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光時,自己偏偏閃躲到一個陰暗惡臭的角落。這是多麼不幸的可憐人!
第六個大願王是“請轉*輪”。請轉*輪就是請善知識講演佛法。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內心常常都運轉著佛法。用佛法的輪子碾平一切的煩惱,這是請自己內心的佛來轉*輪。歡喜菩薩也很會運用時間來聽佛法的錄音帶,即使是十年前聽到的一句話,她都能夠常常在內心起用,運用自如。很多人內心常常生煩惱,好像在內心常常轉著垃圾車,而她是常常轉著*輪,讓自己讓別人都很歡喜。她雖然是小時候沒有讀書,可是她卻會教導生煩惱的孩子說:“我們要有大愛”,要有偉大的愛來原諒別人。
十大願王的第七是“請佛住世”。原來表面的意思是請求佛陀,請求菩薩、善知識能夠常住在世間。而深一層的意思,是當我們內心的貪念、生氣、愚癡,這些煩惱生起來,可以說是我們內心的佛滅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來的時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請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我們平常人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就容易起貪心,處處都不明因果。而他們鄰居的一位老太太告訴我說:“她認識歡喜菩薩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看過她生氣,隨時看到她都是笑嘻嘻的。”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說我們的歡喜佛、慈悲佛就滅度了。而她的歡喜佛能夠常常住世。她不起貪嗔癡常常保持佛在心頭,這就是“請佛住世”的大願啊!
第八個大願是“常隨佛學”。就是經常跟隨佛學習,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歡喜菩薩她只要聽到一句佛法,她就會盡心盡力的去把它實行出來。十年前聽到的一句話,她都可以力行不斷。以前我常常聽老師說:“會講的人不如會聽的人;會聽的人不如會做的人。”她就是個會認真去做的人,而且做得非常的歡喜。
第九大願是“恒順衆生”。每一個人都有對自我的執著,認爲自己是對的,是好的,所以不肯順從別人。恒順衆生就是要轉變,消除掉我們自我的堅固執著。有的人雖然能力很好,但是一開口就是拂逆別人的意思,一開口就和人唱反調,好像要唱反調才能夠表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籌,其實只有表現自己的“我執”堅固,沒有包容性。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像海能夠容納百川,也能夠隨順衆生,來調柔教化衆生,因爲隨順就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隨順衆生、教化衆生。歡喜菩薩就有這樣的特色,她的心地、言語都非常的柔軟,讓大家都歡喜接受。
十大願王的第十是“普皆回向”。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給衆生,希望衆生同生極樂國,一起都成就佛道。可能她是宿世修來的善根,因爲她還沒有機會聽到華嚴經十大願王,但是她在生活中,就靠著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把這些都實行出來。
我們再講到娶媳婦。本省習俗,有人娶媳婦很麻煩,他們卻很簡單。歡喜菩薩說:“我只有向親家說,我們在一起就是有緣,一切只要你們歡喜,我們就歡喜。”婚事就這樣講成了。在場聽到的人就問說:“你只去親家府上一趟,就都辦好了嗎?”她很天真的說:“我只有打一通電話去說就好了。”“還有因爲媳婦剛剛從研究所畢業,還沒有上班,我就請親家不要破費多買東西,一切等她嫁過來了,我再帶她去買就好了。”大家聽了都笑起來,她的作風和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喜歡對方嫁妝愈多愈好,但是她不這樣想,她正好相反,但是相反得很妙,而且簡單好用。
曾經有個做婆婆的,向她抱怨自己的媳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又如何不好。她就勸她說:“我們做婆婆的,也不要感覺自己比較大,大家調整調整,都一樣大,就沒有煩惱了。”(臺語:別感覺自己“卡大”,大家調互平大,這樣就沒煩惱了。)她叁言兩語正好表達了佛平等心的智慧,她並不認爲自己當了婆婆就比較大。但是她對公婆,卻不是將自己擡高與公婆平等。她對待公婆就像在侍奉佛祖一樣。這份謙卑孝順正顯現了她的偉大,美德大,佛性開發大!我們所以會有煩惱,就是因爲覺得自己很大,別人應該尊重我,別人應該爲我想。就是因爲這樣才會有煩惱。其實所謂的大,應該是能包容的,能夠包容對方,這樣才是大。能夠原諒對方才是真的大。大家都喜歡自己被尊大,如果人非比大不可的話,應該比肚量大、慈悲大、志願大、耐力大;而不是比看看誰的脾氣大、貪心大、傲慢心大。其實越能謙容恭敬的,越是佛性開發程度“大”,越像佛,越偉大。
很多人都很羨慕歡喜菩薩很有福氣,所以娶到很好的媳婦,每天一早都能讓婆婆安心在樓上佛堂拜佛,而自己把素食的早齋都做好,清潔工作做好。但是我們回溯過去來看,就知道因果絲毫不差,她現在有很好的媳婦,是因她曾是好媳婦,歡喜菩薩是如何孝順她的父母和公婆呢?她真的是把公婆當作是未來佛,當作是佛在侍奉的。據說她婆婆年紀老了,行動比較不方便,歡喜菩薩的身材才不過一百五十公分那麼秀氣,而她能夠背著婆婆上街,到婆婆高興要去的地方。路上的行人看到她這種孝行,都會感動的掉下眼淚。這才是真的“大”,孝心大、慈悲大、耐力大。
本來她的公公是相當威嚴的人,一旦動起怒氣來,整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會嚇得不敢親近。歡喜菩薩十九歲的時候,就由父母做主,嫁到這個有八個兄弟的大家庭來。而且婚後兩個月,先生就到金門當兵兩年。她自己要負責種好多田地,煮叁十多人吃的飯。當公公在吃飯的時候,如果發起脾氣來,大家都會嚇得溜走,只有她沒有走。大家都耽心她會挨罵或是挨揍。但是她很柔順的安慰老人家,甚至會跪下來說好話、道歉,讓老人家歡心,她會跟老人家說:“如果我有不對的地方,請您告訴我,我就會改過。您不要生氣,傷了身體。”而且會很柔順地像照顧孩子一樣,摸摸老人家的頭,讓老人家平息怒氣。真的是“仁者無敵”。一個本來威嚴而常常生氣的老人家,碰到她也變得心平氣和了。
他們是八個兄弟妯娌輪流奉養父母,當公婆輪到住他們家時,她不但叁餐會准備得很好,而且也會親自陪老人家吃飯。老人家動作慢,她一定坐在旁邊照顧。給公婆吃的葡萄、水果,一定是剝了皮,挑掉籽,雙手高舉著捧給老人家來用。不但對自己的公婆是這樣,對鄰居的老人也這樣。還有更不簡單的是,她們的餐廳在一樓,而公公在世的時候住在二樓。有時候當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公公由樓上把尿壺裏面的尿,由窗口倒下來,正好經過餐廳的窗口。第一次孩子們奇怪說:“阿公怎麼這樣呢?”歡喜菩薩就滿面笑容說:“我們也要很歡喜。你想阿公的尿很香就好了。”我們學佛雖然會背心經“不垢不淨”,但事實上如果人家把尿倒給我們,我們還是不會很高興的。但是她卻安住在歡喜不動搖。即使有人很不高興地把東西扔給她,她也是會很歡喜地去撿起來。
歡喜菩薩,是我第一次真正親眼看到,以很歡喜的心來行忍辱的人。佛經教我們要忍辱,講“忍辱波羅蜜”,在忍辱當中沒有感覺到有個對方不好,很對不起我,所以我須要強忍,也沒有那件強忍的事,更沒有感覺有個自我在受委屈,在忍辱,這樣才是叁輪體空的忍辱波羅蜜,但能做到的人很少。我們一般人因爲還沒有體驗到空性,所以遇到非理的事,遇到有人欺負我們,冤枉我們,還是會感覺到很委曲,即使強忍下來不去和對方計較,也會覺得很委曲,有一口氣壓在胸口。看到她這種歡喜心,真是十分的敬佩。
佛在遺教經裏面說到:“若人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教導我們說,如果碰到有人以很惡毒的態度,言語來毀罵,我們還是要能夠不改變自己的歡喜心,如飲甘露水般的美味,要體認到惡罵的臉色、言語,其實和甘露水一樣,是同一個本體,同一種空性,這樣才能算是入道有智慧的人。說到這一點,我實在是差得很遠,我頂多能夠勉強忍耐,不能夠歡喜接受,那個味道就像喝辣椒水一樣,或是喝檸檬汁,而不是像飲甘露水。當看到她的心地功夫,真是深深的尊敬。
一位居士告訴我,她第一次和歡喜菩薩同車回家,只聽她念一聲佛號,就感觸良深。她哭著忏悔:“爲什麼歡喜菩薩的阿彌陀佛念得那麼柔軟,好像心在笑。我的佛號,爲什麼念得那麼剛硬、急躁。我還怪是我婆婆把我塑造成這種個性,要求我擔當那麼多事,撐這個家,整天奔忙事業,使我不得不急,不得不快。那裏知道,原來歡喜菩薩的家業更忙、更重。她的公婆又更嚴,更有要求。但是她竟被鍛煉得那麼柔和又快捷。並沒有被環境塑造成剛硬急躁。我一直在怪環境,家庭負擔,一直在怕長輩對我批評。原來我根本沒有真的用心去修,沒有把佛念到心裏,只是嘴巴一直在“趕件”。”我聽了她的忏悔,很尊敬歡喜菩薩,她由心念起的一句佛號,便能感動人心,更尊敬這位居士,聽到一句柔軟的佛號,便懂得回光返照,照亮自己心田,忏悔調柔自己。
在叁十年前的農村,還沒有人用牛奶喂嬰兒,大家都是喂母奶。當她的孩子還需要喂奶時,同時鄰居也有幾個年齡相似的孩子。每當她由田裏回來的時候,只要看到哪個孩子哭,就喂那個孩子,常常自己的孩子是排在最後,人家笑她說:“自從長眼睛,沒看過像你這麼傻的媽媽,萬一別人的孩子喂完了,自己的孩子沒有奶吃,那怎麼辦啊!”她只是很天真開朗地笑著,回答說:“不會耶!奶水自然很多,好多個孩子喝都喝不完。”她認爲只要是孩子餓哭了,就很可憐,就應該要去喂他。不論是誰的孩子都一樣。這種清淨、平等、慈悲的心,和佛是最相應的。她雖然先喂別人的孩子,但是她的孩子也沒有營養不良啊,相反的每個孩子都又高又壯,一表人才,又很乖,很忠厚老實,又很勤奮。從會走路開始,就會幫忙種田,個個都很優秀,又很孝順。現在她有了孫子,她以很堅定的信心笑著說:“孫子一定會和孩子一樣乖。”果然孫子出生以後,在嬰兒室裏面,所有的孩子都哭,只有一個很安靜的,就…
《歡喜菩薩真人真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