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法句經新譯▪P8

  ..續本文上一頁者,從是到彼安。

  72 信者真人長,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壽壽中賢。

  73 信能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74 信能度淵,攝爲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75 士有信行,爲聖所譽,樂無爲者,一切縛解。

  76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從是脫淵。

  77 信使戒誠,亦受智慧,在在能行,處處見養。

  78 比方世利,慧信爲明,是財上寶,家産非常。

  79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舍悭垢,此之爲信。

  80 信能度河,其福難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

  81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82 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擾。

  83 信不染他,唯賢與人,可好則學,非好則遠。

  84 信爲我輿,莫知斯載,如大象調,自調最勝。

  85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爲七財。

  86 從信守戒,常淨觀法,慧而利行,奉敬不忘。

  87 生有此財,不問男女,終以不貧,賢者識真。

  

  第五 戒慎品,十有六章

  

  誡慎品者,授與善道,禁製邪非,後無所悔也。

  

  88 人而常清,奉律至終,淨修善行,如是戒成。

  89 慧人護戒,福致叁寶,名聞得利,後上天樂。

  90 常見法處,護戒爲明,得成真見,輩中吉祥。

  91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92 修戒布施,作福爲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

  93 何終爲善?何善安止?何爲人寶?何盜不取?

  94 戒終老安,戒善安止,慧爲人寶,福盜不取。

  95 比丘立戒,守攝諸根,食知自節,悟意令應。

  96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正觀,無忘正智。

  97 明哲守戒,內思正智,行道如應,自清除苦。

  98 蠲除諸垢,盡慢勿生,終身求法,勿暫離聖。

  99 戒定慧解,是當善惟,都已離垢,無禍除有。

  100 著解則度,余不複生,越諸魔界,如日清明。

  101 狂惑自恣,已常外避,戒定慧行,求滿勿離。

  102 持戒清淨,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睹邪部。

  103 是往吉處,爲無上道,亦舍非道,離諸魔界。

  

  第六 惟念品,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

  

  104 出息入息念,具滿谛思惟,從初竟通利,安如佛所說。

  105 是則昭世間,如雲解月現,起止學思惟,坐臥不廢忘。

  106 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勝,始得終必勝,逝不睹生死。

  107 若見身所住,六更以爲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

  108 已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

  109 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樂。

  110 應時等行法,是度老死惱,比丘悟意行,當令應是念。

  111 諸念生死棄,爲能作苦際,常當聽微妙,自覺悟其意。

  112 能覺者爲賢,終始無所會,以覺意能應,日夜務學行。

  113 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

  114 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衆,己知自覺意,是爲佛弟子。

  115 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

  

  第七 慈仁品,十有八章

  

  慈仁品者,是謂大人,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116 爲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117 不殺爲仁,慎言守心,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118 彼亂已整,守以慈仁,見怒能忍,是爲梵行。

  119 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嗔彼所,是謂梵行。

  120 垂拱無爲,不害衆生,無所娆惱,是應梵行。

  121 常以慈哀,淨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122 少欲好學,不惑于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稱。

  123 仁壽無犯,不興變快,人爲诤擾,慧以嘿安。

  124 普憂賢友,哀加衆生,常行慈心,所適者安。

  125 仁儒不邪,安止無憂,上天衛之,智者樂慈。

  126 晝夜念慈,心無克伐,不害衆生,是行無仇。

  127 不慈則殺,違戒言妄,過不與他,不觀衆生。

  128 酒致失志,爲放逸行,後墮惡道,無誠不真。

  129 履仁行慈,博愛濟衆,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130 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爲十一。

  131 若念慈心,無量不廢,生死漸薄,得利度世。

  132 仁無亂志,慈最可行,愍傷衆生,此福無量。

  133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人,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第八 言語品,十有二章

  

  言語品者,所以戒口,發說談論,當用道理。

  

  134 惡言罵詈,憍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

  135 遜言順辭,尊敬于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

  136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137 诤爲少利,如掩失財,從彼致诤,令意向, 惡。

  138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爲惡,好以口儈鬥,是後皆無安。

  139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谛則無犯。

  140 從善得解脫,爲惡不得解,善解者爲賢,是爲脫惡惱。

  141 解自抱損意,不躁言得中,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

  142 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克衆人,是爲能善言。

  143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歡喜,不使至惡意,出言衆悉可。

  144 至誠甘露說,如法而無過,谛如義如法,是爲近道立。

  145 說如佛言者,是吉得滅度,爲能作浩際,是謂言中上。

  

  第九 雙要品,二十有二章

  

  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146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147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148 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

  149 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爲妒嫉,敏達善言。

  150 愠于怨者,未嘗無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151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152 行見身淨,不攝諸根,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爲邪所製,如風靡草。

  153 觀身不淨,能攝諸根,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爲邪動,如風大山。

  154 不吐毒態,欲心馳騁,未能自調,不應法衣。

  155 能吐毒態,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

  156 以真爲僞,以僞爲真,是爲邪計,不得真利。

  157 知真爲真,見僞知僞,是爲正計,必得真利。

  158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泆爲穿。

  159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泆不生。

  160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161 賢夫染人,如近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162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惟懼,見罪心懅。

  163 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歡,見福心安。

  164 今悔後悔,爲惡兩悔,厥爲自殃,受罪熱惱。

  165 今歡後歡,爲善兩歡,厥爲自佑,受福悅豫。

  166 巧言多求,放蕩無戒,懷淫怒癡,不惟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167 時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癡,覺正意解,見對不起,是佛弟子。

  

  第十 放逸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168 戒爲甘露道,放逸爲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爲自喪。

  169 慧智守道勝,終不爲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170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171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製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172 發行不放逸,約以自調心,慧能作定明,不返冥淵中。

  173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诤訟,上智常重慎,護斯爲寶尊。

  174 莫貪莫好诤,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175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爲賢,已升智慧閣,去危爲即安。

  176 明智觀于愚,譬如山與地,居亂而身正,彼爲獨覺悟。

  177 是力過師子,棄惡爲大智,睡眠重若山,癡冥爲所弊。

  178 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不爲時自恣,能製漏得盡。

  179 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能不自恣者,是爲戒比丘。

  180 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苦。

  181 變诤小致大,積惡入火焰,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叁界漏,此乃近泥洹。

  182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昭世間,念定其宜。

  183 過失爲惡,追覆以善,是昭世間,念善其宜。

  184 少莊舍家,盛修佛教,是昭世間,如月雲消。

  185 人前爲惡,後止不犯,是昭世間,如月雲消。

  186 生不施惱,死而不戚,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187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猗行止,不複染樂,欲斷無憂。

  

  第十一 心意品,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

  

  188 意使作狗,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

  189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製意爲善,自調則甯。

  190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即安。

  191 獨行遠逝,覆藏無形,損意近道,魔系乃解。

  192 心無住息,亦不知法,迷于世事,無有正智。

  193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惡,覺者爲賢。

  194 佛說心法,雖微非真,當覺逸意,莫隨放心。

  195 見法最安,所願得成,慧護微意,斷苦因緣。

  …

《南傳法句經新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