缘起的努力未见成效,那么应当先听精于此道者的解释,接下来在修证中决意奉行,这最初的努力是需要建立在信赖与信心基础上的。
大体上,那些一开始就径自探索因果缘起的人不能够如愿以偿,是因为缺乏正确的途径。他们倾向于以自己的先见为准,却错失了真道。对修行导师与自己正在修练的法门,首先要培养起一股信赖感,达到安止定,之后再开始对事物作如实探索与理解: 这样才会有满意的结果。
这是因为,大凡对因果缘起的探索,一开始通常只是跟随外来影响——即: “此人那样说…… 那人这样说” ——从外在角度观察事物。然而,完全从色身范畴之内观察与探索缘起——即: “我这个身体由什么组成
它如何令各部件善司其职
它有何用途
是什么维持它
它的命运是兴盛还是衰退
它真是我的吗
” ——接下来观察心理现象——“贪、嗔、痴、爱、恨等等,是起源于身, 还是心
它们从何而来
当它升起时,是乐还是苦
” ——以这种方式完全从内在推断与探索,这本身就是在修练心智。
不过,你的心若还不够有定力,不要根据读过的书本或听来的传闻去作推理,因为即便你想通了,也不会把你引向真谛。换句话说,它不会使你升起无欲与出离感。反之,要对当下内心实际升起的因与果作探索与观察。
--------------------------------------------------------------------------------
五、心智按其自身的推理方式观察和理解事物时,倾向于专注单一对象的单一部位,这称为置心一处。这是一个心力凝聚的过程,有了强大的定力,能够根除执取——即错误的假设——并且净化心智,令它当下明亮清晰。最起码,你会有宁静感——一股极度的身心安宁之感——或许还能获得一两种智能: 那是一类奇特的智识,因为它不来自心理想象,而来自实相的因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作用于当下。即便这是你一早猜到的讯息,只有现在它才是你自己的,它令你心智明亮, 驱除过去充斥于心的一切怀疑与不确定感。你会以深度的满足与欣慰对自己说: “原来如此!”
不过感觉比较迟钝的人,除非有他人认证,或者在佛书中找到证明,对自己的智识不会有确信与欣喜感。这反映了佛弟子各有各样。
这类智识——无论数量多少、范围多广——不会加重你的精神负担。相反,它以一种宁静与真正的安乐,给你的精神带来明亮与清新之感。同时,它会令你的心意与举止精细起来,对他人有激励作用。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你会带着念住,少有疏忽空档。一旦达到这一步,你应当设法保持这一切素质,不要大意自满。
这些能力完全因人而定,非人人皆有。但不管怎样,你如前所述修练心智, 即使未有全面成果,仍会经历显著的、与个人修持程度相应的宁静与安乐之感。此后你应当设法保持这个心态,不要让贪欲、失望、沮丧等情绪升起来。使心保持中立,带着信赖与信心,以我先前解释的方式继续修习。在修持的每个阶段都要保持念住、保持谨慎、注意观察,你会获得希望的果报。
--------------------------------------------------------------------------------
六、如果在依照第四与第五点修练心智时未有成果, 那么把你的觉知会聚起来,坚定集中于某个单一的对象或意像,把它作为目标。譬如,专注于色身的某个侧面——骨胳或内肠——观察其不净本质。 或者你干脆让心专注于觉知本身——由于心非肉眼可见,若不聚焦于某个单一点,你不知道它是否在那里。心与风相类似: 风若不接触物事,你不知道它是否在场。
心也一样。新手若不为它立一个靶子,他/她是抓不住心的。但是请不要选色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为目标。你选的靶子——即心所关注的目标——如前所述,应是色身的某个侧面。当你瞄准时,要把注意力聚焦于你觉得合适的单一目标上。不要贪,先东抓一点、又西取一点。
专注之时,要根据四念处(satipatthana)的基本原理来观察该目标。换句话说,分析色身的各个侧面,直到你看见:“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自己。”
有两种观法可以促生这个认知。
(一) 、把全副心意专注于那个目标时, 对该目标是什么、谁在专注等,不要有任何想法。只让觉知与专…
《正道修行(阿姜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