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滿證悟七例

  圓滿證悟七例

  解脫道次第

  

  我們應當知道人身難得,克服了八難八非時的障礙後,要思惟佛法難聞。一個行者決定要依聲聞法行解脫道的話,應該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慚愧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慚有愧→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槃。

  有慚有愧是自己的善根;愛恭敬乃是對法師、善知識、賢者的敬愛態度;然後生信;聽聞正法,思惟法;培養正念正智;護根門及守戒;心中無悔;生起歡悅;得定(喜→止→樂→定) ;修觀得見諸法實相;再維持心于法,于世生厭;無欲;心解脫,慧解脫乃至涅槃。

  [這裏討論的內容與佛說的一致,那就是:親近善知識→信叁寶→正思惟業報、苦→學戒→慚愧→護根→修定→修慧。

  兩種福田人

  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學人,一種是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

  十八學人:信行(Sraddhanusarin)、法行(Dharmanusarin)、信解脫(Sradhadimukta)、見到(Drstiprapta)、身證(Kayasaksin)、家家(Kulamkula)、一種(Ekavijika)、向須陀洹(Pratipannaka Srotaapanna)、得須陀洹(Sotapanna phala)、向斯陀含(Pratipannaka Sakrdagami)、得斯陀含(Sakadagami phala)、向阿那含(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Antaraparinirvayin), 生般涅槃(Upapadyaparinirvayin)、行般涅槃(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無行般涅槃(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上流色究竟(Urdhvasrota-rupantimat),是謂十八學人。

  無學人:思法(Cetana dharman)、升進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動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護法(Anuraksana dharman)、…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脫(Prajnavimukta)、俱解脫(Ubhayatobhagavimukta)。是謂九無學人。」

  學人是指阿那含果(叁果)以下的聖人,無學人是指由向阿羅漢道以修慧而至阿羅漢(四果)的聖人。

  四雙八輩

  解脫道裏的四雙八輩行者是: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這些是從果位上來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雙八輩行者是包括兩種福田人。

  須陀洹至阿那含必須斷五下分結,阿羅漢必須斷五上分結。須陀洹果須斷五下分結的身見、疑、戒禁取叁結,不墮惡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間往返(七有),最後脫離輪回苦海。他們的修行著重于戒學、定慧學次之。若是僧尼,于細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則隨悔,如此隨順于梵行而學戒。

  斯陀含果則再減弱五下分結的其它二結即是貪欲與瞋恚結,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從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來果,只來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點的行者叫一種,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與一種都是斷叁結,貪瞋癡薄的行者,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雜阿含823經])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隨信行和隨法行,他們在接觸佛法後,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依法修持。漸漸學習道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信行與法行可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不過初果必得。佛所指的趣迹即是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也即是守護六根門,離欲斷欲與滅欲使不生煩惱的意思。觀忍的意思是指對色、聲、香、味、觸、法,以慧觀,修行難忍而忍,不使六根騁馳于六塵。

  如在[雜阿含892經]所示:

  「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雲何爲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爲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爲法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超升是指超越六塵的引誘;離生是指識不生起,是指煩惱不産生;離凡夫地是指遠離凡夫日日在紅塵裏打滾的所在,信行與法行的行者能自製,以法,以戒,以慧使自己遠離六塵的誘惑。

  五根(信、勤、念、定、慧)的說法在《雜阿含936經》提到;是指依信入佛門的叁寶弟子,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少慧觀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增上慧觀察忍的是法行。

  關于五種阿那含,根據佛在[雜阿含823經]中的解釋:「何等爲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由此可知,這五種阿那含果是以戒、定成就,有少慧,而且已斷五下分結的行者。他們所以會有五種的不同乃是因爲修定勝劣差別所致。中般涅槃聖者是屬于勝的,上流般涅槃聖者是屬于劣的。這與五阿那含天的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與色究竟極相似,尤其最低的也叫上流色究竟。

  阿羅漢的果位根據[雜阿含653經]中舉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指俱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者,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者),得信解脫。」

  雖然這俱解脫、身證、見到與信解脫都是阿羅漢,但他們在程度上有勝劣之分。又慧解脫阿羅漢應在見到阿羅漢中。

  向阿羅漢道有:退法, 思法, 護法, 實住, 升進, 接下去的是指阿羅漢的解脫境界。阿羅漢位(不動 , 不退

  關于心解脫,慧解脫阿羅漢,在[雜阿含710經]解釋:「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爲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俱解脫阿羅漢,在[中阿含.大因經]解釋:「阿難!有八解脫。雲何爲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複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複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叁解脫。複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幹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複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複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複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複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俱解脫。」

  叁解脫門

  修行達到行舍智(Sankhārupekkāñāņa)的行者,可由叁相隨觀而轉起叁解脫門(Vimokkha-mukha)。叁種道雖不一樣,但是果或解脫是一樣。

  由隨觀無常,離顛倒之相而生起無相隨觀(道),達到無相解脫(果),這種行者信根增盛,勝解多。由隨觀苦,脫離渴愛之願望而生起無願(無作) 隨觀(道),達到無願解脫(果),這種行者定根增盛,輕安多。由隨觀無我,脫離堅固的我執而生起空隨觀(道),達到空解脫(果),這種行者慧根增盛,知多。

  例一:明白緣起法的阿支羅迦葉

  這是在[雜阿含302經]中佛與阿支羅迦葉對話的故事。 (阿支羅迦葉是某日早上在佛去王舍城托缽時向佛提出問題) :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有阿支羅迦葉爲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

  白佛言:瞿昙 ! 欲有所問。甯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爲汝說。

  第二亦如是說。

  第叁複問:瞿昙 ! 何爲我作留難

   瞿昙 ! 雲何有異

   我今欲有所問,爲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雲何

   瞿昙 ! 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複問:雲何

   瞿昙 ! 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複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複問:雲何

   瞿昙 ! 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圓滿證悟七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