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善,爲得不死應修道,若證法核則盡樂,死王來時不顫懼。」(《相應部11.43.5 》)
法增比丘,佛曆二五五一年叁月寫于中國雲南雞足山。
願衆生安樂。
23. 法是離欲
貪欲的生起,乃是因爲五根接觸五塵時,心識對可愛之境産生的貪著。在《雜阿含》七五二經裏佛說:「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爲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爲欲。然彼非欲,于彼貪著者,是名爲欲。」因接觸境之後心中所生的思念,對這思念常去引欲是貪欲,爲何去思念它呢
這是因爲對所觸境的愛樂。人的心生起欲的過程,佛在《雜阿含》六十四經中解釋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識)在接觸到境時連續發生的四個心意的路程(四識住):那就是: 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五蘊的每一蘊都會發生識住,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認清它發生的過程,解除心對色相的愛縛,對受想行識的愛縛,那時識就無所住,無所攀緣,無可愛樂增進,無能廣大生長。
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礙,骨鎖,肉臠,把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等等,因爲都是短暫的快樂。每一位行者對“欲”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認知它。無論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爲了生存而起的欲念,斷了欲念心才能安甯;惡欲更非要斷除它不可。只要下決心去觀察心,經過一段時間都能分辨心裏的欲念。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心裏所生之念大部分是跟欲有關,而且都是爲了要滿足這個身體的需要而生起的,我們簡直就是欲念的奴隸,爲了它生起惡欲傷害別人,造作諸惡業,將來要嘗受苦果。
《雜阿含經4經》 裏佛說∶「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在《中部1》裏佛對梵行者馬幹帝亞 (Magandiya) 說:「我對欲的生起,欲的滅,欲的樂執,欲的過患,欲的出離,如實知。我舍棄樂受,安住于無渴愛,內心寂靜。我見其他衆生爲欲所製,渴愛欲樂,我不羨慕他們,也不欣喜,雲何如此呢?馬幹帝亞!因爲我知道,有一個比這不清淨欲樂更欣喜的境界,超越神聖的極樂。因爲我欣喜于彼界,我不羨慕這不清淨的欲樂境界,更不欣喜于它。」
我們應當常從味(作用)、患(害處)、離(捨離)來觀照色、受、想、行、識;對于色、受、想、行、識的味、患、離,以智慧如實見。在《雜阿含經14經》裏記錄∶「世尊告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隨順覺,則于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于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隨順覺,則于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于識患隨順覺,則于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于色離,有求、有行,若于色(離)隨順覺,則于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于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欲的生起過程是:觸→受→想→思→愛。因此要修習到無欲是:知欲→離欲→滅欲→斷欲→無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觀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對境的接觸之後,才修遠離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誘再生欲念。
若心數數憶念于它,就要用正確的方法滅除欲;這包括遠離生欲的境,修不淨觀,無常觀,思惟欲的過患,思念佛與羅漢的莊嚴與清淨,思惟惡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時間不多,同時要對聖道常常向往,出離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緣四識住的道理;一次成功滅欲之後,將來觸境時欲還會再攀緣生起,那時還得再做滅欲的工作,直到該欲于未來不再生起,這才算是斷欲。
24. 法是不死的甘露
在《相應部4.9.25》無爲相應裏佛陀指出法是甘露:「諸比丘!余爲汝等說甘露與達甘露之道。諸比丘!何者爲甘露耶
諸比丘!貪欲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爲甘露。」
在《雜阿含八零四經》 裏佛陀說:「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甘露,究竟甘露。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甘露,究竟甘露?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于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于心,令慧力羸,爲障礙分,不趣涅槃。
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身行,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于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于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于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得甘露,究竟甘露。」
法增比丘,佛曆二五五一年叁月寫于中國雲南雞足山,八月補充于布裏詩本,澳大利亞。
願衆生安樂。
25. 法是對如來的最上之尊敬供養
在《大涅槃經》裏佛對阿難說:“爾時,世尊足與拼疊,右脅而作師子偃臥,正念正知而住。
爾時,沙羅雙樹忽開非時花,花朵滿開,其花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亦從虛空降下曼陀羅華,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又從虛空降下栴檀香末,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上之铙管爲供養如來,鳴奏于虛空;天上之歌唱爲供養如來,亦演唱于虛空。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沙羅雙樹忽開非時花,其花滿開,而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亦從虛空降下曼陀羅華,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又從虛空降下栴壇香末,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上之铙管爲供養如來,鳴奏于虛空;天上之歌唱爲供養如來,亦演唱于虛空。
阿難!如此對如來並非適宜之尊敬供養。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隨法而住,持身正直,隨戒、法而行者,則是對如來最上之尊敬供養。然者,阿難!“法隨法而住,應持身正直,隨戒、法而行。”如是,阿難!應當學。”
26. 法是證取道果
在《大涅槃經》裏佛對須跋說:“須跋!于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則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無叁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叁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須跋!
我歲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來
已經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遊行
于此境地外
則無沙門果
不但無第二沙門果、第叁沙門果,亦無第四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27. 法是諸行的漸次止息與寂滅
在《雜阿含474經》裏佛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複,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雲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禅正受時,覺觀止息。叁禅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複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爲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
在修習禅定時,達到初禅的行者,言語止息,言語寂滅。達到二禅的行者,覺觀止息,覺觀寂滅。達到叁禅的行者,喜心止息,喜心寂滅。達到四禅的行者,出入息止息,出入息寂滅。達到空入處的行者,色想止息,色想寂滅。達到識入處的行者,空入處想止息,空入處想寂滅。達到無所有入處的行者,識入處想止息,識入處想止息。達到非想非非想入處的行者,無所有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想寂滅。達到想受滅的行者,想受止息,想受寂滅。達到想受止息,想受寂滅的行者,一定般涅槃。不再來叁界,永斷輪回。
28. 法是日出
在《雜阿含396經》裏佛說:“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觀照)等,俱叁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叁結盡,名須陀洹(sotapanna),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是故,比丘于此四聖谛未無間(觀照)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爲何法是日出呢?因爲日出破除闇冥與愚癡,使一位行者生起法眼,恒常觀照,正念正知,不會有一個煩惱法不斷,離欲、離惡不善法,直至涅槃。
29. 法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
在《雜阿含607經》裏佛說:“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在《雜阿含608經》裏佛說:“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于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法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衆苦。”
這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處,追隨這條路,得以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30. 法是不燃燒
在《雜阿含1244經》裏佛說:“世尊告諸比丘。有燒燃法.不燒燃法。谛聽。善思。當爲汝說。
雲何燒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于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衆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衆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生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
雲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衆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于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爲衆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
惡人行惡,善人行善,惡人惡自己,善人善自己。惡人行惡,死後當墮惡趣,受諸苦痛,心憶念這些,心生燒燃。善人行善,死後善心命終,當生善趣,心憶念這些,不生燒燃。
法增比丘, 佛寶寺,澳大利亞,5/9/2008。
《法的認識》全文閱讀結束。