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六根┼─鼻──┼────┐
│ ├─舌──┤ │
│ ├─身──┘ │
十二处┤ └─意─────┐ ├─色
│ ┌─色──┐ │ │
│ ├─声──┤ │ │
└六尘┼─香──┼──┼─┘
├─味──┤ ├───心
├─触──┘ ┘
└─法───非色非心
处即处所,即十二种体相所依止之处。如表分色法十一、心法二者,盖六尘中之法兼通于色心故。十二种名兹不细解,但所谓根者具有二义:一、曰所依托,二、曰能生长;譬如眼根、为眼识之所依,又能生长眼识也。尘者亦有二义:一、变碍摇动,如微尘之尘;二、污浊心性,如尘垢之尘。世间一切法依十二处观察之,只有十二处而无我,十二处中亦无我。
┌─五根─────┐
┌─六根──┤ │
│ └─意根───┐ │
│ ┌─五尘─┐ │ ├色
十八界─┼─六尘──┤ ├─┼─┘
│ └─法尘─┘ │
└─六识─────────┴──心
界谓界别,云十八界亦举世间一切法皆尽之。分心法八、色法十一、以法尘兼通于心色故,兹不细论。盖所以对治精神物质两迷俱深者,观察结果亦无有我。以上所言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皆所以观世间一切法无我:由无我而推知其皆为无常、苦、空、不净,既得了知当得了脱。本来无有,尚何贪爱之足云。
乙、三界五趣九地
┌地狱
┌琰魔王界┤
│ └饿鬼
│ ┌畜生
┌地居………小三界┤金轮王界┤
┌有形有欲界┤ ┌时分 │ └人类
│ └空居┤知足 │ ┌神仙
│ │化乐 └释天帝界┤
│ └他化 └天类
│ ┌离生喜乐位……初禅天
三界┤有形无欲界┤定生喜乐位……二禅天
│ │离喜妙乐位……三禅天
│ └舍念清净位……四禅天
│ ┌空无边处天
└无形无欲界┤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非想处天
三界本名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其意不甚明显,今特新定三名:曰有形有欲界、有形无欲界、无形无欲界,此三界为世间一切正报之大类。有形有欲界者、五趣杂居地也,有形质、有物欲、故曰有形有欲,人类亦在其中。有形无欲界者、其形清净微妙、其心则无有物欲,常在禅定之中,故亦谓之禅天,离生喜乐位、定生喜乐位、离喜妙乐位、舍念清净位、四者居之。由此界更进一步,则有无形无欲界、形质皆空,心静恒一,生之者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
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类。地狱饿鬼属琰魔王界,凡受恶报之众生堕于地狱饿鬼之中者,琰魔王管辖之。琰魔王(即阎罗王)者责罚王也。畜生人类属金轮王界,所谓人间世也。神仙天类属释天帝界,所谓天界也。此琰魔王界、金轮王界、释天帝界,三者又曰小三界,皆未出乎地轮之外故曰地居,即六道众生之所居。地居之外又有空居,已不在此大地,一曰时分、二曰知足、三曰化乐、四曰他化。时分者、太阳之光亦不能到,其时分则以自身光明天华开合别之;知足者、即兜率天,五欲淡薄,稍有所得已觉满足,而其味最妙最好,故曰知足;化乐者、其所受用皆随心应念变化而有;他化者、其受用皆由共同业变化而有。地居空居虽分别而言,实则只一五趣杂居地耳。
九地者、地即地位义、等级义。有形有欲界居其一位,无欲有形界中四位,无欲无形界中四位,凡九位。自五趣杂居地至非非想处天之九种地位,递进递高,特未至出世间地位耳,故曰九地。仅存其名、兹不具论。
丙、器世间
器世间者,一切有情之依报也。第一章已详细说明兹不重赘。依正二报皆是苦报: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者,所以集起此果报之法体也;三界五趣九地之有情世间,及大千之器世间者,所集成之果报体也。云何皆苦?则以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观察结果皆无我故,皆虚伪不实故,皆无主宰故。
丁、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福业应得福报,如受天人神仙正报之类;非福业应得恶报,如堕恶趣而受地狱饿鬼畜生等正报之类;不动业则得禅定果报,如受二地乃至九地诸正报之类。要皆随业受报,故有依正三界等果报。果报无常,有时而尽,故为有漏因果,皆因未出轮回,未得究竟离苦故也。
戊、三世流转生死相续
过去、现在、未来、谓之三世。众生依于过去之业故受现在之果报,依于现在之业故(或兼过去之一分)受未来之果报,如是流转生死不断。中间或善或恶福非福等,均由自作自受。要皆轮回于三界五趣九地之间,以取分段生死,循环相续无有已时。众生迷谬不能自觉,我佛垂慈特为道破,吾人闻之,可不警然起行以求解脱而趋登佛地乎。
三 确知世间虚伪决志择灭
世间之义尽于上节所言,当可确实了知矣。使世间而有一毫可贪者、贪之可也,使世间而有一毫可爱者、爱之可也:乃究其极,无非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则择灭之志有何而不决耶。
第三节 离贪爱为根本
上节以了生死为因、从悟理言,本节以离贪爱为本、从修行言。夫人自有生以至于死,凡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嗔随之,爱而忽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或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试分别言之:
一 观苦本之所由起
如上节言生为苦本,诚以三界五趣九地三千大千娑婆世间一切诸苦。皆因妄业而生。一切妄业,皆因不明本空无我之妄心而起,妄心冲动故有三世流转,生死相续轮迥不息。欲明斯义,请就下列各项释之。
二 十二有支
本表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九地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故曰十二有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故亦名十二因缘。兹就三世以解释之:
┌无明→1
┌过去┤
│ └行 →2 1、业
│ ┌识 →3
│ │名色→3
│ │六入→3
十二有支─┤现在┤触 →3
│ │受 →3 2、惑
│ │爱 →1
│ │取 →1
│ └有 →2
│ ┌生 →3
└未来┤ 3、苦
└老死→3
众生于过去世迷理迷事无明所作善恶业行,一一蕴藏于第八阿赖耶识而不自知,是即过去时代之迷惑。过去、前世死时昏迷不觉,唯是“无明”冥然存在,死后忽然冲动(此如忽然动念即习惯之业力也)名之为“行”;行者动义,盖即过去世之业染,发而为行,则将受生矣。现在入胎初仅有“识”,此即第八阿赖耶识。盖因过去世无明冲动之行转引而生,是为现在世有生之始(世俗谓灵魂转生投胎也)。有“识”乃有“名色”,名色者、胎藏也,名属于精神,色属于物质,是精神与物质凝结成胎身,复有“六入”,即六根全矣。“触”则出胎时与外界感触也。有触则有身心诸“受”,苦、乐、忧、喜、舍等是也。自识至受五者皆为现在世之苦报。至此身心已备,又起“爱”著,因爱著而生执“取”,曰爱曰取,即为现在世之迷惑。何以故?爱取皆以我为准,以有我故顺我逆我之情心生,而身口意三业随之 。由是又加以根本不觉之精神为田,而以善恶诸业为种子,播种于田稻即随生,名之曰“有”。故“有”者,现在世之业染也。如是复以爱取为无明(同是惑迷故),以有为行(同是业染故),而取未来之生死;未来之苦报,亦与现在同。盖未来之生,亦由识而名色而六入而触而受,其义不…
《佛乘宗要论(纯正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