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中國民族之器世間也。蓋民與土和合而成國,土爲民有,自當以民爲主;今言中國民族,亦當以民族爲重。中國者以明民族之範圍耳。所謂需要,亦非考察往古推測將來,乃就現在狀況爲說:
一、意盛志銳者于佛法的需要
意盛志銳之人乃中國優秀分子,有才器、有作爲,而國之興衰系焉。其要在乎一國之中,必有高尚之道德,精深之學術,以範其行,以安其心,使不至突藩而馳,自就軌範,爲國所賴。我國自來重道德,講性理,人皆謹于禮法,安乎分位;洎乎西學東漸,群言繁興,互相反對,互相抵斥,(此爲西學之特點,其弊在于諸學分立而無最大之系統以爲歸依,是以各樹一幟互不相下)入主出奴龂龂逞辯,充耳囂然,莫衷一是。吾國才智之士尤而效之,本其思想自由、言論自由,遂將從前藩籬一蹴而去。至于今日,道德破壞,性理淪胥,奔突放逸莫能得一新軌範以爲歸依,充其思想之紛飛將不可收拾。唯有佛法廣大圓融,深奧莫窮,具清淨無上之道德,有一真不二之妙理;辟妄見真,摧邪顯正,所以浃洽人心,軌範士論,舍佛法其誰與歸!此其一。
二、積迷習謬者于佛法的需要
吾國昔以神道設教,原所以悚駭愚頑而補刑政之不足。然而迷信漸深積習不返,奸狡之徒利而用之以爲蠱惑之具,作亂之資,小則斂赀,大則欲遂其帝王思想(如黃巾白蓮等教及最近之義和團等),擾亂社會,危害國家,莫此爲甚 !誠欲除其迷謬,破其邪執,使奸宄之徒失所憑借,要非佛法不爲功。此其二。
叁、五族和平于佛法的需要
吾國既合漢滿蒙回藏五族,隸于同一統治權之下,而建立此統一之中華民國,就政法言之,固已立統一之形式,然而五族人民同居一國,必需求統一之精神,即統一之思想是也。思想系乎宗教與道德。孔子之教本兼政治與道德,爲吾漢族所崇奉固已數千年于茲,但在其余各族尚未普及。谟罕默德之教僅爲回族之所信仰,即今耶稣天主諸教不過少數人所奉行,均不足以容涵一切而有統一五族人民思想之能力。至若佛教,則向爲滿蒙藏之所崇奉;漢族則自漢唐以來久經盛行,宋明諸儒所談性理之學尤多隱宗于佛教,近世則士夫學子知談禅理,婦人孺稚解念彌陀。以五族言,已居其四。而況佛法自來不立封域,耶教回教自可列之佛教之人天乘中。故欲謀思想統一而使五族人民有統一之精神者,尤以佛法乃能具此偉大之能力。此其叁。
第五節 現在人心于佛法的需要
上就中國一隅而言。本節廣其範圍,就全球人心現時狀況觀察,其于佛法之需要當有下列諸點:
一、甯息世界大亂源于佛法的需要
現在世界之趨勢,西歐爲重,東亞較輕。即就世亂觀之,亦西歐盛于東亞。然東亞之亂,殆又影響于西歐。此無他,物質之學愈昌而逐物之心愈盛,五欲日熾如倒狂瀾,竭全球生産之力不足以供耗費。貧富之階級相差愈遠,而大多數生計問題之待解決愈急,不平之氣乃充塞宇宙。而況本其野蠻角逐惡習,易爲文明競爭借口,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定爲天演公例,奉爲玉律金科,是以戾氣橫流莫知所屆。世人自作之孽,今已罹此最慘最酷之衆同分業報。然習非成是,尚無自拔之方,殆所謂無明妄動而不自覺欤!今者世人厭亂同具此心,誠欲息此亂源,當探其本,亂之所起,端在人心:茍能不爲形役,業力自減,我佛廣垂言教爲後世衆生作將來眼,首在超越情器,實證一心真如,正覺人心,此爲無上妙法。吾人不幸生此五濁之世,心多散亂,正宜昌明佛法以爲世界人道之正義;正義有在,即人心得有所歸宿。大亂之源,庶有豸乎!
二、釀造世界新文化于佛法的需要
在昔世界文化爲叁大系:其一曰印度文化,其二曰中國文化,其叁曰希臘文化。然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于我國宋明時代已有融洽之點,遂成爲東亞文化(東亞諸國如日本等之文化均由中國而輸入故),吾國叁教同化由宋明來已然也。希臘文化;則演成今日之歐西文化。故以現在世界文化而言,可稱爲東亞與西歐二者。然于二者之間,其可以圓攝長宙軌範寰球者誰欤?試觀歐西文化:所重者競爭,教之與教、學之與學、畛域妄分、門戶各立,甲說初出、乙必起而反對之,丙事調停、丁又從而打銷之(此歐西哲學家所自言者),是非蜂起、莫知所衷;以故人與人爭,國與國戰,而釀成今世界之大亂。以言文化,僅物質上呈一時之美觀,究其實、則歐洲一隅尚不足以自相維系,其于世界可知矣。返觀東亞文化:教有宗本,學有傳統,人我之相不立,水火之見不生,佛言平等、儒尚禮讓、道取清靜,雖所見有通局淺深、而均欲會歸其極,故能水乳交融,翕然成化。其力足以建立世界唯一之統一大國,維持數千年于不墜,遠近鄰邦無不同化(以上均就文化言非就統治權言),廣博宏大莫可與倫,誠足以表率人群,模範世界而無遺憾。或疑歐化東漸,弱點已形,如上所言似近誇誕,不知此由大道未彰國運暫替,譬如士子未第每見淩于鄉曲惡少,何足介也。然所言東亞文化其中有不可不知者,雖叁教有其通貫之處,而老莊道義語焉未詳,孔子注重世法不言性與天道,第一義谛含而未吐,皆未足以餍世人求“達到最高真理之目的”之心。唯佛法微妙無上,義深文博,學術兼備,實體緣起莫不究極,是則釀造世界新文化,有倡明佛學之必要也審矣。
叁、滿足人心安慰人心于佛法的需要
佛法之究竟妙用,在應化世界,利樂衆生;且能隨順無量無邊之世界衆生而施其無量無邊之法門,使其究竟離苦、得究竟樂。今世之人心,泛濫滂渤無所底止,沈溺苦海度脫無期,誠欲于此生死煩惱中,使一一差別不同之人心得以滿足,得以安慰,固必需乎我佛無上法門也。
第四章 佛法可說不可說
文佛應世,說法度生四十九年。臨滅度時拈花微笑,以示數十年來未說一字,我輩凡夫更有何說?此佛法之不可說。叁藏十二部煌煌言教,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眼,然文多義奧,淺識難窺,不假言說無由了解,此又佛法之可說。于此問題,以本章諸節說明之。
第一節 佛法的法
法者,一、任持自性──謂保任執持一一法自體性相而不亡失,二、軌範物解──謂軌定範圍一切衆生的心理而起解行。佛法的法具此二義,則可說不可說問題可依此以解釋之。
第二節 法性離言不可說
法性、即法之第一義。法之相性,惟佛究竟明證,唯佛究竟了知,悉皆真故,又一切言說假名無實,假故不能顯真,故法性離言不可說。
第叁節 爲令解行成果故巧施言說
如上節言法性離言不可說,則知可說者必非法性,故雖比量以示之,因喻以明之,無非善巧施設之方便,以爲言說:只可就衆生之心理,軌定範圍,而令其解理起行成果耳。此即法之第二義。巧施言說故未嘗不可說。
第四節 轉*輪
我佛說法,謂之轉*輪。輪者,一、如碾米的輪,能摧破研除于糠枇,喻佛法能破除五住煩惱(叁界見惑,欲界思惑,色界思惑,無色界思惑,及無明爲五住煩惱)。二、如舟車的輪,能通行往達于境域,喻佛法能行達四德涅槃(常樂我淨四德)。叁、如日輪、月輪、地輪、水輪、風輪的輪,以八方上下周圓充實爲義:喻佛法之性德圓滿,法身常住。轉者,謂使衆生有所改轉:或始迷而今悟,或始染而今淨,或始苦而今樂,總之,使轉凡成聖。*輪者;或依第一解,使衆生借以破五住煩惱;或依第二解,使衆生乘之以達四德涅槃;或依第叁解,以表佛法之性德圓滿。
第五節 佛乘的乘
乘者,車乘之乘,就佛菩薩依以運載之法以爲喻也;乘舟之乘,就佛菩薩能運載于法以爲喻也。佛乘之乘,通此二喻,皆以“運載”爲義。一、從“無明位”運載至“大覺位”,理教乘也;二、從“有漏雜染位”運載至“無漏清淨位”,行教乘也;叁、從“生死苦位”運載至“究竟樂位”,果教乘也。
佛乘者,佛法應化衆生所發、爲解理起行成果之妙用也。隨順衆生根性樂念不同,應用無量,不墮諸數。約其大齊以言,或說叁乘五乘,(五乘者,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如來乘。叁乘者,則于五乘之中簡除人天二乘。大乘起信論別說言之極詳,可以參考)。皆佛法之妙用,故統之曰佛乘也。
《佛乘宗要論 (緒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