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門。
407、
貪欲嗔恚落,我慢虛僞落,
(如)芥子針尖落,彼爲婆羅門。
408、
善說和婉語,法語真谛語(善說四聖谛八正道),
不粗言傷人,彼爲婆羅門。
409、
世物長或短,大小或淨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東西),
不與而不取,彼爲婆羅門。
410、
于此世他世,彼無有愛欲,
愛盡而解脫,彼爲婆羅門。
411、
無有諸愛執,慧觀無疑惑,
立于甘露境(涅槃、不死),彼爲婆羅門。
412、
超越善與惡,不著于兩邊,
清淨無憂苦,彼爲婆羅門。
413、
如月滿明淨,純潔靜無惱,
滅除有(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渴愛,彼爲婆羅門。
414、
越紛亂險路(煩惱),無明輪回海,
得度于彼岸,超越于一切,
心定無貪疑,彼常無所執,
自證于涅槃,彼爲婆羅門。
415、
住世棄愛欲(Kama欲情,欲樂),離俗而出家,
愛欲有(Kamabhava欲情的存在)滅盡,彼爲婆羅門。
416、
住世棄渴愛(Tanha),離俗而出家,
渴愛有(Tanhabhava渴愛的存在)滅盡,彼爲婆羅門。
417、
棄人間束縛,越天界束縛,
解脫一切縛,彼爲婆羅門。
418、
舍棄愛(愛欲)不愛(指林中修梵行),清涼無煩憂(Nirupadhi無依著;依著指五蘊,煩惱,行與愛欲),
雄勝世間者(世間,指五蘊),彼爲婆羅門。
419、
遍知于一切,衆生之生滅,
無執、善逝、覺(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覺者),彼爲婆羅門。
420、
諸天、樂神(Gandhabbas乾闼婆)、人,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
殺賊(斷除煩惱)漏盡者,彼爲婆羅門。
421、
不執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著于一物,彼爲婆羅門。
422、
無畏(Usabha牛王,喻無畏者)如牛王,尊貴勇猛者,
賢聖無欲愛,戰勝諸魔軍,
淨行正覺者,彼爲婆羅門。
423、
聖者知宿命,知天界惡趣,
亦知生已盡,圓滿無上覺(于四聖谛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調禦梵行立,彼爲婆羅門。
北傳法句經
法句經序
昙缽偈者,衆經之要義。昙之言,法缽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諸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湣傷天下出興于世,開顯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爲數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如是處。佛所在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衆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爲品,于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諸經爲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雲,其書爲天書語爲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爲秦,實得其體,斯已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常貴其寶粗得大趣。始者維只難,出自天竺,以黃武叁年來適武昌,仆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爲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迎質真樸初謙其爲辭不雅。維只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爲善。坐中鹹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經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阙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樸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鈎衆經章有本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啓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昔傳此時,有所不解,會將炎來,更從咨問受此偈輩。複得十叁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爲一部叁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問焉。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吳天竺沙門維祗難等譯
(經文依大正藏,文句不明者參考龍藏。)
第一 無常品,二十有一章
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唯道是真。
1 睡眠解寤,宜歡喜思,聽我所說,撰集佛言:
2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辄死,此滅爲樂。
3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
4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5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
6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産,無不衰喪。
7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荥雪水。
8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9 衆生相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10 老見苦痛,死則意去,樂家縛獄,貪世不斷。
11 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時如意,老見蹈藉。
12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爲老所厭,病條至際。
13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14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
15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爲病所困,有老死患。
16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
17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爲死所迫,無親可怙。
18 晝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弊,爲自侵欺。
19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20 是務是吾作,當作令致是,人爲此躁擾,履踐老死憂。
21 知此能自淨,如是見生盡,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
第二 教學品,二十有九章
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闇,得見道明。
22 咄哉何爲寐?螉螺蚌蠹類,隱弊以不淨,迷惑計爲身。
23 焉有被斫創,心如嬰疾痛,遘于衆厄難,而反爲用眠。
24 思而不放逸,爲仁學仁恸,從是無有憂,常念自滅意。
25 正見學務增,是爲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
26 莫學小道,以信邪見,莫習放蕩,令增欲意。
27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28 愍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29 非務勿學,是務宜行,已知可念,則漏得滅。
30 見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健行,是謂賢明。
31 起覺義者,學滅以固,著滅自恣,損而不興。
32 是向以強,是學得中,從是解義,宜憶念行。
33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廢諸營從,是上道人。
34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善,不與愚偕。
35 樂戒學行,奚用伴爲,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36 戒聞俱善,二者孰賢,方戒稱聞,宜谛學行。
37 學先護戒,開閉必固,施而無受,仂行勿臥。
38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39 若人壽百歲,奉火修異術,不如須臾頃,事戒者福稱。
40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僞無誠信,智者所 屏棄。
41 學當先求解,觀察別是非,受谛應誨彼,慧然不複惑。
42 被發學邪道,草衣內貪濁 曚曚不識真,如聾聽五音。
43 學能舍叁惡,以藥消衆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44 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
45 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
46 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谛解義,雖困不邪。
47 稊稗害禾,多欲妨學,耘除衆惡,成收必多。
48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49 善學無犯,畏法曉忌,見微知者,誡無後患。
50 遠舍罪福,務成梵行,終身自攝,是名善學。
第叁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爲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爲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爲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爲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爲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爲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爲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爲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爲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爲明故,事父爲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爲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爲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爲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第四 笃信品,十有八章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果,于因正見,行不回顧。
70 信慚戒意財,是法雅士譽,斯道明智說,如是升天世。
71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布施,信施助善…
《南傳法句經新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