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執取的原因)?何集(執取的緣)?何生(執取的生起)?何觸(執取的接觸的生起)?思量彼取(執取)愛因(是貪愛的原因),愛集(貪愛的緣),愛生(貪愛的生起),愛觸(貪愛由接觸而生起)。彼愛永滅無余,取亦隨滅,彼所乘(他所修習)取滅(執取的消滅)道迹(正道)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那即是貪愛的消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貪愛)受因(因感受而起),受集(感受的緣),受生(感受的生起),受觸(感受由接觸而生起)。彼受永滅無余,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雜阿含292經》)
貪欲心生起的過程是六根→觸→樂受→貪愛→執取,而根門與觸與樂受的生起是被動的,只有貪愛是我們內心主動的思擇,那是主動的,因此思惟執取的原因,執取的緣,執取的生起,而知道那是貪愛,貪愛由接觸而生起,感受由接觸而生起,一個修行人,認真的思惟貪愛與執取所産生輪回,與長期遭受苦難的後果,以正念正智修習厭離,舍棄,這就是貪愛滅除道,如實地知曉,不是書上或聽來的,而是實際修習達到的。其它的煩惱如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也如是有層次的,以正念正智修習厭離,舍棄。
在《雜阿含27經》裏佛說:「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法次法向。雲何法次法向?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比丘!于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于(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因此對于這五蘊法要善于認識,它們與六根的關系,及因它們而起的貪愛與執取,這些是苦的因,對它們因澈底的認識而厭離,離開貪愛與執取,滅盡,才能達到業的滅盡。
佛說:「凡任何由身業,語業,意業之滅盡而解脫者,諸比丘!此即稱爲業之滅盡。」(《相應部》,第五新舊品。)
「以何者爲達業滅盡之道?此乃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者稱爲達業滅盡之道。」(《相應部》,第五新舊品。)
要達到業滅盡之道,那即是苦的滅盡之道,這唯有八支聖道。依修習止觀,觀照五蘊的生滅,以及生滅的業,只是一連串因緣連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與物質(物理,或色法)的現象,只有業的運作,並無造業者與受報者。
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與戒定慧叁學與叁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聯系著的。
第一支至第八支都是修行的實踐,這種實踐乃是對諸行與諸法的無常、苦、無我的特相與它們是緣起法的認識。這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它是具體並是可以親自體驗的。
八支聖道的正見道支是慧學的一部分,配合正思惟它是對五蘊、六入、四谛等的正確的認識,並導至無明的澈底消滅。正見的開展是對有、輪回、佛、法、道、四谛、叁法印、業果與道果智的正確的認識。
第二支正思惟是向滅之道實踐無欲、無瞋、無害的身口意行;修習禮敬與皈依叁寶,信、願、行,布施供養,忏悔惡業,忍辱、隨喜,慈、悲、喜、舍,與回向功德等。這無瞋、無害的思惟接下來就能應用在正語、正業與正命上。
第叁支正語是口行朝向苦滅之道,遠離妄語,惡口,兩舌和绮語。若在意上沒有滅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語是不可能圓滿的。它的實踐是真實語、愛語、關懷語、與和協語等。
第四支正業是身行朝向苦滅之道,遠離殺、盜、邪淫。同樣的,若在意念上沒有滅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煩惱,正業是不可能圓滿的。它的實踐是不作一切惡行,以正念正知貫徹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舉動,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動。
第五支正命是以正確的方式,合理的方式來謀生活命,以便實現單純爲了生存,以合法的正當職業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這裏邊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
第六支正精進是以正見、正思惟配合來修習正語、正業、正命。因爲專注于正見,故培育起正念。又因爲正念與正精進的緣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進對其它七支聖道要密切配合以修習圓滿。
第七支正念的詳述是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內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達到四念處修習圓滿。從八正道的核心來看,正念是對滅苦的憶念與專注。不忘于七覺支的修習。
第八支正定是修習四色界禅定達到心一境性,這正定是有助緣與有資具的。正見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緣,也是正定的修習資具。
《中阿含.聖道經》中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衆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而有七支。于聖正定,說習說助,亦複說具,雲何爲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
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
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佛這樣子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習心中對境不起煩惱時,心有正定,心解脫于淫怒癡,就是解脫。
平常時我們的心跟隨著六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轉,心常散亂的很厲害,因此要以安般念(anāpānasati)來修定,讓心能夠定下來。修定的目的是在破除外在與內在的種種障礙,使心清淨,得定,然後心清晰時才能用以觀禅。從入定的層次來看是語先止息而後身止息,最後定時是意止息。因此修安般念、慈、悲、喜、舍與十遍是比較快能得定的,尤其是熟悉于修四無量與十遍的行者可以不須要用眼門取相,直接以意根修定,更易得定。修安般念則不一樣,因爲安般念沒有佛號,直接以出入息止息口門,而後出入息寂止(鼻門,身止息),最後意止息(定,一心)。
止的目的是使心平靜、清晰,它的特相是不散,當心能達到平靜、清晰、不散亂之後,心就可以用來觀察諸法的真相。故此,觀的目的是照見真相,它的特相是智慧。止就好比用布把一面蒙了塵埃的鏡子加以摩拭,觀就如用已經摩拭明亮的鏡子用以觀照。引導純淨的心,去觀照世間的各種現象,心才能通過觀照而知道未修習前的愚癡和執著,心意才會從舊的觀念與邪見中解脫,生起解脫和解脫知見。
安般念的修習在《大念處經》裏佛這麼教導:
「諸比丘!于此,比丘住森林,住樹下,住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 (念住) 現前(呼吸)。
(1)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2)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
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
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知: “我在短出息”。
(3)修習:“我覺知 (息) 全身而入息”,
修習:“我覺知 (息) 全身而出息”。
(4)修習:“我止(平靜息)身行而入息”,
修習:“我止(平靜息)身行而出息”。」
佛陀教導羅睺羅(Rahula)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步驟([大羅睺羅經] Maha-Rahulovada Sutta,以下是從[大羅睺羅經]引的。):
(1) 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2) 知長息, 知短息。
(3) 知入息的全部過程, 知出息的全部過程。
(4) 知緩慢入息, 知緩慢出息 (覺知寂止身行出息,身行入息)。
(5) 體驗喜入息, 體驗喜出息 (知喜)。
(6) 知念生滅入息, 知念生滅出息 (知樂)。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知心行)。
(8) 有全知覺 (受與想) 入息, 有全知覺出息 (知寂止心行)。
(9) 知樂入息, 知樂出息 (知心我將出息,我將入息)。
(10)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令心喜悅)。
(11) 知心解脫入息, 知心解脫出息 (令心等持)。
(12) 知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令心解脫)。
(13) 知欲解脫入息, 知欲解脫出息 (觀無常)。
(14) 知滅入息, 知滅出息 (觀離欲)。
(15) 知寂滅入息, 知寂滅出息 (觀滅)。
(16) 最後一息的入息, 最後一息的出息 (觀舍)。
觀照的要點是必須很澈底的去觀照諸名色法,並且順序從觀照色法做起。色法須從過去、未來或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等十一種情況,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然後轉去觀照名法,觀照名法須先確定名法的種類,如受、想、行、識四蘊,諸煩惱結使等,然後觀照它們生起的因緣,配合十八隨觀與十六觀智,觀照它們是無常、苦、無我。
若定力不夠,而幾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樣,必須培養起強大的專注力,所以修習安般念以淨化心是絕對需要的。
在南傳《法句經》中佛說:「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具足定與慧,彼近于涅槃。」(《南傳法句經》,叁七二偈。)
「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一切煩惱滅,彼爲婆羅門。」(《南傳法句經》,叁七二偈。)
愚癡無聞凡夫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于輪回。
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觸食(phassahara),意爲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爲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因此這識在死亡時,或稱死亡心又會去緣名色,結生心是名,羯羅蘭(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開始了。
佛陀說:「一切因緣和合法無常,一切因緣和合法是苦,一切法無我。”佛陀又說:”一切因緣和合法無常,生起了必將滅去,有了也會消失的。當一切的“行(造作)”完全止息,寂滅才是最快樂的。」
巴利聖典對涅槃的解釋如下: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棄它,遠離它,從它得解脫。 (《初轉*輪經》)
佛對羅陀說:羅陀,愛盡實是涅槃。(《相應部》卷叁。)
佛在荅覆一位天神的問話時說:舍棄愛欲是涅槃。(《相應部》卷一。) 佛對舍利弗這麼說:此五取蘊根除與舍棄欲貪,即是苦滅。 (《中部》第廿八經。)愛欲是苦因,根除它才能達到清淨。
佛陀證悟最初的格言偈:「在無數生死的輪回中,無法尋獲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轉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發現,你已無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毀,柱梁也已折斷。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愛欲皆盡滅。」
凡是生下來的都會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以佛教的名詞來說凡是行法都是生滅法。佛陀---我們的導師,也逃不了這個厄運,在他八十歲那年,他在拘屍那入滅。佛的最後遺言是:「比丘們!請仔細谛聽,一切有爲法(因緣所生法) 皆是無常。大家繼續精進努力吧! 」
法增比丘,臺灣臺北。19/2/2007願衆生安樂!
《造作,苦及業的滅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