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乘宗要論(純正的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

   ├─耳──┤

   ┌六根┼─鼻──┼────┐

   │ ├─舌──┤ │

   │ ├─身──┘ │

  十二處┤ └─意─────┐ ├─色

   │ ┌─色──┐ │ │

   │ ├─聲──┤ │ │

   └六塵┼─香──┼──┼─┘

   ├─味──┤ ├───心

   ├─觸──┘ ┘

   └─法───非色非心

  

  處即處所,即十二種體相所依止之處。如表分色法十一、心法二者,蓋六塵中之法兼通于色心故。十二種名茲不細解,但所謂根者具有二義:一、曰所依托,二、曰能生長;譬如眼根、爲眼識之所依,又能生長眼識也。塵者亦有二義:一、變礙搖動,如微塵之塵;二、汙濁心性,如塵垢之塵。世間一切法依十二處觀察之,只有十二處而無我,十二處中亦無我。

  

   ┌─五根─────┐

   ┌─六根──┤ │

   │ └─意根───┐ │

   │ ┌─五塵─┐ │ ├色

  十八界─┼─六塵──┤ ├─┼─┘

   │ └─法塵─┘ │

   └─六識─────────┴──心

  

  界謂界別,雲十八界亦舉世間一切法皆盡之。分心法八、色法十一、以法塵兼通于心色故,茲不細論。蓋所以對治精神物質兩迷俱深者,觀察結果亦無有我。以上所言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所以觀世間一切法無我:由無我而推知其皆爲無常、苦、空、不淨,既得了知當得了脫。本來無有,尚何貪愛之足雲。

  

  乙、叁界五趣九地

  

   ┌地獄

   ┌琰魔王界┤

   │ └餓鬼

   │ ┌畜生

   ┌地居………小叁界┤金輪王界┤

   ┌有形有欲界┤ ┌時分 │ └人類

   │ └空居┤知足 │ ┌神仙

   │ │化樂 └釋天帝界┤

   │ └他化 └天類

   │ ┌離生喜樂位……初禅天

  叁界┤有形無欲界┤定生喜樂位……二禅天

   │ │離喜妙樂位……叁禅天

   │ └舍念清淨位……四禅天

   │ ┌空無邊處天

   └無形無欲界┤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非想處天

  

  叁界本名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其意不甚明顯,今特新定叁名:曰有形有欲界、有形無欲界、無形無欲界,此叁界爲世間一切正報之大類。有形有欲界者、五趣雜居地也,有形質、有物欲、故曰有形有欲,人類亦在其中。有形無欲界者、其形清淨微妙、其心則無有物欲,常在禅定之中,故亦謂之禅天,離生喜樂位、定生喜樂位、離喜妙樂位、舍念清淨位、四者居之。由此界更進一步,則有無形無欲界、形質皆空,心靜恒一,生之者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

  

  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類。地獄餓鬼屬琰魔王界,凡受惡報之衆生墮于地獄餓鬼之中者,琰魔王管轄之。琰魔王(即閻羅王)者責罰王也。畜生人類屬金輪王界,所謂人間世也。神仙天類屬釋天帝界,所謂天界也。此琰魔王界、金輪王界、釋天帝界,叁者又曰小叁界,皆未出乎地輪之外故曰地居,即六道衆生之所居。地居之外又有空居,已不在此大地,一曰時分、二曰知足、叁曰化樂、四曰他化。時分者、太陽之光亦不能到,其時分則以自身光明天華開合別之;知足者、即兜率天,五欲淡薄,稍有所得已覺滿足,而其味最妙最好,故曰知足;化樂者、其所受用皆隨心應念變化而有;他化者、其受用皆由共同業變化而有。地居空居雖分別而言,實則只一五趣雜居地耳。

  

  九地者、地即地位義、等級義。有形有欲界居其一位,無欲有形界中四位,無欲無形界中四位,凡九位。自五趣雜居地至非非想處天之九種地位,遞進遞高,特未至出世間地位耳,故曰九地。僅存其名、茲不具論。

  

  丙、器世間

  

  器世間者,一切有情之依報也。第一章已詳細說明茲不重贅。依正二報皆是苦報: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者,所以集起此果報之法體也;叁界五趣九地之有情世間,及大千之器世間者,所集成之果報體也。雲何皆苦?則以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觀察結果皆無我故,皆虛僞不實故,皆無主宰故。

  

  丁、福業非福業不動業

  

  福業應得福報,如受天人神仙正報之類;非福業應得惡報,如墮惡趣而受地獄餓鬼畜生等正報之類;不動業則得禅定果報,如受二地乃至九地諸正報之類。要皆隨業受報,故有依正叁界等果報。果報無常,有時而盡,故爲有漏因果,皆因未出輪回,未得究竟離苦故也。

  

  戊、叁世流轉生死相續

  

  過去、現在、未來、謂之叁世。衆生依于過去之業故受現在之果報,依于現在之業故(或兼過去之一分)受未來之果報,如是流轉生死不斷。中間或善或惡福非福等,均由自作自受。要皆輪回于叁界五趣九地之間,以取分段生死,循環相續無有已時。衆生迷謬不能自覺,我佛垂慈特爲道破,吾人聞之,可不警然起行以求解脫而趨登佛地乎。

  

  叁 確知世間虛僞決志擇滅

  

  世間之義盡于上節所言,當可確實了知矣。使世間而有一毫可貪者、貪之可也,使世間而有一毫可愛者、愛之可也:乃究其極,無非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則擇滅之志有何而不決耶。

  

  第叁節 離貪愛爲根本

  

  上節以了生死爲因、從悟理言,本節以離貪愛爲本、從修行言。夫人自有生以至于死,凡可以直接間接于生者,未得則貪、既得則愛、固無日不昏迷沈淪于貪愛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貪而不得則嗔隨之,愛而忽失其癡轉盛,是貪愛誠煩惱之源,生死之門也。小乘之法既在斷除煩惱生死,或以離貪愛爲根本之用功處也。試分別言之:

  

  一 觀苦本之所由起

  

  如上節言生爲苦本,誠以叁界五趣九地叁千大千娑婆世間一切諸苦。皆因妄業而生。一切妄業,皆因不明本空無我之妄心而起,妄心沖動故有叁世流轉,生死相續輪迥不息。欲明斯義,請就下列各項釋之。

  

  二 十二有支

  

  本表十二有支之“有”,即指叁界五趣九地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環不息,故曰十二有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故亦名十二因緣。茲就叁世以解釋之:

  

   ┌無明→1

   ┌過去┤

   │ └行 →2 1、業

   │ ┌識 →3

   │ │名色→3

   │ │六入→3

  十二有支─┤現在┤觸 →3

   │ │受 →3 2、惑

   │ │愛 →1

   │ │取 →1

   │ └有 →2

   │ ┌生 →3

   └未來┤ 3、苦

   └老死→3

  

  衆生于過去世迷理迷事無明所作善惡業行,一一蘊藏于第八阿賴耶識而不自知,是即過去時代之迷惑。過去、前世死時昏迷不覺,唯是“無明”冥然存在,死後忽然沖動(此如忽然動念即習慣之業力也)名之爲“行”;行者動義,蓋即過去世之業染,發而爲行,則將受生矣。現在入胎初僅有“識”,此即第八阿賴耶識。蓋因過去世無明沖動之行轉引而生,是爲現在世有生之始(世俗謂靈魂轉生投胎也)。有“識”乃有“名色”,名色者、胎藏也,名屬于精神,色屬于物質,是精神與物質凝結成胎身,複有“六入”,即六根全矣。“觸”則出胎時與外界感觸也。有觸則有身心諸“受”,苦、樂、憂、喜、舍等是也。自識至受五者皆爲現在世之苦報。至此身心已備,又起“愛”著,因愛著而生執“取”,曰愛曰取,即爲現在世之迷惑。何以故?愛取皆以我爲准,以有我故順我逆我之情心生,而身口意叁業隨之 。由是又加以根本不覺之精神爲田,而以善惡諸業爲種子,播種于田稻即隨生,名之曰“有”。故“有”者,現在世之業染也。如是複以愛取爲無明(同是惑迷故),以有爲行(同是業染故),而取未來之生死;未來之苦報,亦與現在同。蓋未來之生,亦由識而名色而六入而觸而受,其義不…

《佛乘宗要論(純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