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证悟七例
解脱道次第
我们应当知道人身难得,克服了八难八非时的障碍后,要思惟佛法难闻。一个行者决定要依声闻法行解脱道的话,应该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惭愧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惭有愧→爱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有惭有愧是自己的善根;爱恭敬乃是对法师、善知识、贤者的敬爱态度;然后生信;听闻正法,思惟法;培养正念正智;护根门及守戒;心中无悔;生起欢悦;得定(喜→止→乐→定) ;修观得见诸法实相;再维持心于法,于世生厌;无欲;心解脱,慧解脱乃至涅槃。
[这里讨论的内容与佛说的一致,那就是:亲近善知识→信三宝→正思惟业报、苦→学戒→惭愧→护根→修定→修慧。
两种福田人
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学人,一种是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十八学人:信行(Sraddhanusarin)、法行(Dharmanusarin)、信解脱(Sradhadimukta)、见到(Drstiprapta)、身证(Kayasaksin)、家家(Kulamkula)、一种(Ekavijika)、向须陀洹(Pratipannaka Srotaapanna)、得须陀洹(Sotapanna phala)、向斯陀含(Pratipannaka Sakrdagami)、得斯陀含(Sakadagami phala)、向阿那含(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Antaraparinirvayin), 生般涅槃(Upapadyaparinirvayin)、行般涅槃(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无行般涅槃(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上流色究竟(Urdhvasrota-rupantimat),是谓十八学人。
无学人:思法(Cetana dharman)、升进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动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护法(Anuraksana dharman)、…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脱(Prajnavimukta)、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是谓九无学人。」
学人是指阿那含果(三果)以下的圣人,无学人是指由向阿罗汉道以修慧而至阿罗汉(四果)的圣人。
四双八辈
解脱道里的四双八辈行者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双八辈行者是包括两种福田人。
须陀洹至阿那含必须断五下分结,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须陀洹果须断五下分结的身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堕恶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间往返(七有),最后脱离轮回苦海。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
斯陀含果则再减弱五下分结的其它二结即是贪欲与瞋恚结,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从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来果,只来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点的行者叫一种,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与一种都是断三结,贪瞋痴薄的行者,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杂阿含823经])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佛所指的趣迹即是六个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也即是守护六根门,离欲断欲与灭欲使不生烦恼的意思。观忍的意思是指对色、声、香、味、触、法,以慧观,修行难忍而忍,不使六根骋驰于六尘。
如在[杂阿含892经]所示:
「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超升是指超越六尘的引诱;离生是指识不生起,是指烦恼不产生;离凡夫地是指远离凡夫日日在红尘里打滚的所在,信行与法行的行者能自制,以法,以戒,以慧使自己远离六尘的诱惑。
五根(信、勤、念、定、慧)的说法在《杂阿含936经》提到;是指依信入佛门的三宝弟子,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关于五种阿那含,根据佛在[杂阿含823经]中的解释:「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由此可知,这五种阿那含果是以戒、定成就,有少慧,而且已断五下分结的行者。他们所以会有五种的不同乃是因为修定胜劣差别所致。中般涅槃圣者是属于胜的,上流般涅槃圣者是属于劣的。这与五阿那含天的无烦、无热、善现、善见与色究竟极相似,尤其最低的也叫上流色究竟。
阿罗汉的果位根据[杂阿含653经]中举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指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
虽然这俱解脱、身证、见到与信解脱都是阿罗汉,但他们在程度上有胜劣之分。又慧解脱阿罗汉应在见到阿罗汉中。
向阿罗汉道有:退法, 思法, 护法, 实住, 升进, 接下去的是指阿罗汉的解脱境界。阿罗汉位(不动 , 不退
关于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在[杂阿含710经]解释:「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俱解脱阿罗汉,在[中阿含.大因经]解释:「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三解脱门
修行达到行舍智(Sankhārupekkāñāņa)的行者,可由三相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Vimokkha-mukha)。三种道虽不一样,但是果或解脱是一样。
由随观无常,离颠倒之相而生起无相随观(道),达到无相解脱(果),这种行者信根增盛,胜解多。由随观苦,脱离渴爱之愿望而生起无愿(无作) 随观(道),达到无愿解脱(果),这种行者定根增盛,轻安多。由随观无我,脱离坚固的我执而生起空随观(道),达到空解脱(果),这种行者慧根增盛,知多。
例一:明白缘起法的阿支罗迦叶
这是在[杂阿含302经]中佛与阿支罗迦叶对话的故事。 (阿支罗迦叶是某日早上在佛去王舍城托钵时向佛提出问题) :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
白佛言:瞿昙 ! 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第二亦如是说。
第三复问:瞿昙 ! 何为我作留难
瞿昙 ! 云何有异
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阿支罗迦叶白佛言:云何
瞿昙 ! 苦自作耶
佛告迦叶:苦自作者,此是无记。
迦叶复问:云何
瞿昙 ! 苦他作耶
佛告迦叶:苦他作者,此亦无记。
迦叶复问: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叶:苦自他作,此亦无记。
迦叶复问:云何
瞿昙 ! 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圆满证悟七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