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苦及業的滅盡
我們天天在造作各種身口意業,絲亳不以爲意,不知這竟是我們輪回的業力,我們長劫流轉就原因于此。
自己業的主人
佛陀說:「我們是自己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的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業,也不知業在延續著。
我們是如何生起造作呢?佛陀說:「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惡行,惡語惡身行,則苦必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善行,善語善身行,則樂必隨彼,如影隨身形。」(南傳法句經1,2偈) 一切的造作皆始于意念的發動,隨著引來口業與身業的造作。
意行是“思業”,身口行是“思已業”,即思之後而起造作的行。這行是緣于識的業。緣取有,這有是業有與生有;業有是緣于欲有而出現的業,緣于這業有而引生新的五蘊是生有;故這業有是因,五蘊爲生有是果。這業有與生有都還要依賴諸緣的支持才能生起。
愛欲的認識
愛欲的生起是因爲當六個根門接觸六境後,生起對境界樂受的愛戀,從十二緣起看:名色緣六入(六根),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業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雜阿含752經》裏佛說:「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爲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爲欲。然彼非欲,于彼貪著者,是名爲欲。」
愛欲的生起從四識住來看: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在《雜阿含64經》中解釋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識)在接觸到境時連續發生的四個心意的路程(四識住):「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衆生,于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衆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爲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于受、想、行、識住,(受、想、行、識)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于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愛樂)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于色意生縛亦斷,于色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不複住,無複(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于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複(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爲作,無所爲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們要認清四個心路發生的過程,解除心對色相的愛縛,對受想行識的愛縛,那時識就無所住,無所攀緣,無可愛樂增進,無能廣大生長。
六根的防護是我們朝向聖道的修行工作,我們凡夫對欲望永遠也沒有滿足。若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從早到晚所做的事,無不跟欲念有關,但這欲念卻是無常的,我們要花上許許多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去得到它。而我們內心中的欲火卻在燒個不停,日以繼夜,常瘋狂地攫取外界的事物。
在[中阿含. 漏盡經]中佛陀教我們七種斷漏、斷煩惱、和止憂戚的方法:
(1)有漏從見斷;依正見而斷除煩惱。
(2)有漏從護斷;依守護六根門而斷除煩惱。
(3)有漏從離斷;依離于惡知識、惡處所而斷除煩惱。
(4)有漏從用斷;依看待事物的正當用途而斷除煩惱。
(5)有漏從忍斷;依忍耐苦而斷除煩惱。
(6)有漏從除斷;依除去貪瞋癡之念而斷除煩惱。
(7)有漏從思惟斷;依正思惟而斷除煩惱。
佛陀說:「若人逐欲樂(不淨以爲淨),不攝護根門,飲食不節量,懈怠不精進,必爲魔(māra五陰魔,業行魔,死魔,煩惱魔,天魔;指煩惱)所製,如風倒弱樹。」(南傳法句經7偈)
佛陀說:”屋蓋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貪欲必侵入。”(南傳法句經13偈)
在《雜阿含133經》裏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去(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對于衆多的色界的相(現象),我們沒有仔細地去觀察無常,執著無常的色相爲常,産生更多的色事,産生更多的業,産生更多的系著,因此不能破除色法,執持它們是堅固的,是持續的,是我可享有的。「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語》,《中部》卷一)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相應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爲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爲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爲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爲變幻欺詐故。
造作是苦
我們造作是因爲追求樂受的緣故,心識對可愛之境産生的貪著。這是因爲我們愚癡的關系,執持非我的爲我,執持無常的爲常,執持苦爲樂,執持垢爲淨。因此我們天天依癡行事,造作種種意口身業,累積輪回的薪火,不能脫離衆苦。認知苦是貫徹四聖谛的首要任務,正確認識苦,是因爲它全圍繞著色相而轉。
一切我們當成是“我”或“我的”諸“色”;無論從時間上來探究,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色”,或從空間上來探究,不論內、外、粗、細、美(高貴)、醜(低下)、遠、近的“色”;若正確地觀察它們,皆是“色”,若我們對諸色生起執取,那即是“色執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
佛說:「癡之有情,依癡行惡,勝觀之人,正知斷癡,斷于此世,決不再來」(《如是語》,十一經。)「他無一法,有覆群生,日夜流轉,如爲癡(無明)覆,然如舍癡,破除闇聚,更不流轉,亦無他因。」(《如是語》,十四經。)「愛爲第二,長夜流轉。生此生彼,不超輪回,知此輪回,知此災禍,愛之生時,無執愛心,比丘遊行。」 (《如是語》,十五經。)
佛在《雜阿含6經》中說:「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
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在《雜阿含5經》中佛說:「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佛說常觀無常的話則能斷貪。這在《雜阿含1經》中記載:「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修觀無常的行者,若欲自證,只要自觀身,波羅蜜成熟,破除對身體的邪見,滅除疑惑與戒禁取,須陀洹道須斷五下分結(Samyojanāni)的疑(vicikīcchā)、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身見(sakkaya-ditthi)叁結或叁隨眠(Anusaya)就能自證初果(Sotapanna);若再減弱貪欲和瞋恚就能證二果或叁果。若正觀觸境時心解脫于喜貪及瞋恚,自證叁果。
諸行無常,我們的根門在接觸境時所起的思惟造作,都是屬于行,因爲是因緣和合,故是無常。但我們卻對這根境的和合,起心動念生愛恨,招受衆苦。正確認識它們(行)是無常,是苦,才能舍,才能斷除愛欲,一切行滅時,心已寂靜,故名爲滅。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譯生存因素,執著):即欲有,染(煩惱)有,業有和蘊有。
業的滅盡
佛在《雜阿含636經》中說:「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正其身行(不殺,不盜,不邪淫),護口四過(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
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今于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複如是。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
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醒),語默,住智正智(知)。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
貪欲心的生起是對樂受的執取,因此從緣起法觀察執取的原因和緣,放下或遠離對它的執取就能成功對付貪欲心。佛說∶「思量取因(執取的原因),取集(執取的緣),取生(執取的生起),取觸(執取由接觸而生起)。若彼取滅無余(若那些執取完全消滅無余),衆苦則滅,彼所乘(他所修習)苦滅道迹(滅苦的正道)如實知(如實知曉),修行彼向(向滅苦的正道)次法(依循著修法的法第),是名比丘向(朝向)正盡苦(正確滅盡),究竟苦邊(到了苦的邊緣)。所謂取滅(那即是執取的消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正確滅盡)苦…
《造作,苦及業的滅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