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與所緣,就叁摩地來說,心與對象是在一起的,讓心的對象穩定而明顯,即是培養心的定力。“念”的近因是堅固的想或四念處、八種善知識。至于“念”爲什麼能對治懈怠,那是因爲念的意思是不放逸,所以念與懈怠不會同時存在。要成就所有的修行,不論是修止或修觀,“念” 非常重要,特別與四念處有關,因有念才會有穩定的相、作意。
(六)“思”是策勵,當對象不明顯時,對修行就會感到無聊、無趣,心就沒有力氣、沈下,即是昏沈,是一種無明,要用思(意志)與正知(了解、智慧)才能對治昏沈,當有智慧時就沒有無明。七覺支中的擇法、精進、喜覺支與思也有關系。尤其是擇法覺支,強調正思惟,它的精髓是尋,正思惟就是尋的意思。思如缰繩,拉我們的心朝向對象,所以思最重要的方面即運用在擇法覺支與精進覺支。
(七)“舍”,六種障礙中的有功用行(abhoga)是用過度努力專注于對象上,如果太用力,心很容易産生掉舉,這時要以“舍”來調適。此處的“舍”是指行舍的“舍”,而非受舍的“舍”,雖然行舍與受舍有密切的關系,但兩者不同。當不夠專注在對象,就是無功用行時,容易昏沈,應以“思”來調適。所以,有功用行、無功用行不算是煩惱,但卻可能會産生煩惱。
(八)“正知”,正知有四種,就是“行處正知”、“適宜正知”、“有益正知”和“無癡正知”。正知能對治六種障礙中的掉舉。
〔九住心〕(注四)
《瑜伽師地論》中,九住心說明叁摩地從最初到最後的自在的過程。
(一)建立心在所緣上(sthapayati):初學者如果對修叁摩地沒有經驗,必須先了解所緣,然後再安止心于所緣上,當所緣不明顯時,多半會落入昏沈。如果不了解對象,勉強作意,心還是不在對象上,而且昏沈會變得很明顯。
(二)放心跟所緣在一起(sajsthapayati):這時已大略知道對象,但還是模模糊糊的,雖能勉強地安止心在所緣上,但散亂還是比寂止的時間長。
(叁)近住(upasthapayati):此時已能專注在對象上一段時間,寂止的時間比散亂長,但作意還不是非常任運自然地讓心在所緣的附近。在近住時,還是會丟掉對象,不過能覺知對象丟掉了,所以丟掉對象的時間不會很長,在上一個階段,失念的時間會很長。此時失念的時間已縮短許多。
(四)下住(avasthapayati):讓心穩定在所緣上,這個階段如果丟掉對象,能立刻知道,而且可以馬上處理,無須太過用力地勉強專注在對象上。這時,掉舉變得比較細,不過昏沈還是粗,作意會變得較任運自然。
(五)調順(damayati):是馴服的意思。專注于對象,就像用繩子將野生的小牛綁在柱子上,使它安定下來,剛開始時,小牛會跑來跑去,漸漸地就會安住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心已能馴服粗的昏沈與掉舉,因已遠離粗的煩惱,剩下微細的昏沈與掉舉,樂會變得明顯。此時,要用正知來檢查,警覺喜樂的無常性,因爲喜樂是靠所緣而生起,當對象不見時,它也會隨之不見,故不可執著。
(六)寂靜(wamayati):至此,心變得更敏感,作意變得任運自然。當對象改變時,馬上可以覺察,雖然也有其他的所緣,但不會幹擾對所緣的作意。無聊、無力氣的感覺不再出現,自己能用功且持續不丟掉所緣。但在這一階段,太用力時,偶爾還是會出現掉舉,可是昏沈不會再出現。
(七)最極寂靜(vyupawamayati):警覺變得自然,無須太用力,掉舉也不再現起。
(八)專注一趣(ekoti karoti):已沒有昏沈、掉舉情況,能無間自然地作意,在最極寂靜時,還得用一點點努力來支持警覺,到專注一趣時,已不用努力,可以完全自然地作意。
(九)等持(samadhayati):即禅定的情況,沒有雜念,作意已能任運,禅定自在。
〔十種安止善巧〕(注五)
《清淨道論》中提到十種安止善巧,可幫助禅修者生起安止定。
(一)令事物清淨:例如修剪指甲,讓身體、衣服、坐墊等幹淨,才能用功,因外在事物清淨,能使內心穩定清淨。
(二)使諸根平等而行道:五根要平衡,信與慧平衡,定與精進平衡,念包含于其中。如以七覺支來說,其與五根的道理一樣,屬于定的方面是定、舍、輕安覺支,慧的方面是擇法、精進和喜覺支。爲什麼喜覺支屬于慧?因有智慧的人不會感到無聊、討厭。五根與七覺支一樣,都有定、慧這兩個部分,來克服所有的煩惱。
(叁)于相善巧:即未能成就心一境性的相,使其成就善巧;已成就的相,持續修習善巧;已得修習于相,令守護善巧,使心穩定在所緣之相上。
(四)當策勵于心之時,即策勵于心:這非常重要,要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策勵心。昏沈接近定,如果昏沈明顯,一定要以慧調治,透過擇法、精進、喜覺支來對治。昏沈時,如果強調舍或輕安覺支,反而不容易處理昏沈的問題,因舍、輕安覺支屬于定,所以,應該強調慧,而非定。這即是策勵心,如此諸根才能平衡。
(五)當抑製于心之時,即抑製于心:這是說明當我們過度精進,會令心生起掉舉的情況,這時則要修習輕安、定、舍覺支以平衡之。在《雜阿含》一二四七經裏,佛陀說明修定的過程就像煉金,要知道什麼時候加熱,什麼時候加水。在《清淨道論》裏亦引《雜阿含》七一四經加以說明,如果我們要滅大火,而在大火上加幹草或幹木頭,只會讓火燒得更旺盛,如果以小小火,想讓它燃燒起來,卻不加些木頭或草,那火很快就會熄滅。所以當掉舉的情況産生時,不要修擇法、精進、喜覺支,應修輕安、定、舍覺支才能對治掉舉,就好像要滅大火,不應再加入幹的草或木頭。
修行的過程是從最粗到最細,在得到層次較高的定時,昏沈會變得明顯,此時要以精進、思去掉昏沈。當精進一段時間,因用過量的思,反而會造成心産生掉舉的情況,此時反而就要用輕安與定。思要與定、輕安在一起才能除去掉舉。當去掉最粗的掉舉、昏沈時,心會變得比較平衡,但較細的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會産生無聊、討厭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知道如何令自己的心喜悅。
(六)當喜悅于心之時,即喜悅于心:《清淨道論》中提到,當信心很弱時,可以用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等來令心生起喜樂。如思惟我是出家人,出家是爲了解脫,令心生起出離,這都是幫助我們離開無聊感覺的方法。所以,要清楚地知道在十種安止善巧裏面,什麼時候當策勵心、抑製心、喜悅心。
(七)當舍心之時,即舍于心:此時禅定已經到達某一程度。《清淨道論》中有個譬喻,就像一匹良馬,馬夫不用鞭子,當馬看到鞭影自然就會跑。好的修行者也是如此。當我們的心愈來愈敏感,就能愈快發現昏沈或掉舉的現象。對修行過程的了解,也會愈來愈微細,這細微的了解是指對有功用行、無功用行情況的察覺,什麼時候當舍,什麼時候該給它一點點推力。
(八)遠離無等持的人:即遠離不曾在出離之道上精進的人,操作甚多事物而使心散亂的人。
(九)親近等持的人:即時時親近行在出離之道上且得定的人。
(十)傾心于彼:即讓自己傾心于定,尊重定,趨向定,往修定的方向邁進。
《阿含經》中,佛陀曾以四種馬的譬喻來說明,我們剛開始修行時,就像一般的馬必須要打它,直到流血,它才會跑;當修行進步的時候,一打它馬上跑;接著再進一步時,當鞭子碰到它一點點的皮肉它就跑;最高的修行,是看到鞭影,馬自然就會跑。如果有修行的智慧,能知道煩惱的過患,當看到煩惱的影子,就能很快地警覺與對治。所以,要知道八種斷行的次序,以及其與九住心與六種障礙之間相互的關系,才能了解這整個過程。
好的修行者,信根隨時都在,不需要策勵,隨時也都會有輕安。依照阿毗達摩的說法,所有的善心都有信。去掉懈怠、失念,則我們的正知、念,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正念變得明顯,對無功用行、有功用行的察覺,就會愈來愈敏銳,煩惱也就愈來愈不明顯,任何情況都能入禅定、修行。
〔七種作意〕
《瑜伽師地論》有很多相關修習奢摩他的說明,多半是在叁摩呬多地或聲聞地。我們以無著菩薩的七種作意的道理,幫助了解修習安般念的過程,它與《清淨道論》的九種知長出息、入息的方法也有些類似。除了七種作意以外,還有四種作意,也稱爲四種專注(注六)。將七種作意與四種專注、九住心同時對照了解,對于奢摩他的修習會更清楚、更有幫助。
(一)了相作意:了解“相”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所緣,則修行不會進步。
(二)勝解作意: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可合稱爲隨順作意,主要在培養穩定、任運地作意的過程。佛陀的功德中有一項是完全地禅定自在,因爲佛陀的心能不斷地任運作意,完全不用勉強,所做的行爲完全地自然、圓滿。所以,佛陀的止觀是完全地任運自在。
隨順作意是先勉強安止心在所緣上,並了解所緣。初學者一定要先習慣安止心在所緣上,且了解所緣。如果曾經修習過禅定,便可以很快地經過這個過程,突破所有的問題;如果過去修習禅定的緣不明顯,則需要一段時間習慣了解對象、安止心在所緣上。由于不習慣了解所緣、安止心于所緣上,所以,開始先要勉強用力,強迫自己安止心在所緣。隨順作意屬于四種專注中的“強迫專注(力勵運轉作意)”。如果我們用勝解、決心、精進,安止心在所緣上,那麼對于所緣一定不會模糊,也才能遠離粗(下品)的煩惱。
(叁)遠離作意:在這個階段,已經沒有需要刻意安止心在所緣上的問題。在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的階段,時間多半是在打妄想。在遠離作意的階段,則心多半是已遠離煩惱,且留在所緣上的狀況,只是所遠離的是粗或細煩惱的差別。有雜念的時間,比在定中的時間…
《奢摩他的修習(性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