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遠離外道,路伽耶陀外道,路伽耶治迦你外道而爲上首。成就五通,飛行自在,發希有心,爲聽法故來詣佛所,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複有無數下,此即舉名也。外道者,道即道理,外于吾人所修所行真正之道理,各執一不正之道,故名外道也。成就五通下,贊外道之德。因此諸外道,行雖外于道理,但已具足五種神通──無漏盡通,而發希有之想,來供養佛聽求正法也。
庚二 非人衆
辛一 鬼衆
複有無量無數非人餓鬼,謂:無財鬼,食人吐鬼,惱衆生鬼,食洟唾鬼,食不飽鬼,毗舍阇鬼,臭極臭鬼,食糞穢鬼,食人胎鬼,食生子鬼,食不淨鬼,生吉祥鬼,如是諸鬼毗盧陀伽大鬼神王而爲上首。舍離毒心,歸佛法僧,悉皆衛護如來正法。爲聽法故來詣佛所,五體投地,渴仰世尊,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以下非人衆中,即是叁惡道衆。其他一切經論皆不別出,本經立之,即顯本經被機之普遍也。毗舍阇鬼,即是啖精氣鬼。舍離毒心下,即贊鬼德。因衆毒心極其猛利,逼一切衆生受苦,使一切衆生不安,乃爲鬼之特長;而今此等鬼衆、舍離毒心,歸佛法儈,護持叁寶,所以發希有想來詣佛所,一心渴仰聽佛說法也。
辛二 畜生衆
複有無量無數禽獸諸王:命命鳥王,鹦鹉鳥王,及師子王,象王,鹿王,如是一切諸禽獸王金色師子王而爲上首。悉皆歸命如來大師,爲欲聽法來詣佛所,各隨願力供養世尊。而白佛言:“惟願如來哀受我等微少供養!永離叁塗惡業種子,得受人天福樂果報,開闡大乘甘露法門,速斷愚癡,當得解脫”!時諸鳥王作是語已,一心合掌,瞻仰如來,各與若于百千眷屬俱。
畜生乘,即是禽獸衆。命命鳥、即是一身兩頭之鳥。悉皆歸命下,是敘畜生衆請佛說法,供養如來,求人天善果,闡大乘法門,速斷愚癡出叁惡道,當得解脫等等之情形也。
辛叁 地獄衆
複有百千琰魔羅王,與無央數諸大羅刹,種種形類,及諸惡王,幽冥官屬,校計罪福獄吏刑司,承佛威力,舍離惡心,與琰魔羅王同來聽法。而白佛言:“一切衆生,以愚癡故貪五欲樂,造五逆罪,入諸地獄,輪轉無窮,自業所因受大苦惱,如世蠶繭自爲萦纏!惟願如來雨大法雨滅地獄火,施清涼風,開解脫門,閉叁惡趣”!時魔羅王作是語已,種種珍寶供養如來,一心恭敬繞百千匝,與若幹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地獄衆,即是琰摩羅衆,琰摩羅,此雲責罰。較計罪福下,敘地獄衆爲度生之熱心和求法之懇切,以及說明一切衆生造業受苦,皆自纏自縛也。各禮佛足下,即敘述赴法會之情形。
丙二 結成法會
爾時、世尊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其師子座色绀琉璃,種種珍奇間錯嚴飾,玻璃寶珠以爲其莖,紫磨黃金作蓮華葉,其蓮華臺以摩尼寶而爲華須,八萬四千閻浮檀金大寶蓮華而爲眷屬;爲諸大衆前後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以下,即結法會之情形也。爾時者,即當諸衆圍繞之時。坐蓮華師子座下,標明世尊爲法會之主,爲人天之所恭敬供養,以及諸聲聞菩薩等眷屬之圍繞,于是共成洋洋溢溢莊嚴殊勝之法會也。
證信序文,至此已竟。但今約而言之,即是若欲觀想此法會之殊勝,可先讀經文一遍,而後隨文入觀:化作曼怛啰之形像,在此曼怛啰中──圖表見前,先以佛爲中心,其次諸聲聞等內外眷屬圍繞,此即第一步之觀想。若再進步言之,即可離去經文,各各皆以自身是佛而爲中心,至其他大衆互相圍繞也。例如在此法會之中,若人人皆作此觀想,即成自身是佛,而他人圍繞;或則他人是佛自己和大衆圍繞也。然此圍繞于佛,則攝自歸他;若自身是佛,則攝他歸自,所以在會大衆若能作如是觀想,即同在靈山一會親見諸聖衆無異也。
上面所講的證信序,即證明于佛住處,由很多的人組織的法會,大衆所同聞同見的,而可確信此經是佛所說的,所以應流通于世。以下是發起序,爲此經發起之特別的因緣。
乙二 發起序
丙一 如來示相
丁一 處衆入定
時薄伽梵于師子座結跏趺坐,威儀殊特,猶如四寶蘇迷盧山處于大海,自然回出;如百千日照曜虛空,放無量光破諸昏暗;亦如俱胝圓滿月輪獨處衆星,放清涼光,明朗世界。入有頂天極善叁昧,名心璎珞寶莊嚴王,住此定已,身心不動。
薄伽梵者,是佛德號之一;梵語、因含多義故,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它的意義。古時佛教的經典翻來中國,有很多梵語仍保存其原音的,唐玄奘大師曾說有五種不翻的規範:一、秘密不翻,如陀羅尼;二、含多義不翻,如此中之薄伽梵,因具有六義的緣故:叁、此土向來沒有的名詞,如閻浮提;四、順于古例不翻,如阿耨、菩提,並不是不可翻,因摩騰以來就常存有梵音;五、爲生善不翻,如般若,有人聞般若二字則生信念,在中國雖可譯爲智慧,而人對之或生輕淺意。由此、薄伽梵不翻的理由,也就明白了。其六義中之第六義爲尊貴,故或譯作世尊。
師子座、乃從譬喻得名,凡是佛說法的法座或是佛所坐過的,總名師子座。因師子乃獸中之王,一吼能使百獸驚恐,大地振動;而如來爲衆生說法之師,其聲如大師子吼,能感動法界一切有情,覺醒轉來與佛同化,故以之爲喻。佛在座上結跏趺坐,威儀特殊,格外表現一種莊嚴。跏趺而坐,即是盤腿而坐,有單跏趺、雙跏趺的差別。蘇迷盧山即妙高山,是四寶所成的。此山處在大海之中,超乎萬物之上,佛亦如是;這是說明佛在大衆中現象的一個比例。又如百千之日光,這光從真如性海的佛心所放出來的,所以能破除一切黑暗。俱胝者,即億數。此有頂天,不指非想非非想天,而指色界頂之色究竟天。叁昧、即叁摩地,即定。因爲定有種種功德相,所以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此名心璎珞寶莊嚴王者,佛心與衆生心平等平等,然佛心無量無邊功德莊嚴之相,悉皆圓滿而得自在,故名璎珞寶莊嚴王也。身心不動,是一種入定的狀態。
丁二 諸天興供
時無色界一切天子,雨無量種微妙華香,于虛空中如雲而下。
從文意看起來,此段可分無色界、色界、欲界、叁類。先看無色界天是怎樣的來興供?這些天子,以種種微妙花香來供養,雖然他們沒有根身器界,沒有業果的色法,但可依定力所現出的色法爲供養。在我們平常的肉眼看不見,唯佛菩薩等才可以明見其景況。
色界諸天十八梵王,雨衆雜色無數天華,百千萬種梵天妙香,遍滿虛空如雲而下。
此色界諸天者,共有十八天,初禅有叁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叁禅叁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有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照這樣看來,初二叁禅各有叁天,第四禅有九天,所以共有十八天。每天有一王,所以此經謂有十八梵王,以種種華香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六欲諸天及天子衆,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瞻蔔迦華,阿提目多華,波利屍迦華,蘇摩那華,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于虛空中缤紛亂墜而供養佛,及衆法寶。又雨天上無價寶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以天神力香氣遍滿此諸世界,供養大會。
此六欲諸天及諸天子,並不必以製造出來的種種東西來供養佛,只要以自己的福力就可以化現香花等而供養佛。所謂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這四種是青、赤、黃、白的蓮花。瞻蔔迦華,名金色華。阿提目多華,名苣勝,此花可取香油。波利屍迦花,名雨時華,或夏生花,以在雨時夏時方生故。蘇摩那花,此花之色、一天有黃白黑叁種顔色變化,花甚香,樹高叁四尺,四垂似蓋。四分律疏雲“蘇蔓那花,末利花相似,廣州亦有”。曼陀羅華,此雲適意,見者無不心悅,又雲悅意花。摩诃曼陀羅華,摩诃者大也,即大適意花。曼殊沙華譯爲亦團花。摩诃曼殊沙華,譯爲大赤團花。六欲諸天子不但有如是種種花來供養佛及法寶,而且還有無價的寶香來供養。
丁叁 現通益物
爾時、世尊從叁昧起,即與本座複入師子奮迅叁眛,現大神通,令此千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謂:動,極動,遍極動;湧,極湧,遍極湧;振,極振,遍極振;擊,極擊,遍極擊;吼,極吼,遍極吼,爆,極爆,遍極爆。又此世界,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其地嚴淨,悉皆柔軟,滋長卉木,利益群生。今叁千界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余無暇惡趣衆生皆得離苦;舍此身已,生于人道及六欲天,皆識宿命,歡喜踴躍,同詣佛所,以殷重心,頂禮佛足,持諸珍寶無數璎珞,悟叁輪空以報佛恩。
這裏的情形與前面大不相同了。上面是住于寂靜,此則由定而起,依坐本座而複人師子奮迅叁眛而現大神通,即是由靜而動。由此一動,使叁幹大千世界有六種震動,所謂:動、極動、遍極動,湧、極湧、遍極湧,振、極振,遍極振,擊、極擊、遍極擊,吼、極吼、遍極吼,爆、極爆、遍極爆,叁六有十八種。不但一處動,普遍皆在動。此震動之相是微妙不可思議的,非人間可能明了。不過因此衆生能聞法,離苦得樂,而且親身供養。觀所供養物皆是空的,唯識所現的。因現神通之故,能使大地衆生皆有利益,皆得歡喜。
丁四 放光明相
戊一 胸間放光
爾時、如來于胸臆間及諸毛孔放大光明,名諸菩薩遊戲神通,使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光明色如閻浮檀金。
所謂放光現相,正明心地觀相。“胸臆”,即表心地,金色光即象征心之自體的真實性。因爲一切法以心爲主,雖法有別而心不二,其究竟真實性即所謂唯識實性。諸菩薩遊戲神通而得不退轉無上正等正覺,也即因此光而成。勝金之色百煉而不變壞,真心亦曆萬法而不變,故金色光即是無分別根本智光;而此無分別根本智光,也即是心地觀的妙觀察智光。諸法根本即真實性相,亦即以此真實性相爲根本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