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造作,苦及业的灭尽▪P2

  ..续本文上一页,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执取的原因)?何集(执取的缘)?何生(执取的生起)?何触(执取的接触的生起)?思量彼取(执取)爱因(是贪爱的原因),爱集(贪爱的缘),爱生(贪爱的生起),爱触(贪爱由接触而生起)。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他所修习)取灭(执取的消灭)道迹(正道)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那即是贪爱的消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爱(贪爱)受因(因感受而起),受集(感受的缘),受生(感受的生起),受触(感受由接触而生起)。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杂阿含292经》)

  贪欲心生起的过程是六根→触→乐受→贪爱→执取,而根门与触与乐受的生起是被动的,只有贪爱是我们内心主动的思择,那是主动的,因此思惟执取的原因,执取的缘,执取的生起,而知道那是贪爱,贪爱由接触而生起,感受由接触而生起,一个修行人,认真的思惟贪爱与执取所产生轮回,与长期遭受苦难的后果,以正念正智修习厌离,舍弃,这就是贪爱灭除道,如实地知晓,不是书上或听来的,而是实际修习达到的。其它的烦恼如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等也如是有层次的,以正念正智修习厌离,舍弃。

  在《杂阿含27经》里佛说:「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受、想、行、)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因此对于这五蕴法要善于认识,它们与六根的关系,及因它们而起的贪爱与执取,这些是苦的因,对它们因澈底的认识而厌离,离开贪爱与执取,灭尽,才能达到业的灭尽。

  佛说:「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解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相应部》,第五新旧品。)

  「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

  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唯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五蕴的生灭,以及生灭的业,只是一连串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只有业的运作,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

  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与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联系着的。

  第一支至第八支都是修行的实践,这种实践乃是对诸行与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特相与它们是缘起法的认识。这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它是具体并是可以亲自体验的。

  八支圣道的正见道支是慧学的一部分,配合正思惟它是对五蕴、六入、四谛等的正确的认识,并导至无明的澈底消灭。正见的开展是对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第二支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瞋、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这无瞋、无害的思惟接下来就能应用在正语、正业与正命上。

  第三支正语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协语等。

  第四支正业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同样的,若在意念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烦恼,正业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不作一切恶行,以正念正知贯彻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举动,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动。

  

  第五支正命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这里边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

  第六支正精进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进对其它七支圣道要密切配合以修习圆满。

  第七支正念的详述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内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第八支正定是修习四色界禅定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

  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

  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佛这样子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习心中对境不起烦恼时,心有正定,心解脱于淫怒痴,就是解脱。

  平常时我们的心跟随着六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转,心常散乱的很厉害,因此要以安般念(anāpānasati)来修定,让心能够定下来。修定的目的是在破除外在与内在的种种障碍,使心清净,得定,然后心清晰时才能用以观禅。从入定的层次来看是语先止息而后身止息,最后定时是意止息。因此修安般念、慈、悲、喜、舍与十遍是比较快能得定的,尤其是熟悉于修四无量与十遍的行者可以不须要用眼门取相,直接以意根修定,更易得定。修安般念则不一样,因为安般念没有佛号,直接以出入息止息口门,而后出入息寂止(鼻门,身止息),最后意止息(定,一心)。

  止的目的是使心平静、清晰,它的特相是不散,当心能达到平静、清晰、不散乱之后,心就可以用来观察诸法的真相。故此,观的目的是照见真相,它的特相是智慧。止就好比用布把一面蒙了尘埃的镜子加以摩拭,观就如用已经摩拭明亮的镜子用以观照。引导纯净的心,去观照世间的各种现象,心才能通过观照而知道未修习前的愚痴和执着,心意才会从旧的观念与邪见中解脱,生起解脱和解脱知见。

  安般念的修习在《大念处经》里佛这么教导:

  「诸比丘!于此,比丘住森林,住树下,住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 (念住) 现前(呼吸)。

  (1)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2)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

  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

  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知: “我在短出息”。

  (3)修习:“我觉知 (息) 全身而入息”,

  修习:“我觉知 (息) 全身而出息”。

  (4)修习:“我止(平静息)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止(平静息)身行而出息”。」

  佛陀教导罗睺罗(Rahula)修习安般念的十六步骤([大罗睺罗经] Maha-Rahulovada Sutta,以下是从[大罗睺罗经]引的。):

  (1) 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2) 知长息, 知短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

  (4) 知缓慢入息, 知缓慢出息 (觉知寂止身行出息,身行入息)。

  (5)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知喜)。

  (6)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知乐)。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知心行)。

  (8) 有全知觉 (受与想) 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知寂止心行)。

  (9) 知乐入息, 知乐出息 (知心我将出息,我将入息)。

  (10)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令心喜悦)。

  (11) 知心解脱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令心等持)。

  (12) 知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令心解脱)。

  (13) 知欲解脱入息, 知欲解脱出息 (观无常)。

  (14) 知灭入息, 知灭出息 (观离欲)。

  (15) 知寂灭入息, 知寂灭出息 (观灭)。

  (16) 最后一息的入息, 最后一息的出息 (观舍)。

  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并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色法须从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十一种情况,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转去观照名法,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如受、想、行、识四蕴,诸烦恼结使等,然后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配合十八随观与十六观智,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若定力不够,而几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样,必须培养起强大的专注力,所以修习安般念以净化心是绝对需要的。

  在南传《法句经》中佛说:「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具足定与慧,彼近于涅槃。」(《南传法句经》,三七二偈。)

  「依止观二法,清净达彼岸,一切烦恼灭,彼为婆罗门。」(《南传法句经》,三七二偈。)

  愚痴无闻凡夫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

  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此这识在死亡时,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

  佛陀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一切法无我。”佛陀又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当一切的“行(造作)”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巴利圣典对涅槃的解释如下: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 (《初转*轮经》)

  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槃。(《相应部》卷三。)

  佛在荅覆一位天神的问话时说:舍弃爱欲是涅槃。(《相应部》卷一。) 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 (《中部》第廿八经。)爱欲是苦因,根除它才能达到清净。

  佛陀证悟最初的格言偈:「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

  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以佛教的名词来说凡是行法都是生灭法。佛陀---我们的导师,也逃不了这个厄运,在他八十岁那年,他在拘尸那入灭。佛的最后遗言是:「比丘们!请仔细谛听,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法) 皆是无常。大家继续精进努力吧! 」

  法增比丘,台湾台北。19/2/2007愿众生安乐!

  

《造作,苦及业的灭尽》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福报与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