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聖弟子傳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中文版編者前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導論▪P6

  ..續本文上一頁所預期現代傳記或新聞報道的方式,由于當初的參與者基本上是在一個口述而非文字記錄的傳統下,他們喜以切分音符的方式處理事件,所以考慮的不是流暢優雅的文字,而是教學與記憶的訓練需求。我們只能寄望在古代經典的記錄中,敘事者突發與不連貫的靈感火花,不要造成太多突兀的裂痕。

  在處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試著在限于單本書的實際前提下,讓它盡可能豐富。不過,在選擇所要納入的事件中,我們確實是遵循著特定的標准。巴利藏經的編輯者在編輯這些經典時,其標准基本上也和我們相同:即選擇一些事件與轶事,最能清楚傳達該弟子的個性,以作爲佛教團體學習的典範,或能揭露他或她修行與悟法的特色。

  我們也希望將該弟子一些過去世的資料納入,雖然這幾乎可以確定是傳說,但它卻透露了早期佛教社會的認知,他們認爲那對該弟子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于這些材料通常都是出自如《譬喻經》與《本生經》等較晚的經典,因此我們不想放進太多,以免具有曆史基礎的四部尼柯耶(Nikaya)中的資料反而變成陪襯。我們也引用了《長老偈》與《長老尼偈》的偈,有時在某部傳記中,這些偈會被放在它們自己的一節中一起討論,有時則是打散作爲一般的側寫。

  本書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是依照它們最初的寫法,即爲了激勵與熏陶心靈的目的而閱讀;不應存著閱讀小說的心態來讀。在此建議讀者,一天最好不要閱讀超過一章,應該和你正在學習的某個特殊弟子“交朋友”,思維他或她的生命與教導,並試著發現那些故事對現代人有何啓發。最快也要等到隔天,才可以進行下一章。你的心可能會迷戀這些事,因此最好克製一下好奇心,並不斷提醒自己爲何閱讀這本合集的原因。

  正確的理由應該是:我們不是爲了往昔有趣的轶事而浪漫情懷,而是爲了以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描寫,來提升自己心靈的洞見。

  

  原注

  ⑴在佛陀的“十智力”中。參見MN12,《大獅子吼經》。

  ⑵關于佛教上座部傳統宇宙更進一步的討論,請參考菩提比庫所編的《阿毗達摩

  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第五章,第二至十七節(BPS,1993)。(譯按:中譯本由正覺學會于89年出版)

  ⑶同上,第十八至叁十叁節。

  ⑷在經典中,“聖弟子”的表述似乎有兩種定義。廣義是指“聖者的弟子”,即佛

  陀的弟子,包括任何用功的在家弟子;狹義的則是更專門性的定義,是指已證果的四雙八輩的聖者。在此我使用的是第二種定義。

  ⑸參考SN 13:1。

  ⑹關于苟答馬(Gotama)之前的二十四位佛陀的詳細資料,可以在《佛種姓經》(Buddhavamsa)中找到。關于菩薩(佛陀)與燃燈佛相遇的故事是在Bv.2A37-108;前叁佛則在Bv27,1被提到。

  ⑺進一步的詳細討論,請參考菩提比庫所著,《包含一切見網經》(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part4,BPS,1978),即《梵網經》,第四部分。

  ⑻獨覺(pacceka)佛是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而達到覺悟者,類似無上的佛陀,但他並未像無上的佛陀一樣建立教團。據說只有在無上佛陀的教法不爲世人所知的時期,獨覺佛才會出現。請參考李爾·克羅潘伯格(Ria Kloppenborg)的《獨覺(pacceka)佛:佛教沙門》(The paccekabuddha:A Buddhist Ascetic,BPS,Wheel No.305/307,1983)。

  ⑼這些差異出自《經集注》(Suttanipata Commentary),頁48-52(PTS編)。一劫(Kappa)是宇宙生成與毀滅所需的時間。關于比喻,請參考SN15:5,6。 對于無數(asankheyya)的時間,我找不到確切的說明。

  ⑽海克博士原來所寫的略傳,有些已被向智長老大幅擴增。詳細請參考本書【附錄】<各冊文章的原作出處>。

  ⑾參考Vism.7.89-100。

  ⑿有關進一步的詳細資料,請見魯賽爾.韋伯(Russell Webb)所著,《巴利藏經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Pali Canon,BPS,1991)。

  譯注

  ①轉*輪:“*輪”是對佛法的喻稱,“轉*輪”則是指佛陀宣說佛法。以輪比喻佛法,是表示:(一)佛法能摧破衆生罪惡,如同轉輪聖王的輪寶,能摧輾山崖。(二)佛法不停滯,猶如車輪輾轉不停。(叁)佛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

  滿作爲比喻。

  ②異熟(Vipaka):舊譯爲“果報”,是善、惡業所得果報的總稱,因爲因果必異時而熟,故稱“異熟”。

  ③異生(Puthujjana):即指凡夫。因凡夫輪回六道而受種種別異的果報;又因凡夫由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諸惡業,所以稱爲“異生”。

  ④得法眼(dhammacakkhu-patilabha)與法現觀(dhammabhisamaya):“現觀”意指“充分理解”,“法”是指四谛或緣起法,“法現觀”即指理論性地理解四谛或緣起法,而證悟得初果(入流)。獲得此現觀的證悟即稱爲“得法眼”, “法眼”是指“有關法(緣起道理)的智慧之眼”,即佛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⑤即《增支部》卷叁~七的<弟子品>、<比庫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或第一二六經《佛說阿拉漢具德經》。

  ⑥《增支部》說她爲“智慧第一”。

  ⑦弟子菩薩:又稱“聲聞菩薩”,共有叁種:(一)未來上首弟子:每位佛陀都有兩位上首弟子,就如釋迦牟尼佛有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兩位上首弟子;(二)未來大弟子:就如釋迦牟尼佛時的八十位大弟子;(叁)未來普通弟子:除了上述兩種弟子以外的阿拉漢(arahant)。詳見《宿住論》(《大本經》的注釋。DN14)。

  ⑧參見【英文版編者前言】注②,頁25。

  ⑨在原書(佛陀的偉大女弟子)一章中,共分十二節一一介紹女弟子的故事,其中一節包含兩位女弟子,所以應爲十叁位女弟子。

  ⑩佛音論師(Acariya Buddhaghosa):五世紀中印度馬嘎塔(Magadha)國人,是上座部佛教最偉大傑出的論師。西元432年渡海至錫蘭的大寺,將全部錫蘭文的叁藏聖典翻譯成巴利語,並領導完成注釋工作,奠定上座部佛教興盛的基礎。又撰有《清淨道論》,是彙集南傳上座部教理最詳盡的論書。

  (11)大寺(Mahavihara):西元前叁世紀中葉,阿首咖(Asoka,阿育王)之子馬興德(Mahinda)長老往錫蘭(斯裏蘭卡)傳教,于古都阿耨羅陀補羅建立提沙拉瑪精舍,是爲大寺的前身,從此錫蘭(斯裏蘭卡)佛教迅速發展,以大寺爲統一教團的中心。至西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爲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前者堅持保守傳統上座部佛教,後者容納大乘佛教。西元五世紀,佛音論師于大寺注釋叁藏,奠立大寺派基礎,至十二世紀左右,無畏山寺派消失,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才完全確立其在錫蘭的正統地位至今。

  (12) 四部尼柯耶(Nikaya,巴利經藏):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

  

  

《佛陀的聖弟子傳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中文版編者前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導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