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滿證悟七例▪P2

  ..續本文上一頁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此亦無記。

  迦葉複問:雲何無因作者

   瞿昙 ! 所問苦自作耶

   答言無記。他作耶

   自他作耶

   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昙 ! 說有此苦,爲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複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爲護犢牸牛所觸殺,于命終時,諸根清淨,顔色鮮白。

  阿支羅迦葉與佛陀的問答中清楚顯示出來,他在聽完佛的解答之後就信服了,選擇皈依了叁寶盡形壽作優婆塞,並在不久命終時證得阿羅漢果。這個例子說明明白緣起法的威力,智慧猛利,緣起法本身就說明了沒有作者,沒有受者,只有業的相續,沒有一個“我” 的存在。

  例二:嚴密實修戒定慧的羅睺羅(羅雲Rahula)

  羅睺羅是舍利弗剃度的小沙彌,他小的時候很挑皮,常捉弄人,說謊。于是有一天佛陀親自教導他:

  「一時,佛在竹林精舍庵婆羅園(芒果園)。

  佛對羅睺羅說: “ 羅睺羅!你去拿個小水盆來。”

  羅睺羅就拿了一個小水盆來,佛又對他說: “羅睺羅!你就像這小水盆,微不足道,妄語無恥者亦如是。”

  佛又說:“把水倒掉。” 羅睺羅就把水倒掉。

  佛又說:“倒掉沙門法,妄語無恥者亦如是。”

  佛又對他說:“把水盆倒轉。” 羅睺羅就把水盆倒轉。

  佛又說:“倒轉沙門法,妄語無恥者亦如是。”

  然後佛又對他說:“ 把水盆放正。” 羅睺羅就把水盆放正。

  佛又說:“沙門法空無所成,妄語無恥者亦如是。國王的大象上戰場,長鼻,前腳,後腳,全身均上戰場,全身都有危險。同樣的,一個妄語無恥者亦如是,全身均有犯戒危險。”

  佛又對他說:“你去拿一面鏡子來。”

  羅睺羅拿了一面鏡子來時,佛又問他: “鏡子何用

   ”

  羅睺羅答道: “世尊!用來照自己。”

  佛說:“ 羅睺羅!用來觀照自己的身,語,意業,應如何做

  

  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 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就不應做。反過來,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 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善巧,調服,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就應做。”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 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極力壓製自己不做。反過來,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善巧,調服,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常做。”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向同修聖者忏悔。反過來,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善巧,調服,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隨喜日夜常做。”

  佛說:“ 羅睺羅!任何未做的語業,.....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正在做的語業,.....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已做的語業,.....

  佛說:“任何未做的意業,欲做時,.....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正在做的意業, .....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已做的意業,.....

  佛又說:“羅睺羅!任何久遠過去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任何久遠未來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任何現在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同樣的,羅睺羅!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身業。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語業。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意業。

  羅睺羅聽完佛的開示,歡喜奉行。」([芒果園羅睺羅教經])

  這部經是佛陀最早對羅睺羅說的經,前部以比喻的方式來解說道理,喚醒羅睺羅的愚癡。後部則詳細解說如何觀照造苦與不造苦的身、語、意業。

  然後佛陀以鏡子來照自己的簡單比喻,把羅睺羅的心帶入觀照自己的身、語、意業,並且分別解說未做的, 正在做的, 已經做的身、語、意業。

  然後佛陀再在這叁時中分別解說造業的情況:會帶來苦的業、給自己帶來苦、給別人帶來苦、及給自他皆帶來苦的業。

  佛陀教羅睺羅觀照這些身、語、意業,這些身、語、意業會帶來苦、不善巧、未被調服的身、語、意業;未做的就不應做、正在做的要極力壓製自己不做、已做的要向違犯者或聖者忏悔。

  反之, 叁時中若做這身、語、意業, 若不會給自己帶來苦, 未做的就應做、正在做的要常做、已經做的要日夜隨喜做。

  羅睺羅聽了佛的教導,就變成一個好孩子,日夜精進修習了十年以上,後來因此而獲得佛陀贊許他“密行第一”。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十七之一)裏記載佛陀教羅雲修觀及斷煩惱,再以安般念修至四禅得叁明而解脫:

  「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爲無常。(佛知道羅雲波羅蜜已成熟。)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爲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爲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此有何因緣

  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

  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羅雲不乞食還歸祇桓精舍修觀。)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

  爾時世尊....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複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滅盡想念)。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雲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于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雲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于是,羅雲,若有比丘樂于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

  (1)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

  (2)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3)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4)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5)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6)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息),又時無息亦複知無(息)。

  (7)若息從心出亦複知(息)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息)從心入。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複衆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

  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叁昧念喜,遊于二禅,無複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于叁禅。彼苦樂已滅,無複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于四禅。

  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 (宿命智) 。

  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暇穢,亦無諸結,亦知衆生所起之心,彼複以天眼清淨無暇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

  或複衆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謂天眼清淨無暇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天眼智) 。

  複更施意或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複觀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漏盡智),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

《圓滿證悟七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