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修行(阿姜帖)▪P2

  ..續本文上一頁注的動作本身存在。根本不要去命名或者標記。只存在一股你與目標粘在一起的感覺,但不要去想那個目標是什麼。

   (二)、把全副心意專注于該目標的同時,保持這樣的意識: “這是心的目標。這是心在察看。這是念住,即心系目標的。這是明辨在觀察當下對象的真相。 ”

   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盡管方法(一)適于初學者與敏感度有待長養的人,而方法(二)則適于比較敏感而有經驗的人。不過,你若精進修練,兩種方法會升起同樣的果報,即定力與明辨。

  

  

  --------------------------------------------------------------------------------

  

  

   七、如上所述修練心智時,無論選哪種,請不要對自己能否修成定力與明辨心存臆測。把緣起于謠言與傳聞的一切欲望放在一邊。只要正確按照第六點去做, 你會學有所得。

   同時, 要觀察自己的修習過程,看你如何把心帶向目標、如何保持念住、 結果心又發生什麼。若以該法門修持,心智開放明亮起來,就繼續下去,直到極其熟練、隨時可以做到的地步。不過若是結果不佳,或者說結果相反,那麼不要遲疑,運用你的觀察力,以前述方式,作調整與糾正。

   在觀察心智在修練中的行爲時,有些人能在心仍處在該狀態下作觀,有的人只有在退出該狀態,暫離寂止才能作觀。兩種方法皆可行,端看個人心性[2]。不過,你若根本不用自己的觀察力,心智修練是難以進步的,即便達到什麼境界,也難以維持。

  

  

  --------------------------------------------------------------------------------

  

  

   八、你在修練心智時,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也許會不期而來。那就是,心會從外界對象中撤離,放開一切有關過去、未來的標記與執取,整個彙攏合一。只有覺知本身與它對當下的專注兩者配對存在。這個狀態下無“內在”、“外在”之感[3]——其特征是心本身獨有的。就好象一切在經曆一場革命。

   這是心來到了它自身的層次: 有分(the bhavanga)。在這個時刻,一切只以心爲參照。生命盡管繼續,然而心在達到這個層次時,放下了對色身的一切執取,除了獨自體驗心本身的對象之外,不體驗其它。這就稱爲有分心(bhava-citta),即,處于自身層次之心。在這個層次上的心,其內部仍有形式精細而完整的五蘊,因此仍會經曆生與有的狀態,並在未來繼續受生[4]。

   進入這個狀態,多少有點像迷迷糊糊地入夢。不同之處,取決于警覺程度。鎮定、辨別力強的人——初次遭遇時——意識到在發生什麼,自己在經曆什麼,因此不會激動、緊張。不過對那些容易受騙、念住不足的人來說,這正像是迷糊入夢。來到這個境界,碰巧見到禅相時,容易吃驚或者受其誤導。不過,當他們經過修練,能夠熟練頻繁地升起這個狀態時,他們的念力會增強,各種禅相會消失。逐漸地,他們會獲得洞見,直到明察諸法實相。

  

  

  --------------------------------------------------------------------------------

  

  

   九、在第八點裏討論的現象——雖不産生可用來廣泛探索因果緣起模式的明辨——仍不失爲心智修練的初級階段。它可以抑製五蓋,同時升起當下的平靜與安甯感。若是培養得當、不退失,將來可根據個人業力背景趨向于好的重生。

   附帶說一下,各種禅相出現,通常正是在我們此處討論的這個心理時刻。但這並不意味著心達到這個狀態時,每次必有禅相。某些人、某些時候會出現。其他人、其他時候,則不出現。這是另一個與個人心性有關的例子,也與其他因素有關。

   真實地說,禅定時升起的禅相,只有當禅修者足夠機智敏銳時才能說是好事,這樣的人能夠不受迷惑, 看穿它們; 當他們看見禅相時,也不會當成我或屬我之物,受其左右或者緊抓不放。他們視禅相爲禅相,足可作爲工具,或者作爲心一時的安住之境,之後把它們放下。

   那些不特別有正念與警覺的人——這類人也容易受騙上當——當某個視像升起時,大爲激動,甚至有可能信以爲真,因此糊塗起來,與現實脫節(我在以下第十一點將討論如何處理禅相)。

   另外,心智修練到這個地步的人,由于心力強大,通常比較倔犟、固執己見。思考時傾向于只看一面,不容易留心他人的意見,因爲他們相信自己的觀點完全合理可靠——盡管實際上只是在自圓其說、大多缺乏邏輯、且容易曲解事實。

   不管怎樣,禅相升起與否,實在非你此時所需,因爲它們除了作爲雜染,混淆你的辨知力,還是阻擋你培養洞見的障礙。修練心智的目的,是去除五蓋,接著觀察五蘊,如實看清它們,直到你對它們升起離欲,松開對它們的貪執與迷戀,把它們放下,再也不投入或抓緊。

  

  

  --------------------------------------------------------------------------------

  

  

   十、等到你修練心智達到足夠穩定,在禅那與奢摩他中安住下來,抑製了五蓋,這時就應當修習長養明晰的洞見(clear insight,內明)。實際上,你在修習止禅時,明晰的洞見也可能同時升起。換句話說,識別力可能明亮起來,知見真相,即,一切造作升起了必然消逝。它們不持久。它們非“我”或“我自己”,只是自然狀態在自行運作。

   這等智識升起時,會使心無欲、出離于一切有爲之事。心完全安住于成熟與警寤的離欲狀態,無論它在何處、看見聽見什麼。這就稱爲洞見與寂止同時發生。

   不過,若是洞見並未如此升起,那麼你在修練止禅達到入定之後,就可以任選色身一部分——比如骨胳、內腸——或者,選一個占據你當前心思的主題,觀察它,直到看出來,那些心智緊抓著、以爲恒穩真實、趨向真樂的事物,實際上都脫不開叁特征的控製。我們依照自己的想象,以爲“這是這樣、那是那樣”,實際根本不真。一切有爲事物只從因緣而生: 無明、 貪欲、 妄執、業力。因緣耗盡之後, 就自行消散,無人強迫它們分解。即便是我們居住的色身,也依賴因緣生存,例如呼吸、食物等。這些東西耗盡之後,色身就根本無意義了。

   你用完全凝聚的心力,如此觀察事物,就會達到心智修練的目的。明辨之光會升起,成就對因果緣起的洞見,它完全由你獨立證得。這些洞見非來自記取、挪用他人的名稱或理論,而是完全在你的內心親證自知因果緣起。心將不再受迷惑而粘著、貪愛、欣喜、不悅于任何造作之事。

   附帶地,我們可以說,心若還不曾真正清晰地透視禅定的對象, 那麼它還未真正把自己收斂起來、安定下來。不過,在達到這一步之前的心智修練之所以不叫做觀禅(insight meditation), 是因爲對因果緣起的明辨力尚且薄弱、不夠慎密。

   總結起來說: 我們言與行的淨化必須從修練戒德開始。心的淨化必須從修練止禅開始——即奢摩他與禅那——直到心有足夠的力量壓製五蓋。當心修習奢摩他與禅那達到純熟地步,能夠隨意出入、停駐其中時,明辨——也就是穿透實相法(sabhava dhamma)連同其生滅緣起的智識之光——就會以突出的方式升起。

   這等智識可能在特定的場合,只對某些人升起。但無論如何,心智修練到這個層次的人應當意識到,達到這個層次的心是適宜長養升起明辨的。因此他們應該取色身的任何側面、或者占據思維的任何心理現象,從前所述的叁特征角度作觀。那麼他們也會明察一切緣起事物,長養洞見之光——並且能夠根除對每一種色身與思維現象的執取。

   心雖不可觸及,卻影響著色身和世間一切。它能把萬物攝于掌控之下。然而,它並非如此邪惡野蠻以至于毫無善惡之感。一個動機善良的人如前所述修練心智,使之進入佛陀教導的前述正道時,它就會易教、快學、長養智慧、調禦也許尚無秩序的色身。此外,它還能淨化自己,使之明亮清潔、不帶雜染,能夠自證精深的真谛,能夠給這個盲目黑暗的世界帶來耀眼的光明。

   這是因爲心的本質,從其初始就是光明的。但由于對客體攀緣(preoccupations)的滲入與籠罩,心的明亮暫時暗昧下來,也使世間隨之暗昧。心若原本黑暗,恐怕無人能夠淨化它以至于升起明辨的地步。

   因此,世界是黑暗還是光明, 它將經曆安甯還是苦難,取決于每個人的心。 我們作爲個人,因此首先應當善修自己的心,之後再訓練他人的心。如此世間方可免于動亂。

  

  

  --------------------------------------------------------------------------------

  

  

   十一、禅定中升起的各種禅相,是一件離奇古怪之事。它們會迷惑判斷力弱、易上當受騙的人,使之信以爲真,以至于與現實脫節。因此,…

《正道修行(阿姜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